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5950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包括:导体层、绝缘层、双铝基铝塑复合带、编织带及护套,在导体层上挤包有绝缘层,在绝缘层上绕包有双铝基铝塑复合带,在双铝基铝塑复合带上挤包有热熔胶层,在热熔胶层上编织包覆有编织带,在编织带上挤包有护套,所述双铝基铝塑复合带包括:第一铝箔层、聚酯层及第二铝箔层,在聚酯层的左端下侧壁上设置有下接槽,在聚酯层的下侧壁上粘贴有第二铝箔层,在聚酯层的右端上侧壁上设置有上接槽,上接槽与下接槽等宽,在聚酯层的上侧壁上粘贴有第一铝箔层,双铝基铝塑复合带在绕包时,上接槽搭接在下接槽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双铝基铝塑复合带及编织带的屏蔽连续性,以及编织带的弯曲性能。性能。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


[0001]本技术涉及电缆
,尤其涉及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

技术介绍

[0002]车载同轴电缆是汽车内部的一种连接线,主要用于电瓶、仪表、车灯等电流传输。目前市面上的车载同轴电缆包括:导体、绝缘层、铝塑复合带、编织带及护套,绝缘层挤包在导体上,铝塑复合带绕包在绝缘层上,编织带编织包覆在铝塑复合带上,护套挤包在编织带上,铝塑复合带在进行绕包时,需要保证铝塑复合带的搭接率在20~25%之间,如图1所示,这样就会导致铝塑复合带的表面凹凸不平,铝塑复合带的屏蔽性不连续,在铝塑复合带上编织包覆编织带时,编织带无法紧贴在铝塑复合带上,在编织带与铝塑复合带之间会留有空隙,编织带与导体之间的同轴度较差,编织带的电性能不一致,影响屏蔽性能,降低了编织带的抗干扰性。由于汽车结构的特殊性,在汽车内部排布车载同轴电缆时需要对车载同轴电缆进行多次弯折才能完成铺设工作,而目前市面上的车载同轴电缆在进行弯折时,由于编织带与铝塑复合带之间存在空隙,若弯折处处于铝塑复合带表面凹陷处时,该处对应的编织带所弯折产生的应力较大,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会使车载同轴电缆产生晃动,编织带在晃动过程中会加大弯折处的应力,容易使编织带在弯折处发生断裂,断裂的编织带就会划伤护套的内壁,这样就容易使护套开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采用双铝基铝塑复合带进行绕包,保证绕包后的双铝基铝塑复合带的整体厚度一致,提高双铝基铝塑复合带及编织带的屏蔽连续性,在进行折弯时,弯折处的编织带受到的应力较小,不容易发生断裂,防止对护套的损伤。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包括:导体层、绝缘层、双铝基铝塑复合带、编织带及护套,在导体层上挤包有绝缘层,在绝缘层上绕包有双铝基铝塑复合带,在双铝基铝塑复合带上挤包有热熔胶层,在双铝基铝塑复合带的热熔胶层上编织包覆有编织带,在编织带上挤包有护套,所述双铝基铝塑复合带包括:第一铝箔层、聚酯层及第二铝箔层,在聚酯层的左端下侧壁上设置有下接槽,下接槽的深度为聚酯层厚度的一半,在聚酯层的下侧壁上粘贴有第二铝箔层,第二铝箔层的左端与下接槽的槽壁相对齐,第二铝箔层的右端与聚酯层的右端对齐,在聚酯层的右端上侧壁上设置有上接槽,上接槽的深度为聚酯层厚度的一半,上接槽与下接槽等宽,在聚酯层的上侧壁上粘贴有第一铝箔层,第一铝箔层的右端与上接槽的槽壁相对齐,第一铝箔层的左端与聚酯层的左端对齐,双铝基铝塑复合带在绕包时,上接槽搭接在下接槽上。
[0005]进一步的,前述的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其中,第一铝箔层和第二铝箔层均通过聚氨酯粘接剂层与聚酯层相粘接。
[0006]进一步的,前述的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其中,双铝基铝塑复合带中第一铝
箔层、聚酯层及第二铝箔层之间的厚度比为0.5:0.67:0.5。
[0007]进一步的,前述的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其中,聚酯层中的上接槽和下接槽的宽度分别占聚酯层宽度的20~25%。
[0008]进一步的,前述的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其中,所述导体层由多根镀锡铜导体绞合而成,其绞合节距在0.5~2mm之间。
[0009]进一步的,前述的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其中,镀锡铜导体上的镀锡层厚度为0.55um~0.98um。
[0010]进一步的,前述的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其中,绝缘层及护套均由交联聚乙烯材质制成。
[0011]进一步的,前述的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其中,绝缘层的厚度与护套的厚度比为1:1。
[0012]进一步的,前述的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其中,所述编织带采用镀锡铜丝进行编织,编织密度不小于90%。
[0013]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使用双铝基铝塑复合带进行绕包时,双铝基铝塑复合带上的上接槽和下接槽进行搭接,可以使双铝基铝塑复合带的整体厚度保持一致,保证双铝基铝塑复合带的表面平整以及双铝基铝塑复合带的圆整度,从而提高双铝基铝塑复合带的屏蔽连续性,然后在双铝基铝塑复合带上编织包覆有编织带,编织带能够紧贴在双铝基铝塑复合带上,与双铝基铝塑复合带之间不会存在空隙,而在双铝基铝塑复合带与编织带之间挤包有热熔胶层,使热熔胶层受热后将双铝基铝塑复合带与编织带粘接在一起,保证编织带的整体电性能是一致的,从而保证了编织带的屏蔽连续性,编织带在折弯时,扁状带受到的应力较小,这样,弯折处的编织带不容易发生断裂,也就也不容易发生划伤护套使护套开裂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现有的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中铝塑复合带的绕包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图2中双铝基铝塑复合带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图3中双铝基铝塑复合带绕包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及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19]如图2、图3、图4所示,本技术所述的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包括:导体层1、绝缘层2、双铝基铝塑复合带3、编织带4及护套5,所述导体层1由多根镀锡铜导体绞合而成,其绞合节距在0.5~2mm之间,镀锡铜导体的绞合节距保持在该范围内,能够提高导体层1的柔软性,从而提高电缆的弯折性能,镀锡铜导体上的镀锡层厚度为0.55um~0.98um,以此提高导体层1的耐温性能,使其能够适应恶劣环境。
[0020]在导体层1上挤包有绝缘层2,绝缘层2由交联聚乙烯材质制成,保证绝缘层2与导体层1之间的同轴度,在绝缘层2上绕包有双铝基铝塑复合带3,所述双铝基铝塑复合带3包括:第一铝箔层31、聚酯层32及第二铝箔层33,在聚酯层32的左端下侧壁上设置有下接槽
321,下接槽321的深度为聚酯层32厚度的一半,在聚酯层32的下侧壁上粘贴有第二铝箔层33,第二铝箔层33通过聚氨酯粘接剂层34与聚酯层32相粘接,第二铝箔层33的左端与下接槽321的槽壁相对齐,第二铝箔层33的右端与聚酯层32的右端对齐,在聚酯层32的右端上侧壁上设置有上接槽322,上接槽322的深度为聚酯层32厚度的一半,上接槽322与下接槽321等宽,上接槽322与下接槽321的宽度分别占聚酯层32宽度的20~25%,在聚酯层32的上侧壁上粘贴有第一铝箔层31,第一铝箔层31通过聚氨酯粘接剂层34与聚酯层32相粘接,第一铝箔层31的右端与上接槽322的槽壁相对齐,第一铝箔层31的左端与聚酯层32的左端对齐,聚氨酯粘接剂层34具有优异的柔韧特性及缓冲、减震功能,所以能够保证整个双铝基铝塑复合带3的柔韧性,防止双铝基铝塑复合带3在绕包过程中的发生断裂的情况,双铝基铝塑复合带3在绕包时,上接槽322搭接在下接槽321上,这样既能保证双铝基铝塑复合带3的搭接率在20~25%之间,还能使双铝基铝塑复合带3的整体厚度保持一致,保证双铝基铝塑复合带3的表面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体层、绝缘层、双铝基铝塑复合带、编织带及护套,在导体层上挤包有绝缘层,在绝缘层上绕包有双铝基铝塑复合带,在双铝基铝塑复合带上挤包有热熔胶层,在双铝基铝塑复合带的热熔胶层上编织包覆有编织带,在编织带上挤包有护套,所述双铝基铝塑复合带包括:第一铝箔层、聚酯层及第二铝箔层,在聚酯层的左端下侧壁上设置有下接槽,下接槽的深度为聚酯层厚度的一半,在聚酯层的下侧壁上粘贴有第二铝箔层,第二铝箔层的左端与下接槽的槽壁相对齐,第二铝箔层的右端与聚酯层的右端对齐,在聚酯层的右端上侧壁上设置有上接槽,上接槽的深度为聚酯层厚度的一半,上接槽与下接槽等宽,在聚酯层的上侧壁上粘贴有第一铝箔层,第一铝箔层的右端与上接槽的槽壁相对齐,第一铝箔层的左端与聚酯层的左端对齐,双铝基铝塑复合带在绕包时,上接槽搭接在下接槽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屏蔽高防护车载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第一铝箔层和第二铝箔层均通过聚氨酯粘接剂层与聚酯层相粘接。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海鸥贾健佳徐亚东孙凯肖怀金赖亚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气集团腾恩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