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从花椒籽提取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5681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从花椒籽提取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的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预处理,利用破膜装置对花椒籽的表皮进行撞击和摩擦,进而划破花椒籽表皮膜,首次萃取:使用溶剂对花椒籽表皮的油脂及黑色素进行提取,得到含黑色素的花椒籽皮油,粉碎:对首次萃取后的花椒籽进行破碎得到花椒籽粉末,二次萃取:使用溶剂对破碎后的花椒籽粉末进行提取,得到不含黑色素的花椒籽仁油,精炼:分别对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依次进行脱胶、冻化除杂、脱酸处理,得到花椒籽皮油成品油和花椒籽仁油成品油;本发明专利技术对皮油和仁油分次提取、收集,降低后续的精炼难度及加工成本,使油脂中的特性成分含量更高、品质更佳,提高得率。提高得率。提高得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从花椒籽提取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花椒籽油提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从花椒籽提取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花椒是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是我国特色的香料之一。花椒籽是花椒的主要副产物,又被称为椒目,至2021年,花椒籽的年产量已超过30万吨,并在逐年增长当中。花椒籽中的油脂含量为20%

30%,其中不含种仁的空籽占50

60%,空籽即花椒籽表皮部分的油脂含量为6%

8%,脱壳后的种仁油脂含量为40%

50%。花椒籽的油脂含量高,产量大,且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远高于普通植物油,近年来对花椒籽油的制备工艺研究在不断加深,陆续出现了压榨法、溶剂萃取法、亚临界萃取法及超临界萃取等方法,但由于采用的方法均是整籽萃取,具有高酸价、高过氧化值、高黑色素含量的皮油与仁油混合在一起,导致最终提取的油脂颜色深、且易酸败,需进一步精炼后才能达到食用标准,而进一步的精炼又导致了成品油加工得率低、皂化味重,使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无法大量推广。
[0003]现有技术的花椒籽油制备工艺,皮油和仁油混合在一起,油的酸值及过氧化值含量较高,远超国家食用标准,导致精炼后的花椒籽油成本居高不下,市场推广受阻,无法形成产业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花椒籽提取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的方法,以解决皮油与仁油混合在一起导致了成品油加工得率低、皂化味重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从花椒籽提取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的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0006]预处理,通过筛选、色选、磁选去除花椒籽中的细末、花椒果梗、花椒及铁钉,
[0007]破膜,利用破膜装置对花椒籽的表皮进行撞击和摩擦,进而划破花椒籽表皮膜,
[0008]首次萃取:使用溶剂对花椒籽表皮的油脂及黑色素进行提取,得到含黑色素的花椒籽皮油,
[0009]粉碎:对首次萃取后的花椒籽进行破碎得到花椒籽粉末,
[0010]二次萃取:使用溶剂对破碎后的花椒籽粉末进行提取,得到不含黑色素的花椒籽仁油,
[0011]精炼:分别对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依次进行脱胶、冻化除杂、脱酸处理,得到花椒籽皮油成品油和花椒籽仁油成品油。
[0012]进一步地,破膜装置包括:
[0013]输送管,用于输送花椒籽,
[0014]旋转轴,套设在输送管内,
[0015]绞龙叶片,围绕旋转轴螺旋设置,用于通过旋转输送输送管内的花椒籽,
[0016]破膜机构,设置在输送管的内壁上,用于花椒籽在输送过程中加大花椒籽输送的阻力,使得花椒籽之间相互撞击,还用于减小输送管内的容积,使得花椒籽撞击破膜机构,使得花椒籽表皮的油膜破裂,便于花椒籽后续的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的提取。
[0017]进一步地,在脱胶时,脱胶剂为碳酸氢钠、柠檬酸钠及草酸钠按1:2: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在花椒籽皮油或花椒籽仁油中的添加量是其质量的1~3%,在10~15℃条件下搅拌脱胶,脱胶时间2.5~3h。
[0018]进一步地,在冻化除杂时,采用冷冻除杂法,控制温度为

3~

1℃,静置18~30h。
[0019]进一步地,在脱酸时,加入花椒籽皮油或花椒籽仁油质量3~5%比例的碱性缓冲溶液,保持温度在45~65℃,搅拌脱酸2~3h,静置5~7h去除沉淀。
[0020]进一步地,萃取所用溶剂为6号抽提溶剂油,提取后的花椒籽表皮的油脂含量<0.5%。
[0021]进一步地,破膜机构为多个均匀固定在输送管内壁的破膜刀,各破膜刀均与输送管的横截面平行,各破膜刀阵列排布。
[0022]进一步地,破膜机构为多个均匀固定在输送管内壁的破膜钉,各破膜钉的走向均与输送管的走向相互垂直。
[0023]进一步地,破膜机构由套管和多个锥形件组成,套管套设在输送管的内腔,且与输送管的轴线重合,旋转轴位于套管内,各锥形件的盾端固定在套管的内壁上,各锥形件的尖端面向套管内腔,各锥形件用于刺破花椒籽的表皮。
[002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对皮油和仁油分次提取、收集,降低后续的精炼难度及加工成本,使油脂中的特性成分含量更高、品质更佳,提高得率;本专利技术是对氧化严重的皮油进行预提取,在提取过程中黑色素同时也进入到了皮油中,后续的压榨花椒籽仁油及浸出花椒籽仁油指标可直接达到植物油的国家食用标准,颜色微黄、透亮,油的品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破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其中:1.旋转轴;2.输送管;3.绞龙叶片;4.破膜机构;5.出口;6.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8]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从花椒籽提取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的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0029]预处理,通过筛选、色选、磁选去除花椒籽中的细末、花椒果梗、花椒及铁钉,
[0030]破膜,利用破膜装置对花椒籽的表皮进行撞击和摩擦,进而划破花椒籽表皮膜,
[0031]首次萃取:使用溶剂对花椒籽表皮的油脂及黑色素进行提取,得到含黑色素的花椒籽皮油,
[0032]粉碎:对首次萃取后的花椒籽进行破碎得到花椒籽粉末,
[0033]二次萃取:使用溶剂对破碎后的花椒籽粉末进行提取,得到不含黑色素的花椒籽
仁油,
[0034]精炼:分别对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依次进行脱胶、冻化除杂、脱酸处理,得到花椒籽皮油成品油和花椒籽仁油成品油。
[0035]两次萃取所用溶剂为6号抽提溶剂油,提取后的花椒籽表皮的油脂含量<0.5%。在脱胶时,脱胶剂为碳酸氢钠、柠檬酸钠及草酸钠按1:2: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在花椒籽皮油或花椒籽仁油中的添加量是其质量的1~3%,在10~15℃条件下搅拌脱胶,脱胶时间2.5~3h。在冻化除杂时,采用冷冻除杂法,控制温度为

3~

1℃,静置18~30h。在脱酸时,加入花椒籽皮油或花椒籽仁油质量3~5%比例的碱性缓冲溶液,保持温度在45~65℃,搅拌脱酸2~3h,静置5~7h去除沉淀。
[0036]本专利技术在进行破膜时,利用破膜装置进行破膜,如图1所示,破膜装置包括输送管2、旋转轴1、绞龙叶片3、破膜机构4,输送管2用于输送花椒籽,旋转轴1套设在输送管2内,旋转轴1的轴线与输送管2的轴向相互重合,绞龙叶片3围绕旋转轴1螺旋设置,绞龙叶片3用于通过旋转输送输送管2内的花椒籽。
[0037]破膜机构4设置在输送管2的内壁上,破膜机构4用于花椒籽在输送过程中加大花椒籽输送的阻力,使得花椒籽之间相互撞击,还用于减小输送管2内的容积,使得花椒籽撞击破膜机构4,使得花椒籽表皮的油膜破裂,便于花椒籽后续的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从花椒籽提取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骤组成:预处理,通过筛选、色选、磁选去除花椒籽中的细末、花椒果梗、花椒及铁钉,破膜,利用破膜装置对花椒籽的表皮进行撞击和摩擦,进而划破花椒籽表皮膜,首次萃取:使用溶剂对花椒籽表皮的油脂及黑色素进行提取,得到含黑色素的花椒籽皮油,粉碎:对首次萃取后的花椒籽进行破碎得到花椒籽粉末,二次萃取:使用溶剂对破碎后的花椒籽粉末进行提取,得到不含黑色素的花椒籽仁油,精炼:分别对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依次进行脱胶、冻化除杂、脱酸处理,得到花椒籽皮油成品油和花椒籽仁油成品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从花椒籽提取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破膜装置包括:输送管(2),用于输送花椒籽,旋转轴(1),套设在所述输送管(2)内,绞龙叶片(3),围绕所述旋转轴(1)螺旋设置,用于通过旋转输送输送管(2)内的花椒籽,破膜机构(4),设置在输送管(2)的内壁上,用于花椒籽在输送过程中加大花椒籽输送的阻力,使得花椒籽之间相互撞击,还用于减小输送管(2)内的容积,使得花椒籽撞击破膜机构(4),使得花椒籽表皮的油膜破裂,便于花椒籽后续的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的提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从花椒籽提取花椒籽皮油和花椒籽仁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脱胶时,脱胶剂为碳酸氢钠、柠檬酸钠及草酸钠按1:2: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在花椒籽皮油或花椒籽仁油中的添加量是其质量的1~3%,在10~15℃条件下搅拌脱胶,脱胶时间2.5~3h。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栋贺璞马帅薛尧王冬霞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为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