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抗拉硅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3888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硅芯管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柔性抗拉硅芯管,包括机台;所述机台顶部右侧抵接有滑块,所述滑块内部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部前端靠近左侧位置抵接有固定块的一侧,所述25底部固定连接有01顶部,所述固定块远离滑动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的一端,所述弹簧远离滑动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槽内部靠近后端位置,所述滑动槽内部靠近右侧位置固定连接有转动块;通过在加热后的一端安装弹簧滑块,在弹簧滑块顶部安装弧形导向进给轮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在加热后另一端的弧形进给轮减小管体变形的功能,解决了以往采用硬性夹持进给导致管体产生形变的问题,提高了夹具对硅芯管的适应性。硅芯管的适应性。硅芯管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抗拉硅芯管


[0001]本技术涉及硅芯管领域,具体是一种柔性抗拉硅芯管。

技术介绍

[0002]硅芯管是一种内壁带有硅胶质固体润滑剂的新型复合管道,密封性能好,耐化学腐蚀,工程造价低,广泛运用于高速公路,铁路等的光电缆通信网络系统,HDPE硅芯管是一种内壁带有硅胶质固体润滑剂的新型复合管道,简称硅管。
[0003]柔性抗拉硅芯管在进行加工时需要二次预热进行增大柔性抗拉效果,现有的二次加热采用机台顶部进给轮推入加热箱进行加热,再从另一端的夹持进给轮将加热后的硅芯管进行进而设置。
[0004]现有的柔性抗拉硅芯管采用二次加热增大柔性抗拉效果,但现有的加热采用较长的加热箱将管体加热再由另一端的固定夹持进给轮进给,但在长时间加热后再采用硬性进给极易导致管体变形抗拉效果较差;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柔性抗拉硅芯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现有的柔性抗拉硅芯管采用二次加热增大柔性抗拉效果,但现有的加热采用较长的加热箱将管体加热再由另一端的固定夹持进给轮进给,但在长时间加热后再采用硬性进给极易导致管体变形抗拉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柔性抗拉硅芯管。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柔性抗拉硅芯管,包括机台;所述机台顶部右侧抵接有滑块,所述滑块内部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部前端靠近左侧位置抵接有固定块的一侧,所述25底部固定连接有01顶部,所述固定块远离滑动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的一端,所述弹簧远离滑动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槽内部靠近后端位置,所述滑动槽内部靠近右侧位置固定连接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内部套设有二号支撑轴;
[0007]所述二号支撑轴底部固定连接有机台顶部靠近右侧位置,所述滑块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底部,所述支撑板顶部靠近左侧位置固定连接有一号支撑轴底部,所述一号支撑轴外部靠近顶端位置套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外部靠近中心位置开设有转动槽。
[0008]优选的,所述机台顶部靠近左侧位置固定连接有进给杆,所述进给杆呈对称状固定在机台顶部左侧靠近后端位置,所述对称状的进给杆共有两组呈线性阵列在机台顶部靠近左侧位置,所述进给杆外部靠近顶部位置套设有转动杆内部,所述机台顶部靠近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加热箱底部,所述加热箱左侧靠近中心位置开设有加热口。
[0009]优选的,所述机台顶部靠近前端右侧位置抵接有滑块,所述滑块呈对称状固定在机台顶部右侧靠近后端位置。
[0010]优选的,所述呈对称状的滑块有两组呈线性阵列在机台顶部靠近右侧位置,所述滑块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底部。
[0011]优选的,所述支撑板顶部靠近左侧位置固定连接有一号支撑轴底部,所述一号支撑轴外部靠近顶端位置套设有转动轴内部。
[0012]优选的,所述转动轴外部靠近中心位置开设有转动槽。
[0013]优选的,所述一号支撑轴底部固定的支撑板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顶部。
[0014]优选的,所述弹簧远离固定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槽靠近后端位置,所述滑动槽内部靠近右侧位置固定连接有转动块。
[0015]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0016]1.本技术通过缩短加热箱体,采用单侧固定安装进给轮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可以通过单侧的进给减小管体产生形变的可能性的功能,解决了以往采用两端安装固定硬性夹持进给产生管体发生形变的问题,提高了管体二次加热成型的效率;
[0017]2.本技术通过在加热后的一端安装弹簧滑块,在弹簧滑块顶部安装弧形导向进给轮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在加热后另一端的弧形进给轮减小管体变形的功能,解决了以往采用硬性夹持进给导致管体产生形变的问题,提高了夹具对硅芯管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加热塑性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塑性滑动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塑形滑动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塑形滑动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机台;2、滑块;11、进给杆;12、转动杆;13、加热箱;14、加热口;21、一号支撑轴;22、转动轴;23、支撑板;24、转动槽;25、固定块;26、弹簧;27、滑动槽;28、转动块;29、二号支撑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

图5所示,一种柔性抗拉硅芯管,包括机台1;所述机台1顶部右侧抵接有滑块2,所述滑块2内部开设有滑动槽27,所述滑动槽27内部前端靠近左侧位置抵接有固定块25的一侧,所述25底部固定连接有01顶部,所述固定块25远离滑动槽2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26的一端,所述弹簧26远离滑动槽2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槽27内部靠近后端位置,所述滑动槽27内部靠近右侧位置固定连接有转动块28,所述转动块28内部套设有二号支撑轴29;
[0027]所述二号支撑轴29底部固定连接有机台1顶部靠近右侧位置,所述滑块2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3底部,所述支撑板23顶部靠近左侧位置固定连接有一号支撑轴21底部,所述一号支撑轴21外部靠近顶端位置套设有转动轴22,所述转动轴22外部靠近中心位置开设有转动槽24;
[0028]工作时,在加热后的一端安装弹簧滑块,在弹簧滑块顶部安装弧形导向进给轮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在加热后另一端的弧形进给轮减小管体变形的功能,解决了以往采用硬性夹持进给导致管体产生形变的问题,提高了夹具对硅芯管的适应性,现有的柔性抗拉硅芯管采用二次加热增大柔性抗拉效果,但现有的加热采用较长的加热箱将管体加热再由另一端的固定夹持进给轮进给,但在长时间加热后再采用硬性进给极易导致管体变形抗拉效果较差,机台1顶部抵接的滑块2内部开设的滑动槽27内部设置的固定块25、弹簧26、转动块28在二号支撑轴29外部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合滑动效果,滑块2顶部的支撑板23固定的一号支撑轴21为让转动轴22在一号支撑轴21顶部进行转动,一号支撑轴21开设的转动槽24为适应硅芯管外部结构所设置。
[0029]进一步的,所述机台1顶部靠近左侧位置固定连接有进给杆11,所述进给杆11呈对称状固定在机台1顶部左侧靠近后端位置,所述对称状的进给杆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抗拉硅芯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台(1);所述机台(1)顶部右侧抵接有滑块(2),所述滑块(2)内部开设有滑动槽(27),所述滑动槽(27)内部前端靠近左侧位置抵接有固定块(25)的一侧,所述25底部固定连接有01顶部,所述固定块(25)远离滑动槽(2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26)的一端,所述弹簧(26)远离滑动槽(2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槽(27)内部靠近后端位置,所述滑动槽(27)内部靠近右侧位置固定连接有转动块(28),所述转动块(28)内部套设有二号支撑轴(29);所述二号支撑轴(29)底部固定连接有机台(1)顶部靠近右侧位置,所述滑块(2)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3)底部,所述支撑板(23)顶部靠近左侧位置固定连接有一号支撑轴(21)底部,所述一号支撑轴(21)外部靠近顶端位置套设有转动轴(22),所述转动轴(22)外部靠近中心位置开设有转动槽(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抗拉硅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台(1)顶部靠近左侧位置固定连接有进给杆(11),所述进给杆(11)呈对称状固定在机台(1)顶部左侧靠近后端位置,所述对称状的进给杆(11)共有两组呈线性阵列在机台(1)顶部靠近左侧位置,所述进给杆(11)外部靠近顶部位置套设有转动杆(12)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杰李爱林王本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佳顺管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