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管分配阀、泵送装置及混凝土泵送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2987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S管分配阀、泵送装置及混凝土泵送设备,S管分配阀包括依次设置的对接弧管、连接弧管和对接直管,对接弧管用于与砼缸对接,对接直管用于与砼管对接,对接弧管与连接弧管的弯曲方向相反设置,对接弧管的管腔截面用于自砼缸朝向连接弧管呈渐扩延伸设置,连接弧管的管腔截面自对接弧管朝向对接直管呈渐缩延伸设置。管道在对接弧管与连接弧管相接处的截面最大,可降低混凝土流经对接弧管的流速,减小混凝土对管壁的磨损,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管道的中间任意位置上的管腔截面小于入口端的管腔截面,有效降低了管道的压力损失,减少了泵送时混凝土对管道内表面的磨损,从而延长了管道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了管道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了管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S管分配阀、泵送装置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0001]本技术属于混凝土泵送
,尤其涉及一种S管分配阀、泵送装置及混凝土泵送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产品的泵送性能要求也日益剧增,分配阀作为混凝土泵送设备泵送单元的关键系统部件,对其进行全方位研究,提升其泵送性能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分配阀是连接泵送管道与混凝土缸间的输送管道,按照结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C型管、S型管、裙阀型。目前大多采用的S型管,通过S管的换向来实现混凝土从砼缸到砼管的连续泵送,S管的结构参数对新拌混凝土的泵送过程具有很大影响。
[0003]现有基于单一仿真和大量实验所涉及的S管,其内流道是由两段半径相近的圆弧段拼接而成,并且S管的中间任意位置上的管腔截面小于入口端的管腔截面。从仿真和实验及市场反馈结果来看,设备作业泵送时,现有S管压阻较大,致使泵送混凝土时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另外现有S管在泵送时,其管道磨损较为严重,导致现有S管的寿命不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S管分配阀、泵送装置及混凝土泵送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S管压阻较大致使泵送混凝土时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以及管道磨损严重影响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S管分配阀,其中,S管分配阀包括依次设置的对接弧管、连接弧管和对接直管,对接弧管用于与砼缸对接,对接直管用于与砼管对接,对接弧管与连接弧管的弯曲方向相反设置,对接弧管的管腔截面用于自砼缸朝向连接弧管呈渐扩延伸设置,连接弧管的管腔截面自对接弧管朝向对接直管呈渐缩延伸设置。
[000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接弧管靠近连接弧管设置的一端的管腔截面为对接弧管靠近砼缸设置的一端的管腔截面的1.5至2.5倍;连接弧管靠近对接弧管设置的一端的管腔截面为连接弧管靠近对接直管设置的一端的管腔截面的2.8至4.7倍。
[000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接弧管的第一扫掠中心线对应的圆心角等于连接弧管的第二扫掠中心线对应的圆心角。
[000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扫掠中心线和第二扫掠中心线对应的圆心角为30
°
至50
°

[000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接弧管的第一扫掠中心线在曲率半径和弧长上均大于连接弧管的第二扫掠中心线。
[001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接弧管的第一扫掠中心线的曲率半径与连接弧管的第二扫掠中心线的曲率半径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2。
[001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接弧管包括对半拼合设置的内弧壳体和外弧壳体,内弧壳体包括依次设置的内凹段和外凸段,外凸段靠近连接弧管设置,内凹段与外弧壳体同
向弯曲设置,外凸段与外弧壳体背向弯曲设置。
[001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接弧管的第一扫掠中心线在两端的切线分别一一对应地垂直于对应设置的端面,连接弧管的第二扫掠中心线在两端的切线分别一一对应地垂直于对应设置的端面。
[001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泵送装置,其中,泵送装置包括上述的S管分配阀。
[001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混凝土泵送设备,其中,混凝土泵送设备包括上述的泵送装置。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S管分配阀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6]当混凝土泵送设备使用上述泵送装置及S管分配阀时,由于S管分配阀包括依次设置的对接弧管、连接弧管和对接直管,对接弧管用于与砼缸对接,对接直管用于与砼管对接,混凝土从砼缸依次通过对接弧管、连接弧管和对接直管进入砼管中,又由于对接弧管与连接弧管的弯曲方向相反设置,对接弧管的管腔截面自砼缸朝向连接弧管呈渐扩延伸设置,连接弧管的管腔截面自对接弧管朝向对接直管呈渐缩延伸设置,因此管道在对接弧管与连接弧管相接处的截面最大,即随着混凝土从砼缸流入对接弧管,由于对接弧管的管径逐渐增大,可降低混凝土流经对接弧管的流速,减小混凝土对管壁的磨损,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两段半径相近的圆弧段拼接而成,并且管道的中间任意位置上的管腔截面小于入口端的管腔截面,有效降低了管道的压力损失,减少了泵送时混凝土对管道内表面的磨损,从而延长了管道的使用寿命。
[0017]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8]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中S管分配阀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中S管分配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00
ꢀꢀꢀꢀ
对接弧管
ꢀꢀꢀꢀꢀꢀꢀꢀꢀ
101
ꢀꢀꢀꢀꢀꢀ
连接弧管
[0023]102
ꢀꢀꢀꢀ
对接直管
ꢀꢀꢀꢀꢀꢀꢀꢀꢀ
103
ꢀꢀꢀꢀꢀꢀ
第一扫掠中心线
[0024]104
ꢀꢀꢀꢀ
第二扫掠中心线
ꢀꢀꢀ
105
ꢀꢀꢀꢀꢀꢀ
内弧壳体
[0025]106
ꢀꢀꢀꢀ
外弧壳体
ꢀꢀꢀꢀꢀꢀꢀꢀꢀ
107
ꢀꢀꢀꢀꢀꢀ
内凹段
[0026]108
ꢀꢀꢀꢀ
外凸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8]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产品的泵送性能要求也日益剧增,分配阀作为混凝土泵送设备泵送单元的关键系统部件,对其进行全方位研究,提升其泵送性能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分配阀是连接泵送管道与混凝土缸间的输送管道,按照结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C
型管、S型管、裙阀型。目前大多采用的S型管,通过S管的换向来实现混凝土从砼缸到砼管的连续泵送,S管的结构参数对新拌混凝土的泵送过程具有很大影响。
[0029]现有基于单一仿真和大量实验所涉及的S管,其内流道是由两段半径相近的圆弧段拼接而成,并且S管的中间任意位置上的管腔截面小于入口端的管腔截面。从仿真和实验及市场反馈结果来看,设备作业泵送时,现有S管压阻较大,致使泵送混凝土时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另外现有S管在泵送时,其管道磨损较为严重,导致现有S管的寿命不长。
[0030]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S管分配阀、泵送装置及混凝土泵送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S管压阻较大致使泵送混凝土时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以及管道磨损严重影响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0031]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的S管分配阀、泵送装置及混凝土泵送设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S管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S管分配阀包括:依次设置的对接弧管(100)、连接弧管(101)和对接直管(102),所述对接弧管(100)用于与砼缸对接,所述对接直管(102)用于与砼管对接,所述对接弧管(100)与所述连接弧管(101)的弯曲方向相反设置,所述对接弧管(100)的管腔截面用于自所述砼缸朝向所述连接弧管(101)呈渐扩延伸设置,所述连接弧管(101)的管腔截面自所述对接弧管(100)朝向所述对接直管(102)呈渐缩延伸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管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弧管(100)靠近所述连接弧管(101)设置的一端的管腔截面为所述对接弧管(100)靠近所述砼缸设置的一端的管腔截面的1.5至2.5倍;所述连接弧管(101)靠近所述对接弧管(100)设置的一端的管腔截面为所述连接弧管(101)靠近所述对接直管(102)设置的一端的管腔截面的2.8至4.7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管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弧管(100)的第一扫掠中心线(103)对应的圆心角等于所述连接弧管(101)的第二扫掠中心线(104)对应的圆心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S管分配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扫掠中心线(103)和所述第二扫掠中心线(104)对应的圆心角为30
°
至50
°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俊翕曾鑫李鹏万民顺刘志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