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居住小区雨水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82340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居住小区雨水净化系统,其中雨水通过车行道的第一透水地坪层下渗,并通过第一明沟流至第一植草沟,过量雨水则流入下凹绿地的草皮层的凹槽内并下渗,过量雨水则进入第二溢水管,通过小区雨水管网排出,雨水通过人行道的第二透水地坪层下渗,并通过第二明沟流至第二植草沟,过量雨水则流入景观绿地,横向经花草带流至树木带并径向下渗,过量雨水则进入第一溢水管,通过小区雨水管网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雨水实现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绵城市居住小区雨水净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涉及海绵城市居住小区
,具体是指一种海绵城市居住小区雨水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城镇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为了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水文环境和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居住用地的海绵景观设计、生态绿地的实施,势必将是当今社会环保理念的主推方向,以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水生态破坏、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风险、水文化消失等问题。
[0003]由于场地类型的不同,居民使用强度的不同,用地限制的不同,所产生雨水污染浓度有所差别,其中雨水含有成分也会因用地性质不同有所差异。因此需要分区域进行雨水径流管理,合理布置海绵设施,在保证景观效果及海绵城市要求的前提下,能够在海绵设施内初步净化雨水。例如:交通区域,雨水中重金属污染物会较其他区域多一些,适当的设置植被缓冲带,并且在设施中种植祛除重金属污染物的植物,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0004]因此,希望提供一种海绵城市居住小区雨水净化系统,其能够对雨水实现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居住小区雨水净化系统,其能够对雨水实现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0006]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居住小区雨水净化系统,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施工简便,施工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0007]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居住小区雨水净化系统,其特点是,包括路床、车行道、人行道、景观绿地和下凹绿地,其中:
[0008]所述车行道、所述人行道、所述景观绿地和所述下凹绿地均设置在所述路床上,所述车行道和所述人行道均水平设置并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人行道位于所述车行道的左边并连接所述车行道,所述景观绿地位于所述人行道的左边并连接所述人行道,所述下凹绿地位于所述车行道的右边并连接所述车行道;
[0009]所述车行道包括第一透水地坪层、第一透水性路基层、第一滤水层、第一明沟和第一植草沟,所述第一透水地坪层、所述第一透水性路基层和所述第一滤水层均水平设置并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滤水层设置在所述路床上,所述第一明沟沿左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水地坪层中,所述第一植草沟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水性路基层上,所述第一植草沟位于所述第一透水地坪层的右边并连接所述第一透水地坪层且连通所述第
一明沟;
[0010]所述人行道包括第二透水地坪层、第二透水性路基层、第二滤水层、第二明沟和第二植草沟,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所述第二透水性路基层和所述第二滤水层均水平设置并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第二滤水层设置在所述路床上,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高于所述第一透水地坪层,所述第二明沟沿左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中,所述第二植草沟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水性路基层上,所述第二植草沟位于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的左边并连接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且连通所述第二明沟;
[0011]所述景观绿地包括花草带、树木带、碎石层、第一种植土层、第三滤水层和第一溢水管,所述花草带、所述树木带、所述碎石层、所述第一种植土层和所述第三滤水层均水平设置,所述第三滤水层设置在所述路床上,所述第一种植土层设置在所述第三滤水层上,所述碎石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种植土层上,所述碎石层位于所述第二植草沟的左边并连接所述第二植草沟,所述花草带设置在所述碎石层上并低于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朝向所述景观绿地具有第一坡度,所述树木带设置在所述第一种植土层上并位于所述碎石层的左边,所述第一溢水管竖向设置,所述第一溢水管的上端位于所述树木带中并低于所述花草带,所述第一溢水管的下端从上往下依次穿设所述第一种植土层、所述第三滤水层和所述路床并用于连接设置在所述路床中的小区雨水管网;
[0012]所述下凹绿地包括草皮层、第二种植土层、第四滤水层、土工布层和第二溢水管,所述草皮层、所述第二种植土层、所述第四滤水层和所述土工布层均为弧形层,所述弧形层向下弧形弯曲,所述草皮层、所述第二种植土层、所述第四滤水层和所述土工布层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土工布层设置在所述路床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植草沟的右边并连接所述第一植草沟,所述第一透水地坪层朝向所述下凹绿地具有第二坡度,所述第二溢水管竖向设置,所述第二溢水管的的上端位于所述草皮层的凹槽内,所述第二溢水管的下端从上往下依次穿设所述草皮层、所述第二种植土层和所述第四滤水层并用于连接设置在所述第四滤水层中的所述小区雨水管网。
[0013]较佳地,所述第一透水地坪层为透水性步砖层,所述第一透水性路基层为粗砂层,所述第一滤水层为碎石过滤层。
[0014]较佳地,所述第一滤水层的厚度、所述第一透水性路基层的厚度和所述第一透水地坪层的厚度分别为100mm、200mm和150mm。
[0015]较佳地,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为陶瓷透水砖层,所述第二透水性路基层为粗砂层,所述第二滤水层为碎石过滤层。
[0016]较佳地,所述第二滤水层的厚度、所述第二透水性路基层的厚度和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的厚度分别为100mm、100mm和80mm。
[0017]较佳地,所述第一坡度和所述第二坡度均为1%。
[0018]较佳地,所述第一种植土层是种植土掺50砂层,所述第三滤水层是砾石过滤层。
[0019]较佳地,所述第三滤水层的厚度、所述第一种植土层的厚度和所述碎石层的厚度分别为200mm、300mm和250m。
[0020]较佳地,所述第四滤水层为砾石过滤层。
[0021]较佳地,所述第二种植土层的厚度和所述第四滤水层的厚度分别为300mm和200mm,所述草皮层的下凹深度为250mm。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0023]1、本技术的海绵城市居住小区雨水净化系统将落至车行道上的一部分雨水通过车行道的第一透水地坪层下渗,另一部分雨水通过第一明沟流至第一植草沟,第一植草沟内的过量雨水则溢出并流入下凹绿地的草皮层的凹槽内并下渗,草皮层的凹槽内的过量雨水则进入第二溢水管,通过小区雨水管网排出,将落至人行道上的一部分雨水通过人行道的第二透水地坪层下渗,另一部分雨水通过第二明沟流至第二植草沟,第二植草沟内的过量雨水则溢出并流入景观绿地,雨水横向经花草带流至树木带并径向下渗,树木带内的过量雨水则进入第一溢水管,通过小区雨水管网排出,因此,其能够对雨水实现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居住小区雨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路床、车行道、人行道、景观绿地和下凹绿地,其中:所述车行道、所述人行道、所述景观绿地和所述下凹绿地均设置在所述路床上,所述车行道和所述人行道均水平设置并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人行道位于所述车行道的左边并连接所述车行道,所述景观绿地位于所述人行道的左边并连接所述人行道,所述下凹绿地位于所述车行道的右边并连接所述车行道;所述车行道包括第一透水地坪层、第一透水性路基层、第一滤水层、第一明沟和第一植草沟,所述第一透水地坪层、所述第一透水性路基层和所述第一滤水层均水平设置并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滤水层设置在所述路床上,所述第一明沟沿左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水地坪层中,所述第一植草沟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水性路基层上,所述第一植草沟位于所述第一透水地坪层的右边并连接所述第一透水地坪层且连通所述第一明沟;所述人行道包括第二透水地坪层、第二透水性路基层、第二滤水层、第二明沟和第二植草沟,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所述第二透水性路基层和所述第二滤水层均水平设置并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第二滤水层设置在所述路床上,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高于所述第一透水地坪层,所述第二明沟沿左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中,所述第二植草沟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水性路基层上,所述第二植草沟位于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的左边并连接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且连通所述第二明沟;所述景观绿地包括花草带、树木带、碎石层、第一种植土层、第三滤水层和第一溢水管,所述花草带、所述树木带、所述碎石层、所述第一种植土层和所述第三滤水层均水平设置,所述第三滤水层设置在所述路床上,所述第一种植土层设置在所述第三滤水层上,所述碎石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种植土层上,所述碎石层位于所述第二植草沟的左边并连接所述第二植草沟,所述花草带设置在所述碎石层上并低于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所述第二透水地坪层朝向所述景观绿地具有第一坡度,所述树木带设置在所述第一种植土层上并位于所述碎石层的左边,所述第一溢水管竖向设置,所述第一溢水管的上端位于所述树木带中并低于所述花草带,所述第一溢水管的下端从上往下依次穿设所述第一种植土层、所述第三滤水层和所述路床并用于连接设置在所述路床中的小区雨水管网;所述下凹绿地包括草皮层、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军华周志健姚文山韩桂芬裴文博赵子余张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