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3648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瓣膜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其包括迎流面,所述迎流面上具有多条脊状凸起,彼此相邻的所述脊状凸起之间形成沟槽,所述脊状凸起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沟槽的延伸方向均与血液的流动方向一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脊状凸起和沟槽可以在二尖瓣张开时对血液进行导流以消除或减弱混乱涡流,从而降低血液通过的流阻,提升血液流通效率。通效率。通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瓣膜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人体内有多处瓣膜组织,作为“单向活门”的作用,其作用是保证体液循环由一侧一定向另一侧方向流动和通过一定流量。尤其是心脏结构中,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等多处瓣膜结构,配合心脏搏动。当左心室收缩时,挤压室内血液,血液冲击二尖瓣瓣膜,导致二尖瓣关闭,血液不倒流入左心室。左心室的右前上方有主动脉口,左心室的血液由此送入主动脉。左心室承担着全身血液输送的功能,所以左心室的肌层较右心室的肌层发达,约为右心室壁厚的三倍,左心室的主动脉口也有三个半月瓣,称为主动脉瓣,起着防止主动脉内的血液倒流入左心室的作用。
[0003]心脏在生命过程中反复进行收缩与舒张作用,使血液流动。如果瓣膜不正常工作,则心脏运动时,将会发生血液逆流。
[0004]在2018年5月31日公开的名称为“经皮小叶扩大术”的美国专利申请US20180147054A1中采用微创或血管内介入的手术形式,突破性地实现了心脏瓣膜的延伸,从而解决瓣膜区域的返流问题。但是,该方案或其类似的瓣膜的延伸方案,由于植入物具有较大的体积,均会对血液的流动性产生较大影响,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提升血液流通效率的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其包括迎流面,所述迎流面上具有多条脊状凸起,彼此相邻的所述脊状凸起之间形成沟槽,所述脊状凸起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沟槽的延伸方向均与血液的流动方向一致。
[0008]本技术提供的导流结构用于安装在前述附着件的顶部,由该附着件防止血液逆流入左心房。而本技术中的脊状凸起和沟槽可以在二尖瓣张开时对血液进行导流以消除或减弱混乱涡流,从而降低血液通过的流阻,提升血液流通效率。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包括阻流膜,所述阻流膜用于与血液接触的一面构成所述迎流面,所述脊状凸起从所述阻流膜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该导流结构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而且从阻流膜的一端延伸至阻流膜的另一端的脊状凸起可以进一步保证血液的正常流通。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还包括多个定型组件,所述定型组件设在所述阻流膜背离所述迎流面的一侧,所述定型组件与所述阻流膜连接以定型所述脊状凸起。利用定型组件来成型前述的脊状凸起,可以使脊状凸起具有更为稳定的形态,进而确保该导流结构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型组件包括支撑肋,所述支撑肋位于所述阻流膜背离所述迎流面的一侧,所述支撑肋支撑所述阻流膜。该定型组件的结构较为简单,通过较为简易的结构便能形成脊状凸起的形状,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支撑肋之间的所述阻流膜具有弹性或由所述支撑肋支撑后处于松弛状态。当血液冲击阻流膜时,阻流膜发生形变从而形成沟槽,而阻流膜由支撑肋支撑的位置形成脊状凸起。本实施例提供的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的整体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制造,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附着件对血液的不利影响。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型组件还包括多个牵拉件,所述牵拉件位于所述阻流膜背离所述迎流面的一侧,所述牵拉件的一端与所述阻流膜连接并牵拉所述阻流膜变形以构造成所述脊状凸起。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定型组件形成的脊状凸起具有较佳结构稳定性,可以保持脊状凸起长期具有较为规整的形态,而且可以保证导流结构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脊状凸起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相互连接后的横截面大致呈倒置的V形,同一个所述脊状凸起上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连接部位为所述脊状凸起的峰部。该脊状凸起的形状较为简单,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关于所述支撑肋对称,所述支撑肋的一端与所述脊状凸起的峰部接触。该形状的脊状凸起可以更好地对血液进行导流,从而进一步提升血液的流通效率。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一部分所述牵拉件位于所述第一段与所述支撑肋之间并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段连接,另一部分所述牵拉件位于所述第二段与所述支撑肋之间并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段连接。通过该定型组件可以保证脊状凸起具有较为规整的形态,有利于提升血液的流通效率。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脊状凸起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连接部位为所述脊状凸起的峰部;所述定型组件包括多条绳索,所述绳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段连接,所述绳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连接,由所述绳索牵拉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以保持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大致呈倒置的V形。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定型组件有利于降低原材料成本,并且实现导流结构的轻量化。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包括阻流膜和多个仿生盾鳞或仿生鱼鳞,多个所述仿生盾鳞或仿生鱼鳞在所述阻流膜上呈覆瓦式排列,由多个所述仿生盾鳞或仿生鱼鳞的未重叠表面构成所述迎流面,所述脊状凸起和所述沟槽设在所述仿生盾鳞上。本实施例中的每个仿生盾鳞或仿生鱼鳞均可以对血液进行导流以消除或减弱混乱涡流,具有更好的导流效果,有利于进一步地降低血液的流通阻力。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仿生盾鳞或仿生鱼鳞呈矩阵式排布,仿生盾鳞或仿生鱼鳞的此种排布形式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血液的流动方向,所述阻流膜上具有多排所述仿生盾鳞或仿生鱼鳞,相邻的两排所述仿生盾鳞或仿生鱼鳞呈错位式排布。本实施例中的仿生盾鳞或仿生鱼鳞的排布形式高度模仿自然界中生物体表的鳞片的排布形式,具有极佳的导流效果,有利于将血液的流通阻力降到最低。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是本技术中的附着件用于二尖瓣上时的示意图,本图中二尖瓣闭合。
[0023]图2是本技术中的附着件用于二尖瓣上时的示意图,本图中二尖瓣打开。
[00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或2应用于附着件上时的示意图。
[00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剖视图。
[002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一剖视图。
[002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3应用于附着件上时的示意图。
[0029]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一剖视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迎流面,所述迎流面上具有多条脊状凸起,彼此相邻的所述脊状凸起之间形成沟槽,所述脊状凸起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沟槽的延伸方向均与血液的流动方向一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阻流膜,所述阻流膜用于与血液接触的一面构成所述迎流面,所述脊状凸起从所述阻流膜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定型组件,所述定型组件设在所述阻流膜背离所述迎流面的一侧,所述定型组件与所述阻流膜连接以定型所述脊状凸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型组件包括支撑肋,所述支撑肋位于所述阻流膜背离所述迎流面的一侧,所述支撑肋支撑所述阻流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支撑肋之间的所述阻流膜具有弹性或由所述支撑肋支撑后处于松弛状态。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型组件还包括多个牵拉件,所述牵拉件位于所述阻流膜背离所述迎流面的一侧,所述牵拉件的一端与所述阻流膜连接并牵拉所述阻流膜变形以构造成所述脊状凸起。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体瓣膜冲击侧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脊状凸起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相互连接后的横截面大致呈倒置的V形,同一个所述脊状凸起上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连接部位为所述脊状凸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秀敏胡柏成李清蒋骏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傲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