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及隧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9488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及隧道,包括中部横截沟单元和位于中部横截沟单元的两端的侧部横截沟单元,中部横截沟单元包括两个沿隧道纵向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截沟主体、盖设于第一横截沟主体顶部的第一篦板单元以及位于两个第一横截沟主体之间的第一填充部,侧部横截沟单元包括两个沿隧道纵向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横截沟主体、盖设于第二横截沟主体顶部的第二篦板单元以及位于第二横截沟主体之间的第二填充部。如此设置的结构使得车辆行驶区域处的篦板安装更稳固,提升了行车的舒适性,且通过增设填充部,以提升横截沟周边的压实效果,减小了横截沟部分路面的沉降及附近因车辆荷载作用而产生的开裂,从而提高了路面结构的耐久性。路面结构的耐久性。路面结构的耐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及隧道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横截沟
,尤其是一种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及隧道。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道路的快速发展,隧道逐渐成为了城市核心区域河流两岸打通断头路道路或立体交叉的优选方案,为缓解隧道内的排水压力,常在距隧道洞口一定距离处设置横向截水沟。
[0003]隧道的横向截水沟通常是在截水沟的顶部铺设盖板篦子,然后采用素混凝土将盖板篦子的基座部分后浇固定,但此做法通常会导致许多问题,如盖板篦子安装不稳固使得路面平整性被破坏,从而导致车辆行驶至此区域时容易发生跳车现象,影响行车舒适性;以及截水沟周边压实效果不佳,横截沟部分的路面容易发生沉降,使得横截沟附近的混凝土路面在车辆动荷载的作用下容易开裂,影响路面结构的耐久性。
[0004]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及隧道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盖板篦子安装不稳固使得路面平整性被破坏,横截沟附近的混凝土路面在车辆动荷载的作用下容易开裂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包括中部横截沟单元和位于所述中部横截沟单元的两端的侧部横截沟单元;其中,
[0007]所述中部横截沟单元包括两个沿隧道纵向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截沟主体、盖设于所述第一横截沟主体顶部的第一篦板单元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横截沟主体之间的第一填充部;
[0008]所述侧部横截沟单元包括两个沿隧道纵向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横截沟主体、盖设于所述第二横截沟主体顶部的第二篦板单元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横截沟主体之间的第二填充部。
[0009]优选地,所述中部横截沟单元还包括用于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篦板单元的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篦板单元之间。
[0010]优选地,所述连接单元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连接单元均为加固连接筋,多个所述加固连接筋沿隧道横向间隔排布。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篦板单元包括多个沿隧道横向依次拼接的第一篦板,每个所述第一篦板包括第一盖板及两个沿隧道纵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板包覆于所述第一横截沟主体的阳角处,所述第一盖板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一盖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泄水孔;
[0012]和/或,
[0013]所述第二篦板单元包括多个沿隧道横向依次拼接的第二篦板,每个所述第二篦板
包括第二盖板及两个沿隧道纵向相对设置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板包覆于所述第二横截沟主体的阳角处,所述第二盖板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二盖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泄水孔。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填充部和/或所述第二填充部为钢纤维混凝土。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篦板单元还包括第一角撑和预埋于所述第一填充部内的第一锚固钢筋,所述第一角撑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弯折处,所述第一锚固钢筋的顶端焊接于所述第一角撑上。
[0016]优选地,所述钢纤维混凝土中钢纤维的长度为30mm~50mm。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开设有沿竖向贯穿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固定板通过螺栓贯穿所述第一连接孔至所述第一填充部内与所述第一填充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沿竖向贯穿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固定板通过螺栓贯穿所述第二连接孔至所述第二填充部内与所述第二填充部固定连接。
[001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隧道,还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多个所述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沿隧道纵向间隔排布。
[0019]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之间设有钢纤维混凝土。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1]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包括中部横截沟单元和位于中部横截沟单元的两端的侧部横截沟单元,中部横截沟单元包括两个沿隧道纵向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截沟主体、盖设于第一横截沟主体顶部的第一篦板单元以及位于两个第一横截沟主体之间的第一填充部,侧部横截沟单元包括两个沿隧道纵向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横截沟主体、盖设于第二横截沟主体顶部的第二篦板单元以及位于第二横截沟主体之间的第二填充部。如此设置的结构使得车辆行驶区域处的篦板安装更稳固,不会发生偏移,缓和了此区域的跳车现象,提升了行车的舒适性,且通过增设第一填充部和第二填充部,以提升横截沟周边的压实效果,减小了横截沟部分路面的沉降,减少横截沟附近的路面因车辆荷载作用而产生的开裂,提高了路面结构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的应用场景平面图;
[0024]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中部横截沟单元的剖面图;
[0025]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篦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本技术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0027]附图标号说明:
[0028]10、中部横截沟单元;110、第一横截沟主体;120、第一篦板;121、第一盖板;122、第一固定板;130、第一填充部;131、钢纤维混凝土;140、加固连接筋;150、第一角撑;160、第一锚固钢筋;20、侧部横截沟单元;210、第二横截沟主体;220、第二篦板;230、第二填充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2]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横截沟单元和位于所述中部横截沟单元的两端的侧部横截沟单元;其中,所述中部横截沟单元包括两个沿隧道纵向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截沟主体、盖设于所述第一横截沟主体顶部的第一篦板单元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横截沟主体之间的第一填充部;所述侧部横截沟单元包括两个沿隧道纵向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横截沟主体、盖设于所述第二横截沟主体顶部的第二篦板单元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横截沟主体之间的第二填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横截沟单元还包括用于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篦板单元的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篦板单元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连接单元均为加固连接筋,多个所述加固连接筋沿隧道横向间隔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隧道横截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篦板单元包括多个沿隧道横向依次拼接的第一篦板,每个所述第一篦板包括第一盖板及两个沿隧道纵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板包覆于所述第一横截沟主体的阳角处,所述第一盖板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一盖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泄水孔;和/或,所述第二篦板单元包括多个沿隧道横向依次拼接的第二篦板,每个所述第二篦板包括第二盖板及两个沿隧道纵向相对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嘉煜张少桦张鑫张兆远孙玉龙王海林陈兆杨雄蒋胜波张果万志文蒋源杨国松史晓琼刘羿辰曹峰何颖汪敬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