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流罩组件以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3979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导流罩组件以及汽车;所述导流罩组件包括顶导流罩、两个相对设置的上导流罩和两个相对设置的下导流罩;两个所述上导流罩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顶导流罩的两端;各所述下导流罩分别固定连接在各所述上导流罩的另外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导流罩组件结构简单,重量较轻,符合轻量化的标准。符合轻量化的标准。符合轻量化的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流罩组件以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导流罩
,具体涉及一种导流罩组件以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导流罩,是装在载货汽车或牵引汽车等商用车的驾驶室顶部的空气导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减小载货车高速行驶时的空气阻力和降低燃油消耗。
[0003]目前市场上的导流罩组件,本身结构较为复杂,重量较重,而轻量化新材料是汽车轻量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合适的材料用在合适的部位,塑料及其复合材料具有易成型、密度低、比强度高等优点,因此它是汽车轻量化新材料的最佳选择;如何获得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较轻的导流罩组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导流罩组件以及汽车,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较轻的导流罩组件。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导流罩组件,所述导流罩组件包括:
[0006]顶导流罩;
[0007]两个相对设置的上导流罩,两个所述上导流罩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顶导流罩的两端;以及,
[0008]两个相对设置的下导流罩,各所述下导流罩分别固定连接在各所述上导流罩的另外一端。
[0009]可选地,所述顶导流罩包括相互胶结的第一内板和第一外板,其中:
[0010]所述第一外板朝向所述第一内板的侧面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外板的传力路径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一外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加强板,在所述第一外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其中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一支架加强板;
[0011]所述第一内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加强筋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内板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其中一端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支架加强板对应的第二支架加强板,另外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三支架加强板。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外板的厚度为3~5mm;和/或,
[0013]所述第一内板的厚度为5~8mm;和/或,
[0014]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宽度为20~30mm、高度为0.3~0.5mm;和/或,
[0015]所述第一支架加强板的长度为15~20mm、宽度为15~20mm、高度为8~10mm、壁厚为5mm;和/或,
[0016]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为20~30mm、槽深为8~10mm、槽壁厚度为0.8~1mm。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加强板包括沿所述第一外板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板、以及沿所述第一外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板,所述第二支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板的中线处。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板的宽度为40~50mm、长度为3~5mm、厚度为30~40mm;和/或,
[0019]所述第二支板的宽度为25~30mm、长度为20~30mm、厚度为3~5mm。
[0020]可选地,两个所述上导流罩包括左侧上导流罩和右侧上导流罩,所述左侧上导流罩包括相互胶结的第二外板和第二内板,所述右侧上导流罩包括相互胶结的第三外板和第三内板。
[0021]可选地,所述第二外板上设有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以及多个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三加强筋间隔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且在所述第二外板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端上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加强板。
[0022]可选地,所述第二外板的厚度为3~5mm;和/或,
[0023]所述第二内板的厚度为3~5mm;和/或,
[0024]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厚度为0.3~0.5mm、宽度为20~30mm;和/或,
[0025]所述第三加强筋的厚度为0.3~0.5mm、宽度为20~30mm;和/或,
[0026]所述第二连接加强板的长度为25~30mm、宽度为30~40mm、厚度为10mm。
[0027]可选地,所述第二内板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内板的传力路径延伸设置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围合成受力区域,所述受力区域内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内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四加强筋。
[0028]可选地,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宽为20~30mm、槽深为8~10mm、槽壁厚度为0.8~1mm;和/或,
[0029]所述第四加强筋的长度不小于35mm、宽度不小于100mm。
[0030]可选地,所述第三外板包括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形成有散热栅格,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五加强筋、以及多个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第六加强筋,多个所述第六加强筋间隔设于两个所述第五加强筋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的两个端部上设有多个第三连接加强板。
[0031]可选地,所述三外板的厚度为5~7mm;和/或,
[0032]所述第三内板的厚度为3~5mm;和/或,
[0033]所述第五加强筋的高度不小于0.6mm、宽度不小于30mm;和/或,
[0034]所述第六加强筋的高度不小于0.6mm、宽度不小于30mm;和/或,
[0035]所述第三连接加强板的长度为25~30mm、宽度为30~40mm、厚度为10mm。
[0036]可选地,所述第三内板包括:
[0037]横板,沿所述第三外板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横板上形成有沿其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加强槽;
[0038]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槽、以及多个沿其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三加强槽,多个所述第三加强槽间隔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加强槽之间;以及,
[0039]竖板,沿所述第三外板长度方向延伸的,且连接在所述横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之间,所述竖板上形成有多个沿其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七加强筋。
[0040]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槽的槽宽不小于30mm、槽壁厚度不小于10mm;和/或,
[0041]所述第二加强槽的槽宽不小于30mm、槽壁厚度不小于10mm;和/或,
[0042]所述第三加强槽的槽宽不小于30mm、槽壁厚度不小于10mm。
[0043]可选地,所述第三内板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三内板的传力路径延伸设置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宽为20~30mm、槽深为10~12mm、槽壁厚度不小于1mm。
[0044]可选地,各所述下导流罩包括相互胶结的第四外板和第四内板;
[0045]所述第四外板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八加强筋、以及两个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九加强筋,其中一个所述第九加强筋连接在两个所述第八加强筋的端部,另外一个连接在两个所述第八加强筋的中部;
[0046]所述第四内板上形成有与所述第八加强筋和所述第九加强筋对应的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四支架加强板。
[0047]可选地,所述第四外板的厚度为3~5mm;和/或,
[0048]所述第四内板的厚度为3~5mm;和/或,
[0049]所述第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流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组件包括:顶导流罩,所述顶导流罩包括相互胶结的第一内板和第一外板;两个相对设置的上导流罩,两个所述上导流罩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顶导流罩的两端,两个所述上导流罩包括左侧上导流罩和右侧上导流罩,所述左侧上导流罩包括相互胶结的第二外板和第二内板,所述右侧上导流罩包括相互胶结的第三外板和第三内板;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下导流罩,各所述下导流罩分别固定连接在各所述上导流罩的另外一端,各所述下导流罩包括相互胶结的第四外板和第四内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板朝向所述第一内板的侧面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外板的传力路径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一外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加强板,在所述第一外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其中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一支架加强板;所述第一内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加强筋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内板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其中一端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支架加强板对应的第二支架加强板,另外一端上设有多个第三支架加强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流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板的厚度为3~5mm;和/或,所述第一内板的厚度为5~8mm;和/或,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宽度为20~30mm、高度为0.3~0.5mm;和/或,所述第一支架加强板的长度为15~20mm、宽度为15~20mm、高度为8~10mm、壁厚为5mm;和/或,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为20~30mm、槽深为8~10mm、槽壁厚度为0.8~1mm。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流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加强板包括沿所述第一外板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板、以及沿所述第一外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板,所述第二支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板的中线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流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板的宽度为40~50mm、长度为3~5mm、厚度为30~40mm;和/或,所述第二支板的宽度为25~30mm、长度为20~30mm、厚度为3~5m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板上设有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以及多个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三加强筋间隔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且在所述第二外板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端上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加强板。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流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板的厚度为3~5mm;和/或,所述第二内板的厚度为3~5mm;和/或,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厚度为0.3~0.5mm、宽度为20~30mm;和/或,所述第三加强筋的厚度为0.3~0.5mm、宽度为20~30mm;和/或,所述第二连接加强板的长度为25~30mm、宽度为30~40mm、厚度为10mm。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板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内
板的传力路径延伸设置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围合成受力区域,所述受力区域内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内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四加强筋。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流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宽为20~30mm、槽深为8~10mm、槽壁厚度为0.8~1mm;和/或,所述第四加强筋的长度不小于35mm、宽度不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泉军高明吕玲芳陈世盛李明杨珖田亚哲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