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瓣膜空隙填充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8777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瓣膜空隙填充修复装置,包括夹臂结构以及封堵块,所述夹臂结构设有固定端与自由端,所述夹臂结构从所述固定端向外延伸出所述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夹持心脏瓣环根部,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封堵块连接,将所述封堵块固定在所述瓣膜返流位置,所述封堵块的外表面与心脏瓣叶自适应贴合,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夹持瓣叶瓣环根部将封堵块固定在中间返流位置,占据瓣膜返流空间位置,同时利用血流动力学充盈封堵块,以原生瓣叶和植入封堵块表面进行缘对缘对合,保证密封不返流。保证密封不返流。保证密封不返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瓣膜空隙填充修复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瓣膜空隙填充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心脏由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4个空间构成,与大动脉、大静脉、肺动脉及肺静脉连接。在心室与心房之间存在瓣膜,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瓣膜称为二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的瓣膜称为三尖瓣。心脏反复进行收缩与舒张作用,使血液流动,在心脏的收缩期,心脏内的血液移动到血管,在右心室,血液向肺动脉移动,在左心室,血液向大动脉移动。但是,如果瓣膜不正常工作,则心脏收缩时,会发生应流向血管的血液重新向心房移动的血液逆流的情况。
[0003]美国授权专利,公开号为US20040049207A1的《用于接合组织的固定装置和方法》采用微创或血管内介入的手术形式,突破性地实现了心脏瓣膜夹持固定,从而解决瓣膜区域的返流问题。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该方案的技术优势实现了心脏瓣膜返流治疗的迅猛发展。目前,采用瓣膜夹持治疗返流已成为了心脏瓣膜返流治疗的主流手段之一。但,另一方面该夹持方案采用的上、下夹臂,难以方便地整体调整、回收,也成为了该方案实施的通病。
[0004]中国公开专利申请号为CN202111410789.4的《一种定位固定瓣膜的夹持器及其狭窄环境对位系统》采用了覆膜覆盖相邻下夹臂之间的间隙,起到间隙修复填补的作用,但其覆膜为盘状覆膜,表面为近似平面,覆膜使用时处于张开状态,其设计主体为夹持器,不一定能适应瓣膜条件较差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瓣膜空隙填充修复装置,包括:
[0006]夹臂结构以及封堵块,所述夹臂结构设有固定端与自由端,所述夹臂结构从所述固定端向外延伸出所述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夹持心脏瓣环根部,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封堵块连接,将所述封堵块固定在所述瓣膜返流位置,所述封堵块的外表面与心脏瓣叶自适应贴合。
[0007]本专利技术放置于心脏三尖瓣或二尖瓣位置,通过夹臂结构夹持瓣环根部位置,封堵块则占据中间返流位置。当心脏收缩时,原生瓣膜闭合,贴靠在封堵块的表面,封堵块在有压力的血液填充充盈下,柔性表面与原生瓣叶能自适应贴合,二者缘对缘对合,可以有效保证瓣膜瓣叶和装置所构成的类似阀门结构密封不返流。当心脏舒张时,瓣膜瓣叶打开,封堵块被进入心室内的血液挤压而压瘪,可以较少的影响血流流入心室的血流阻力。
[0008]本专利技术的夹臂结构和封堵块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调节性。夹臂结构能够夹持瓣环根部位置,确保装置牢固地固定在瓣膜位置,而封堵块则能够根据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自动调节形状和压力。这种自适应性和可调节性使得本专利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心脏状况和需求。
[0009]此外,本专利技术考虑了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通过减少血流进入心室的阻力,可以降低心脏负荷,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止血液返流,可以减少心脏相关疾病的发展和进展。
[0010]所述夹臂结构包括上夹臂与下夹臂,所述上夹臂包括上夹持件,所述下夹臂包括下夹持件,所述上夹持件与所述下夹持件共同作用夹持心脏瓣环。
[0011]本专利技术采用上下夹臂共同作用的方式夹持瓣环,相较于单侧夹持的方式而言,可以实现对瓣环的均匀施压,提供更稳定的夹持环境。由于心脏瓣环是一个三维结构,单侧夹持只能从一侧施加压力,容易造成不均匀受力,夹持不牢固,导致位置发生偏移,影响修复效果。而上下夹臂夹持的方式可以使得压力均匀分布在瓣环表面,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最大化减少夹持位置的变动,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0012]对于实际操作的便利性,单侧夹持的方式需要医生反复调整夹子的位置和角度,操作比较繁琐,在使用本专利技术时,医生可以通过上下夹臂同时夹持瓣环,减少手术时间和复杂性,操作更加方便。
[0013]此外,由于心脏瓣叶的形状和大小各异,单侧夹持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所有情况。而上下夹臂夹持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适用范围更广。
[0014]所述上夹臂还包括连接头,所述下夹臂还包括颈部,所述下夹持件的固定端从所述颈部的下端面向外延伸。
[0015]本专利技术中的上下夹臂通过上夹臂的连接头和下夹臂的颈部实现上下夹臂的连接,保证上夹臂和下夹臂的重心同轴。
[0016]重心同轴的设计使得本专利技术整个装置的质量分布更加均匀,有助于保持平衡和稳定性,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倾斜或摇晃,减少了意外操作和手术风险。医生可以更轻松地控制和操纵夹持装置。无论是在握持装置、旋转角度还是施加力量时,都能更加自然地进行操作,减轻了医生的手术压力和疲劳感。同时,医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夹持装置的位置和角度,装置不易产生杂乱的运动,从而减少了在手术过程中对位置和稳定性的频繁调整,使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对心脏瓣叶进行夹持和修复,有助于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0017]所述上夹持件与所述连接头之间、所述颈部与所述连接头之间均固定一体,所述上夹持件的端部为丝头,所述连接头上设有小孔,所述小孔与所述丝头、所述连接头与所述颈部均以挤压至过盈配合或焊接或粘接的方式连接固定,所述的连接头由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金属材料制作。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上夹持件与连接头固定一体,所采用的连接方式均为固定连接,确保各部件之间的牢固连接和安装位置准确,还减少松动或脱落的风险。
[0019]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颈部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下夹持件的固定端从所述管状结构的管底面向外延伸,管状结构不仅为下夹持件提供布设空间,同时还为连接头提供了容纳空间,便于连接头与颈部的过盈配合、焊接或者粘接。
[0020]所述上夹持件的固定端从所述连接头向外围延伸形成一个整环结构,所述整环结构的中心位置与其外围存在高度差。
[0021]整环结构的覆盖面积较大,且内部为镂空,若设计为水平面,长期使用后由于受力变形,整环结构的外围发生形变则容易导致与下夹持件之间的缝隙变大,从而引发夹持松动,不利于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持久度。
[0022]所述高度差的形成,更具体的是设计为所述整环结构的中心位置高于其外围。作为整环结构的固定端,此种中部高四周低的结构设计,有效将上夹持件的夹持受力面限定在整环结构的环形外围,使得上夹持件对瓣叶向下的支撑力,下夹持件对瓣叶向上的支撑力,二者处于同轴位置,不存在力的错位和弯曲力矩,夹持后不易倾斜摆动,有效提高了夹持的可靠度,夹持稳定性更高。
[0023]所述整环结构由两根金属丝折弯绕制成的两个半环框拼装形成。
[0024]现有技术中多采用两个窄板夹臂结构进行左右对称夹持,对于二尖瓣夹持效果较好,但对于三尖瓣拉拢效果不够,虽然临床上也将此类器械用于修复三尖瓣返流,但往往需要植入多个夹持件,这显然增加了医生的操作难度。
[0025]本专利技术采用两个镂空的半环组成整环的方式构造上夹臂,在保证夹持面积的前提下最大化减小血流流动阻力。相较于实心夹臂而言,本专利技术的上夹臂质量更轻,较少的构造表面更有利于其快速内皮化,可以减少上夹臂与瓣环之间的摩擦和磨损,降低装置的损坏风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瓣膜空隙填充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臂结构以及封堵块,所述夹臂结构设有固定端与自由端,所述夹臂结构从所述固定端向外延伸出所述自由端,所述自由端用于夹持心脏瓣环根部,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封堵块连接,将所述封堵块固定在所述瓣膜返流位置,所述封堵块的外表面与心脏瓣叶自适应贴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瓣膜空隙填充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臂结构包括上夹臂与下夹臂,所述上夹臂包括上夹持件,所述下夹臂包括下夹持件,所述上夹持件与所述下夹持件共同作用夹持心脏瓣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瓣膜空隙填充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臂还包括连接头,所述下夹臂还包括颈部,所述连接头与所述颈部连接固定,所述下夹持件的固定端从所述颈部的下端面向外延伸。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瓣膜空隙填充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持件与所述连接头之间、所述颈部与所述连接头之间均固定一体,所述上夹持件的端部为丝头,所述连接头上设有小孔,所述小孔与所述丝头、所述连接头与所述颈部连接固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瓣膜空隙填充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为中空的管状结构。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秀敏胡文忠向学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傲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