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及双膛石灰窑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6217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及双膛石灰窑。该装置包括:进风管、助燃风机、第一输风管、第二输风管、第三输风管和换热机构;进风管与助燃风机的进口相连接,助燃风机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风管与换热机构的入口相连接,换热机构设置于双膛石灰窑的冷却区处,换热机构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风管与双膛石灰窑的助燃风口相连接,换热机构将助燃风与冷却区内的石灰进行换热,将换热升温后的助燃风输送至助燃风口;双膛石灰窑的烟囱出口通过第三输风管与进风管相连接以将双膛石灰窑产生的烟气输送至进风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助燃风的预热,降低了双膛石灰窑的热耗,提高了双膛石灰窑燃烧时的热效率,减少了对高温石灰冷却时石灰冷却风的风量。风的风量。风的风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及双膛石灰窑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灰窑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及双膛石灰窑。

技术介绍

[0002]石灰窑是用来煅烧石灰石,生成生石灰的窑。石灰窑的工艺是:石灰石和燃料装入石灰窑预热后到850度开始分解,到1200度完成煅烧,再经过冷却后卸出窑外,即完成生石灰产品的生产。
[0003]双膛石灰窑是由两个独立的窑膛组成,两窑膛进行周期切换来煅烧石灰石,两窑膛的热量传递及气流传输是通过中间通道来进行的。双膛石灰窑进行煅烧时需要向窑体内通入助燃风,助燃风多为常温环境空气,这样,助燃风输入至窑膛内后,需要对助燃风进行预热,提高了双膛石灰窑的热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助燃风为常温环境空气易提高双膛石灰窑热耗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该助燃装置的双膛石灰窑。
[0005]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该装置包括:进风管、助燃风机、第一输风管、第二输风管、第三输风管和换热机构;其中,进风管与助燃风机的进口相连接,助燃风机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风管与换热机构的入口相连接,换热机构用于设置于双膛石灰窑的冷却区处,换热机构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风管与双膛石灰窑的助燃风口相连接,换热机构用于接收助燃风机抽取的助燃风,并将助燃风与冷却区内的石灰进行换热,以及将换热升温后的助燃风输送至助燃风口;双膛石灰窑的烟囱出口通过第三输风管与进风管相连接,用于将双膛石灰窑产生的烟气输送至进风管,以使烟气与外界空气混合后形成助燃风。
[0006]进一步地,上述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中,换热机构包括:换热管;其中,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输风管和第二输风管相连接,换热管依次穿设于双膛石灰窑的两个窑体,换热管置于每个窑体内的管段与对应窑体内冷却区内的石灰进行换热。
[0007]进一步地,上述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中,换热管置于每个窑体内的管段均呈扁平状。
[0008]进一步地,上述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中,换热管置于每个窑体内的管段均呈螺旋状。
[0009]进一步地,上述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中,换热机构包括:连接管和两个换热组件;其中,两个换热组件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双膛石灰窑的两个窑体内的冷却区;每个换热组件均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安装板和多个连通管;每个安装板均横设于窑体内的冷却区,两个安装板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以形成换热空间,每个安装板均开设有多个穿设孔,两个
安装板上的各穿设孔一一对应;各连通管均置于换热空间内,并且,每个连通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安装板对应位置处的穿设孔相连接,每个连通管均用于输送窑体内的石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窑体内的换热空间一一对应地相连通。
[0010]进一步地,上述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中,第二输风管的外壁设置有保温层。
[0011]进一步地,上述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还包括:除尘装置;其中,除尘装置设置于第三输风管,用于对烟气进行除尘。
[0012]进一步地,上述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还包括:过滤装置;其中,过滤装置设置于第一输风管,用于对助燃风进行过滤。
[0013]进一步地,上述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中,助燃风的含氧量为10%~20%。
[0014]本专利技术中,助燃风机抽取助燃风,换热机构将助燃风与双膛石灰窑冷却区内的高温石灰进行换热,使得助燃风的温度升高,再将升温后的助燃风经助燃风口输送至双膛石灰窑内,这样利用双膛石灰窑冷却区内的高温石灰对助燃风进行加热,以实现助燃风的预热,升温后的助燃风进入双膛石灰窑后减少了对助燃风的预热,降低了双膛石灰窑的热耗,提高了双膛石灰窑燃烧时的热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助燃风为常温环境空气易提高双膛石灰窑热耗的问题,同时,还能降低双膛石灰窑冷却区内的高温石灰的温度,减少了对高温石灰冷却时石灰冷却风的风量,加速了高温石灰的降温,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并且,双膛石灰窑产生的烟气与常温空气进行混合后形成助燃风,抑制了氮氧化合物的生成,进而降低了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0015]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双膛石灰窑,该双膛石灰窑包括:上述任一种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
[0016]由于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助燃装置的双膛石灰窑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7]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0]装置实施例:
[0021]参见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包括:进风管1、助燃风机2、第一输风管3、第二输风管4、第三输风管5和换热机构。其中,进风管1的第一端为敞口端,进风管1的第二端与助燃风机2的进
口相连接。助燃风机2的出口与第一输风管3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输风管3的第二端与换热机构的入口相连接,助燃风机2用于抽取助燃风,并将助燃风通过第一输风管3输送至换热机构内。换热机构用于设置于双膛石灰窑7的冷却区74处,换热机构的出口与第二输风管4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输风管4的第二端与双膛石灰窑7的助燃风口75相连接,换热机构用于接收助燃风机2抽取的助燃风,并将助燃风与冷却区74内的高温石灰进行换热,使得助燃风的温度升高,而高温石灰的温度降低,以及将换热升温后的助燃风输送至助燃风口75,助燃风通过助燃风口75进入双膛石灰窑的内部。
[002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双膛石灰窑7具有助燃风管道,助燃风管道开设有助燃风口75,该助燃风口75接收助燃风,助燃风管道将助燃风分别从两个窑体71的顶部输送至两个窑体71内。双膛石灰窑7的每个窑体71的内部从顶部至底部均依次分为:预热区72、煅烧区73和冷却区74,这三个区域之间相互连通。其中,冷却区74是对高温石灰进行冷却,冷却时,石灰冷却风机9抽取常温环境空气作为石灰冷却风,并将石灰冷却风输送至两个窑体71的冷却区74,通过石灰冷却风对高温石灰进行冷却,使得石灰的温度降低。双膛石灰窑7具有烟囱8,烟囱出口用于输出窑体71内产生的烟气。
[0023]双膛石灰窑7的烟囱出口与第三输风管5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三输风管5的第二端与进风管1相连接,双膛石灰窑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管(1)、助燃风机(2)、第一输风管(3)、第二输风管(4)、第三输风管(5)和换热机构;其中,所述进风管(1)与所述助燃风机(2)的进口相连接,所述助燃风机(2)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一输风管(3)与所述换热机构的入口相连接,所述换热机构用于设置于所述双膛石灰窑(7)的冷却区(74)处,所述换热机构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二输风管(4)与所述双膛石灰窑(7)的助燃风口(75)相连接,所述换热机构用于接收所述助燃风机(2)抽取的助燃风,并将所述助燃风与所述冷却区(74)内的石灰进行换热,以及将换热升温后的助燃风输送至所述助燃风口(75);所述双膛石灰窑(7)的烟囱出口通过所述第三输风管(5)与所述进风管(1)相连接,用于将所述双膛石灰窑(7)产生的烟气输送至所述进风管(1),以使所述烟气与外界空气混合后形成所述助燃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机构包括:换热管(6);其中,所述换热管(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风管(3)和所述第二输风管(4)相连接,所述换热管(6)依次穿设于所述双膛石灰窑(7)的两个窑体(71),所述换热管(6)置于每个所述窑体(71)内的管段与对应窑体(71)内冷却区(74)内的石灰进行换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6)置于每个所述窑体(71)内的管段均呈扁平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膛石灰窑用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军刘林李向东聂文美张磊杨雨润袁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