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引出片的冲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8404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引出片的冲压模具,包括:上模组件,上模组件包括:第一冲头、压料板、第一镶件和第二镶件,第一冲头穿设第二镶件;下模组件,下模组件设置于上模组件的下方,料带夹设在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之间,下模组件包括:凹模板、第三镶件和第四镶件,第三镶件上设置有和内引出片外形相同的第四通孔,第四镶件设置于第四通孔内且与内引出片的外形相同。其中,第一冲头和第四镶件完成内引出片的冲铆接孔,第二镶件和第三镶件相互配合冲裁内引出片的外形,冲铆接孔和冲裁外形状同步完成,无需二次冲裁,减少了不同步冲压带来二次定位误差问题,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引出片的冲压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成型
,尤其是涉及一种内引出片的冲压模具。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满足社会人们对电子设备产品更高层次的追求,越来越精致的,越来越小巧浅薄的电子产品需要更精密的电池结构件去支撑,稳定大批量生产精密结构件内引出片的模具结构和生产方法是小电池大量生产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五金产品加工中,对于冲头加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对电池内构件,内引出片上的铆接孔相对位置公差要求在0.02mm内,产品侧面要求光亮带较高,不能有毛刺毛边,对产品的平面度要求非常严。
[0003]相关技术中,先冲铆接孔再冲产品的外型,无法做到同步进行,需要二次冲裁,因料带的运动和定位误差,会有可能造成冲铆接孔和产品外形的相对位置尺寸超差,造成产品不良风险,特别在大量生产一模出多穴产品的生产模式时,模具加工的累积误差和料带运动定位误差会造成产品不良几率更是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内引出片的冲压模具,第一冲头和第四镶件完成内引出片的冲铆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引出片的冲压模具(100),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组件(10),所述上模组件(10)包括:第一冲头(11)、压料板(12)、第一镶件(13)和第二镶件(14),所述压料板(12)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镶件(13)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镶件(13)上设置有和内引出片(40)外形相同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镶件(14)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在所述第二通孔内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冲头(11)穿设所述第二镶件(14);下模组件(20),所述下模组件(20)设置于所述上模组件(10)的下方,料带(30)夹设在所述上模组件(10)和所述下模组件(20)之间,所述下模组件(20)包括:凹模板(21)、第三镶件(22)和第四镶件(23),所述凹模板(21)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镶件(22)设置于所述第三通孔内且在所述第三通孔内轴向移动,所述第三镶件(22)上设置有和内引出片(40)外形相同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镶件(23)设置于所述第四通孔内且与内引出片(40)的外形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引出片的冲压模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10)还包括:上模座(15)、第一弹性件(16)和第一传动件(17),所述压料板(12)设置于所述上模座(15)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件(16)设置于所述上模座(15)内,所述第一传动件(17)的一端和所述第一弹性件(16)抵接且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镶件(14)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引出片的冲压模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件(20)还包括:下模座(24)、第二弹性件(25)和第二传动件(26),所述凹模板(21)设置于所述下模座(24)的一侧,所述第二弹性件(25)设置于所述下模座(24)内,所述第二传动件(26)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弹性件(25)抵接且另一端和所述第三镶件(22)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引出片的冲压模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头(1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冲头(11)间隔设置且穿设所述第二镶件(1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引出片的冲压模具(100),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成锦覃晓芳张元旦曹建荣汤道毅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