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缸盖冷却结构、发动机、车辆及冷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7660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缸盖冷却结构、发动机、车辆及冷却方法,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针对目前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气缸盖冷却结构无法满足发动机不同运行状态冷却需求的问题,对气缸盖内两个冷却腔分别设置出液口并配合控制阀,使两个冷却腔连通并将进液口布置在一个冷却腔上,通过控制阀对出液口启闭、开度的调整,实现冷却液在气缸盖内的流动路径的调整,从而改变冷却腔对气缸盖不同位置的冷却状态,适应发动机不同运行状态时的需求。发动机不同运行状态时的需求。发动机不同运行状态时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缸盖冷却结构、发动机、车辆及冷却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冷却
,具体涉及一种气缸盖冷却结构、发动机、车辆及冷却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了加强气缸盖冷却,目前在柴油机上普遍应用的是双层冷却液腔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将气缸盖冷却分区,加强了气缸盖高温区域的冷却(气缸盖底板、排气门座作为区域、喷油器油嘴区域),从而降低气缸盖热负荷。同时,依据内部冷却液流动方向分为如图1所示的自下而上的冷却结构以及如图2所示的自上而下的冷却结构。
[0003]虽然双层冷却液腔结构相较于单层冷却液腔结构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冷却效果和可靠性,降低气缸盖热负荷,但双层冷却液腔为两个冷却液腔串联的结构,冷却液腔内部流动阻力大,导致在相同液泵条件下,气缸盖内冷却液流量减小,影响气缸盖冷却效果。同时,利用双层冷却液腔对气缸盖冷却时,发动机工作状态随运行过程发生变化,但气缸盖的冷却方式均相同,存在冷却方式单一的问题,发动机冷启动时、低负荷工作时过度冷却导致气缸盖温度过低,影响发动机的热车速度;发动机高负荷工作时,因冷却液腔内部流动阻力大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气缸盖内靠近火力面的第一冷却腔(1)和靠近气缸盖顶部的第二冷却腔(2),第一冷却腔(1)设有第一出液口(11)和用于接入冷却液源的第一进液口(12),第二冷却腔(2)设有第二出液口(13)和用于连通第一冷却腔的第二进液口(8),第一出液口(11)配合有第一阀(5),第二出液口(12)配合第二阀(6);通过调节第一阀(5)和第二阀(6),改变冷却液在气缸盖内的流动路径,以使第一冷却腔(1)单独运行或第一冷却腔(1)、第二冷却腔(2)同时运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5)和第二阀(6)为可调开度的控制阀,通过调节第一阀(5)和第二阀(6)的开度,调节第一冷却腔(1)和第二冷却腔(2)流出冷却液的比例。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口(11)与第一进液口(12)位于第一冷却腔(1)的两端,第二进液口(8)连通第一冷却腔(1)靠近第一出液口(11)的一端。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腔(1)位于气缸盖内靠近气缸活塞的一侧,第二冷却腔(2)位于腔盖内远离气缸活塞的一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口(11)通过第一出口流道(3)接入出液管(7),第一阀(5)布置在第一出口流道(3)上,第二出液口(13)通过第二出口流道(4)接入出液管(7),第二阀(6)布置在第二出口流道(4)上,第一进液口(12)通过进液管接入冷却系统,出液管(7)接入冷却系统。6.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善永付云贵王利雨贺经纬王宁宁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