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翻转助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9873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座椅翻转助力结构,座椅钣金支架朝外焊接有水平转轴,水平转轴外端设有U型缺口,车身钣金支架上焊接有第一板簧限位支架,第一板簧限位支架上设有第一前支臂、第一后支臂和横向转轴孔,水平转轴穿过横向转轴孔限位在第一板簧限位支架上,且与横向转轴孔为转动配合,水平转轴上套装有第一板簧、第二板簧限位支架和第二板簧,第一板簧的内端卡在U型缺口中、外端设有第一挂钩,第二板簧限位支架固套在水平转轴上,第二板簧限位支架的下端向内折弯设有第二前支臂、上端向外折弯设有第二后支臂,第二板簧的内端卡在U型缺口中、外端设有第二挂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双向助力,且结构简单,有效解决了座椅翻转操作费力的问题。费力的问题。费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座椅翻转助力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
,特别涉及一种座椅翻转助力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常见家用车的后排座椅通常具备放倒折叠功能,即靠背可折叠放平在坐垫上,一些家用车的后排座椅在靠背放平后,整个座椅还可整体向后翻转,以便于将行李箱放置在后排座椅下方,从而增加放置行李箱的空间,放置完成后再将整个座椅向前翻回使用位置。但目前市场上的这种座椅存在以下缺陷:座椅整体比较重,翻转操作比较费力,特别是对于老人和小孩而言,操作困难;座椅向后放平或向前放平时速度较快,易影响座椅内部零件的使用寿命,且对于乘客而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座椅翻转助力结构,以解决现有后排座椅整体翻转比较费力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座椅翻转助力结构,包括固定在座椅上的座椅钣金支架和固定在车身上的车身钣金支架,所述座椅钣金支架朝外焊接有水平转轴,所述水平转轴的外侧端设有U型缺口,水平转轴的中部带有台阶,台阶上设有螺纹,所述车身钣金支架上焊接有第一板簧限位支架,所述第一板簧限位支架呈朝向外侧的“L”形,“L”形的前端设有第一前支臂、后端设有第一后支臂,从而形成内高外低的槽状结构,在槽状结构的内侧竖板上设有横向转轴孔,所述水平转轴由内向外穿过横向转轴孔,并通过螺栓配合台阶上的螺纹限位在第一板簧限位支架上,且水平转轴与横向转轴孔为转动配合,在槽状结构内设有由内到位依次套装在水平转轴上的第一板簧、第二板簧限位支架、第二板簧和限位卡圈,所述第一板簧位于螺栓外侧,第一板簧的内端卡在U型缺口中、外端设有第一挂钩,所述第二板簧限位支架与水平转轴为固定配合,第二板簧限位支架的下端向内折弯设有第二前支臂、上端向外折弯设有第二后支臂,所述第二板簧的内端卡在U型缺口中、外端设有第二挂钩,所述限位卡圈固套在水平转轴上;当座椅位于使用位置时,所述第一挂钩挂在第一前支臂上,第一板簧呈紧缩状,所述第二挂钩挂在第二后支臂上,第二板簧呈松开状,当座椅由使用位置向后翻转时,所述第二板簧限位支架随水平转轴转动,第一挂钩能脱离第一前支臂勾挂在第二前支臂上,所述第二挂钩能脱离第二后支臂勾挂在第一后支臂上,当座椅向后翻转至放平时,所述第一挂钩挂在第二前支臂上,第一板簧呈松开状,所述第二挂钩挂在第一后支臂上,第二板簧呈紧缩状。
[0005]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均呈“7”字形,方便在对应支臂上进行转换。
[000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板簧和第二板簧限位支架之间、第二板簧限位支架和第二板簧之间、第二板簧和限位卡圈之间均设有消音垫片,有利于减小或消除摩擦异响。
[0007]上述方案中:所述横向转轴孔中焊接有T型轴套,所述T型轴套与水平转轴之间装
配有衬套。衬套的使用能减少水平转轴的磨损、振动和噪音;为保证槽状结构内侧竖板的强度,可在车身钣金支架上设置竖向翻边,从而将内侧竖板与竖向翻边叠焊在一起,此时横向转轴孔为穿过内侧竖板和竖向翻边的孔,水平转轴的台阶段需安装在横向转轴孔中,但两块钣金厚度公差较大,设置T型轴套有利于降低公差。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座椅由使用位置向后翻转时,翻转前期第一板簧为水平转轴提供向后的扭矩,从而为座椅提供向后翻转的助力,此时第二板簧不提供扭矩;到翻转后期,座椅依靠自身重力可自动向后翻转时,第一板簧不提供扭矩,第二板簧为转轴提供向前的扭矩,从而为座椅提供向后翻转的阻力,进而降低座椅向后翻转至放平时的速度,以提高操作安全性。当座椅由向后放平位置翻转至使用位置时,同理,翻转前期第二板簧为座椅提供向前翻转的助力,翻转后期第一板簧为座椅提供向前翻转的阻力。综上所述,本结构能实现双向助力,且结构简单,有效解决了座椅翻转操作费力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
[0010]图2是本技术的装配示意图。
[0011]图3是图2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0012]图4是本技术的翻转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如图1—4所示,一种座椅翻转助力结构,主要由固定在座椅上的座椅钣金支架1(具体固定在座椅的坐垫骨架上)和固定在车身上的车身钣金支架4组成。
[0014]座椅钣金支架1朝外焊接有水平转轴2,水平转轴2的外侧端设有U型缺口,水平转轴2的中部带有台阶,台阶上设有螺纹。车身钣金支架4上焊接有第一板簧限位支架5,第一板簧限位支架5呈朝向外侧的“L”形,“L”形的前端设有第一前支臂51、后端设有第一后支臂52,从而形成内高外低的槽状结构,在槽状结构的内侧竖板上设有横向转轴孔13。
[0015]水平转轴2由内向外穿过横向转轴孔13,并通过螺栓6配合台阶上的螺纹限位在第一板簧限位支架5上,且水平转轴2与横向转轴孔13为转动配合。
[0016]在槽状结构内设有由内到位依次套装在水平转轴2上的第一板簧7、第二板簧限位支架9、第二板簧10和限位卡圈11,第一板簧7位于螺栓6外侧。第一板簧7的内端卡在U型缺口中、外端设有第一挂钩71,第二板簧限位支架9与水平转轴2为固定配合;第二板簧限位支架9的下端向内折弯设有第二前支臂91、上端向外折弯设有第二后支臂92,第二板簧10的内端卡在U型缺口中、外端设有第二挂钩101;限位卡圈11固套在水平转轴2上。
[0017]当座椅位于使用位置时,第一挂钩71挂在第一前支臂51上,第一板簧7呈紧缩状,第二挂钩101挂在第二后支臂92上,第二板簧10呈松开状。当座椅由使用位置向后翻转时,第二板簧限位支架9随水平转轴2转动,第一挂钩71能脱离第一前支臂51勾挂在第二前支臂91上,第二挂钩101能脱离第二后支臂92勾挂在第一后支臂52上。当座椅向后翻转至放平时,第一挂钩71勾挂在第二前支臂91上,第一板簧7呈松开状,第二挂钩101勾挂在第一后支臂52上,第二板簧10呈紧缩状。
[0018]最好是,第一挂钩71和第二挂钩101均呈“7”字形,方便在对应支臂上进行转换。
[0019]最好是,第一板簧7和第二板簧限位支架9之间、第二板簧限位支架9和第二板簧10之间、第二板簧10和限位卡圈11之间均设有消音垫片8,有利于减小或消除摩擦异响。
[0020]最好是,横向转轴孔13中焊接有T型轴套12,T型轴套12与水平转轴2之间装配有衬套3。衬套3的使用能减少水平转轴2的磨损、振动和噪音;为保证槽状结构内侧竖板的强度,可在车身钣金支架4上设置竖向翻边,从而将内侧竖板与竖向翻边叠焊在一起,此时横向转轴孔13为穿过内侧竖板和竖向翻边的孔,水平转轴2的台阶段需安装在横向转轴孔13中,但两块钣金厚度公差较大,设置T型轴套12有利于降低公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翻转助力结构,包括固定在座椅上的座椅钣金支架(1)和固定在车身上的车身钣金支架(4),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钣金支架(1)朝外焊接有水平转轴(2),所述水平转轴(2)的外侧端设有U型缺口,水平转轴(2)的中部带有台阶,台阶上设有螺纹,所述车身钣金支架(4)上焊接有第一板簧限位支架(5),所述第一板簧限位支架(5)呈朝向外侧的“L”形,“L”形的前端设有第一前支臂(51)、后端设有第一后支臂(52),从而形成内高外低的槽状结构,在槽状结构的内侧竖板上设有横向转轴孔(13),所述水平转轴(2)由内向外穿过横向转轴孔(13),并通过螺栓(6)配合台阶上的螺纹限位在第一板簧限位支架(5)上,且水平转轴(2)与横向转轴孔(13)为转动配合,在槽状结构内设有由内到位依次套装在水平转轴(2)上的第一板簧(7)、第二板簧限位支架(9)、第二板簧(10)和限位卡圈(11),所述第一板簧(7)位于螺栓(6)外侧,第一板簧(7)的内端卡在U型缺口中、外端设有第一挂钩(71),所述第二板簧限位支架(9)与水平转轴(2)为固定配合,第二板簧限位支架(9)的下端向内折弯设有第二前支臂(91)、上端向外折弯设有第二后支臂(92),所述第二板簧(10)的内端卡在U型缺口中、外端设有第二挂钩(1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阳杰杨祥伟唐江
申请(专利权)人:麦格纳座椅研发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