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废水热交换技术领域,一种对流式热交换结构,包括热水管和冷水管;所述热水管和冷水管相互螺旋缠绕连接形成双螺旋状,且热水管的外壁与冷水管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热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热进水接头和热出水接头;所述冷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冷进水接头和冷出水接头;所述热进水接头与冷出水接头位于同侧;所述热出水接头与冷进水接头位于同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将热水管和冷水管缠绕在一起便于更好的进行热交换,能够将热水管内的热水的温度回收至冷水管内的冷水中,并且通过对流式的水流方式,能够进一步有效的提升热交换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废水热回收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流式热交换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水热交换
,尤其涉及一种对流式热交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废水的热回收问题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
技术实现思路
,例如洗浴废水的排放温度为32
‑
37℃,印染废水的温度可达80
‑
100℃,浴池每天排放的废水超过100吨,印染厂的废水更是高达上千吨乃至几万吨,如果能将这部分热量回收,无疑意义重大。
[0003]现有的洗浴废水热回收装置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为CN114543564A)的一种用于流体的换热方法、结构及废水的热回收系统,其中,所述换热方法的特征在于:冷流和热流通过换热间壁间隔,所述换热间壁呈轴向延伸的薄壁柱体状结构,所述冷流和所述热流,其一在所述换热间壁的内侧沿所述柱体的轴向上升的同时持续绕柱体的轴线旋转,另一在所述换热间壁的外侧沿所述柱体的轴向下行的同时持续绕柱体的轴线旋转,并通过所述换热间壁换热。
[0004]上述热回收系统的冷流和热流间隔设置,并没有进行直接接触缠绕连接,从而在热交换以及热回收过程中,冷流和热流没有充分接触,容易导致热流中的温度没有充分的传递至冷流中,进而导致一部分热交换过程中一部分能量丢失,热回收率上有所欠缺,最终达不到良好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是现有的废水热回收率低,热交换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将热水管和冷水管直接缠绕连接并形成对流,提升热交换效率以及提升热回收率的对流式热交换结构。
[0006]为本技术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一种对流式热交换结构,包括热水管和冷水管;所述热水管和冷水管相互螺旋缠绕连接形成双螺旋状,且热水管的外壁与冷水管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热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热进水接头和热出水接头;所述冷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冷进水接头和冷出水接头;所述热进水接头与冷出水接头位于同侧;所述热出水接头与冷进水接头位于同侧。通过将热水管和冷水管缠绕在一起便于更好的进行热交换,能够将热水管内的热水的温度回收至冷水管内的冷水中,并且通过对流式的水流方式,能够进一步有效的提升热交换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废水热回收效率。
[0008]作为优选,所述热水管的外壁与冷水管的外壁相互螺旋缠绕形成缠绕间隙;所述缠绕间隙通过导热材料焊接进行填充,并通过导热材料使热水管和冷水管固定连接在一起。通过焊接填充的方式能够进一步使热水管和冷水管贴合,能够减少热水管和冷水管之间的间隙,使两者连接更加牢固,同时也增加了热水管和冷水管接触面积,进而有效的将热水管中的温度传递至冷水管中,进一步提升热交换效率。
[0009]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一链条,所述第一链条位于热水管内,所述第一链条的两端分
别活动连接在热水管的两端,并使第一链条在水流作用下在热水管内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动。通过第一链条能够在水流的作用下进行一定幅度的摆动或转动,能够在第一链条的摆动或转动下,进一步有效的防止热水管内壁积攒水垢或其他杂质,同时也能够将积攒起来的水垢通过第一链条的摆动刮下,使水垢或其他杂质能够随着水流一并流出,实现自清洗的效果。
[0010]作为优选,所述热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杆;所述第一链条由多个环环相扣的链环组成,位于两端的所述链环分别活动套设在两根所述连接杆上。通过两端的连接杆能够方便将第一链条的两端进行定位,从而能够有效的是第一链条两端之间的部分保持松弛的状态,从而在水流的作用下便于进行摆动或转动,从而实现自清洗效果。
[0011]作为优选,每个所述链环呈螺旋且扁平的圆环状。通过螺旋形能够使输送的水流形成螺旋输送的状态,能够便于使水流转动起来,提升水流输送效果,有效的降低水垢的积攒,同时也方便带动第一链条进行摆动,达到第一链条自清洗的效果,减少水垢的产生,最终能够有效的解决水管水流小或者水管堵塞的问题,通过扁平状能够减少占用面积进一步提升链环在管内活动的空间。
[0012]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杆呈水平设置,且连接杆的长度与所述热水管的圆管直径相同。通过上述结构使连接杆的中心与热水管的圆管的圆心对齐,从而能够使第一链条始终位置中间位置,给第一链条提供最大的活动空间,方便使第一链条进行来回活动实现自清洗的作用,达到去除水垢和其他杂质的效果。
[0013]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二链条,所述第二链条的两端通过与所述第一链条相同的连接方式活动连接在所述冷水管的两端。通过第二链条能够使冷水管实现自清洗的效果。
[0014]作为优选,所述热水管和冷水管长度相同,所述热水管的热进水接头与冷水管的冷出水接头并列对齐设置,所述热水管的热出水接头与冷水管的冷进水接头并列对齐设置。通过上述结构方便该热交换结构进行安装,同时也提升美观性和整洁性。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优点是通过将热水管和冷水管直接接触缠绕在一起便于更好的进行热交换,能够将热水管内的热水的温度回收至冷水管内的冷水中,并且通过对流式的水流方式,能够进一步有效的提升热交换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废水热回收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对流式热交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对流式热交换结构的内部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中链环的内部示意图。
[0019]其中:1、热水管;10、连接杆;11、热进水接头;12、热出水接头;2、冷水管;21、冷进水接头;22、冷出水接头;3、缠绕间隙;4、第一链条;41、链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对流式热交换结构,包括热水管1和冷水管2;热水管1和冷水管2相互螺旋缠绕连接形成双螺旋状,且热水管1的外壁与冷水管2的外壁固定连接;热水
管1的外壁与冷水管2的外壁相互螺旋缠绕形成缠绕间隙3;缠绕间隙3通过导热材料焊接进行填充,并通过导热材料使热水管1和冷水管2固定连接在一起,导热材料为铜或其他金属材料,通过焊接填充的方式能够进一步使热水管1和冷水管2贴合,能够减少热水管1和冷水管2之间的间隙,使两者连接更加牢固,同时也增加了热水管1和冷水管2接触面积,进而有效的将热水管1中的温度传递至冷水管2中,进一步提升热交换效率。也可以不通过焊接的方式,通过粘贴或是直接填充的方式将导热材料填补在间隙缠绕间隙3内,并将隙缠绕间隙3填满能够确保热水管1和冷水管2的连接即可,主要是为了便于增加缠绕间隙3处热水管1和冷水管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的将热水管1的温度传递至冷水管2中,从而提升热交换效率,同时也尽可能的减少热量的丢失。热水管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热进水接头11和热出水接头12;冷水管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冷进水接头21和冷出水接头22;热进水接头11与冷出水接头22位于同侧;热出水接头12与冷进水接头21位于同侧。通过将热水管1和冷水管2直接接触缠绕在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流式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水管(1)和冷水管(2);所述热水管(1)和冷水管(2)相互螺旋缠绕连接形成双螺旋状,且热水管(1)的外壁与冷水管(2)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热水管(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热进水接头(11)和热出水接头(12);所述冷水管(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冷进水接头(21)和冷出水接头(22);所述热进水接头(11)与冷出水接头(22)位于同侧;所述热出水接头(12)与冷进水接头(21)位于同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流式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管(1)的外壁与冷水管(2)的外壁相互螺旋缠绕形成缠绕间隙(3);所述缠绕间隙(3)通过导热材料焊接进行填充,并通过导热材料使热水管(1)和冷水管(2)固定连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流式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链条(4),所述第一链条(4)位于热水管(1)内,所述第一链条(4)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在热水管(1)的两端,并使第一链条(4)在水流作用下在热水管(1)内进行一定程度的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慈军,余帅,沙岩,谷敬波,陈佳航,
申请(专利权)人:徐慈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