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表用电池盒及其接触稳定的正极导电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1460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表用电池盒及其接触稳定的正极导电片,包括电池盒体、负极导电片主体、以及正极导电片主体,正极导电片主体依次具有正极引脚部、正极固定部、以及正极抵接部,正极抵接部用于压在电池的正极柱上,正极导电片主体还包括接触部,接触部与正极抵接部的下表面相配合、以形成与电池的正极柱相适配的接触腔,接触腔为前端开口的开放式结构,且随着电池的正极柱卡入接触腔内,接触部与电池的正极柱侧壁形成包围状多点接触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正极抵接部上设置接触部,通过接触部与电池正极柱的包围状多点接触配合,保证电池与正极导电片主体电连接稳定性,避免了电池正极接触不良问题发生,保证了设备的安全使用。全使用。全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表用电池盒及其接触稳定的正极导电片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盒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表用电池盒及其接触稳定的正极导电片。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因电池有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之分,所以正确的安装应该是电池 正极接入电池仓的正极端,电池负极接入电池仓的负极端。在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正极导电片直接与电池的正极搭接的方式,正极导电片与电池的接触因震动而导致接触不充分,在做震动测试时容易出现间歇性接触不良现象,导致通有欠压情况出现,因此,提供一种提供电池供电稳定性的电表用电池盒及其正极导电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表用电池盒及其接触稳定的正极导电片,以避免现有技术中电池正极接触不良问题的发生。
[000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接触稳定的正极导电片,包括正极导电片主体,所述正极导电片包括正极抵接部,所述正极抵接部用于压在电池的正极柱上,所述正极导电片主体还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正极抵接部的下表面相配合、以形成与所述电池的正极柱相适配的接触腔,所述接触腔为前端开口的开放式结构,且随着所述电池的正极柱卡入所述接触腔内,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电池的正极柱侧壁形成包围状多点接触配合。
[0005]采用上述方案,当电池从开口方向卡入接触腔内后,正极导电片的正极抵接部通过接触部与电池的正极柱进行接触连接,由于接触部被撑开而在弹性力的作用下与电池的正极柱的周侧壁形成包围状多点接触配合,采用此配合方式,不仅在接触连接上弹性效果更好,而且这样全方位的接触连接,使得电池的正极供电连接更为稳定可靠。
[0006]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抵接部上设有向所述接触腔内部冲压形成的弹性抵触片,所述弹性抵触片的抵触端位于背向所述接触腔的开口一侧。
[0007]采用上述设置,弹性抵触片所产生的弹性势能和弹性恢复力会随着电池的逐步卡入而增加,弹性抵触片与电池的正极柱配合方式设计合理,且与接触部配合实现了对电池的正极柱双重全方面的接触连接,使得电池的供电连接更为稳定可靠。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为由冲头从所述正极抵接部的上侧向下侧冲制所形成的凸体,所述凸体对应所述接触腔的两侧内壁的部分为从前往后的向内倾斜状。
[0009]采用上述设置,接触部的成型简单,且冲制形成的凸体内部为空腔结构,接触腔的两侧内壁会随着电池的正极柱的卡入而逐步与电池的正极柱侧壁发生接触,直至电池卡装到位后,位于接触腔内的电池的正极柱会与接触部内侧壁保持更好的压紧接触,能够达到更好防止间歇性接触不良现象的发生的目的。
[0010]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抵接部上具有镂空部,所述接触部为弧形的片体,弧形的片体
由所述镂空部的内周缘同向弯折所形成,弧形的所述片体对应所述接触腔的两侧内壁的部分为从前往后的向内倾斜状。
[0011]采用上述设置,通过镂空部的形成,降低了正极抵接部成型成本,接触部为由镂空部的内周缘同向弯折所形成的弧形的片体,由弧形的片体与正极抵接部配合形成的接触腔的两侧内壁会随着电池的正极柱的卡入,而逐步与电池的正极柱侧壁发生接触,直至电池卡装到位后,位于接触腔内的电池的正极柱会与接触部内侧壁保持更好的压紧接触,能够达到更好防止间歇性接触不良现象的发生的目的。
[0012]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抵接部上具有镂空部,所述接触部由间隔设于所述镂空部的内周缘上的第一弯折片体、第二弯折片体、以及第三弯折片体同向弯折构成,且所述第一弯折片体和所述第三弯折片体均为从前往后的向内倾斜状。
[0013]采用上述设置,接触部由间隔设于镂空部的内周缘上的第一弯折片体、第二弯折片体、第三弯折片体同向弯折构成,此方式的设计,降低了接触部弯折时的弯折应力,使得弯折工艺更容易进行,且弯折后不易恢复形变,结构合理。
[0014]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表用电池盒,包括电池盒体、连接有负极输出引脚的负极导电片主体、以及上述正极导电片主体,所述电池盒体包括下盖、上盖、以及副盖,所述下盖上设有用于放置电池的电池仓和用于放置所述负极输出引脚、所述正极输出引脚的插接腔,所述负极导电片主体和所述正极导电片主体卡装于所述电池仓的两端,所述上盖和所述副盖分别盖在所述电池仓上和所述插接腔上、并均与所述下盖构成可拆卸连接,所述下盖和所述上盖对应所述电池仓的内壁上还设有减震装置。
[0015]采用上述设置,将电池仓和插接腔一体设于下盖上,并通过上盖和副盖的配合实现了对供电电池和插接座的有效固定,负极输出引脚和正极输出引脚与插接座的配合位置也不会暴露于外界,通电更安全,且下盖与上盖、副盖之间均设为可拆卸连接方式,便于更换维护,结构合理,减震装置的设置,保证了电池仓与电池的紧密配合,避免因震动而使得安装于电池仓内的电池与正极导电片主体和负极导电片主体发生接触不良的现象,通电更稳定。
[0016]进一步的,所述负极导电片主体包括与所述负极输出引脚一端相衔接的负极抵接部,所述负极抵接部压在所述电池的负极上,所述电池仓内壁上位于所述负极抵接部的下方位置处上设有弹簧放置板,所述弹簧放置板固定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部与所述负极抵接部抵接。
[0017]采用上述设置,在使用时,将负极导电片主体安装到电池仓内,弹簧通过弹簧放置板位于负极抵接部的下方,弹簧能够对负极抵接部形成支撑,当装入电池后,负极抵接部会与电池的负极抵接,从而提高了与电池负极的接触面积,并且在弹簧的作用能够使负极抵接部紧紧的与电池的负极抵接,达到保证负极抵接部与电池负极的接触效果的目的,从而保证负极抵接部与电池负极的连接稳定性,即使在震动环境中依然能够保障通电的稳定性,不会出现欠压断电的情况。
[0018]进一步的,还包括形成于所述下盖和所述上盖拼合处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位于所述电池仓的一侧连通设有平放腔,所述正极导电片主体的正极固定部呈双层结构平放配合于所述平放腔内。
[0019]采用上述设置,通过固定座的设置,增加正极导电片主体安装的稳定性,且正极导
电片主体的正极固定部采用双层结构,整体强度高,不易发生扭曲变形,同时采用平放于平放腔内的配合方式,达到便于安装正极导电片主体的目的,安装稳定性也更佳。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正极导电片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正极导电片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正极导电片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正极导电片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正极导电片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正极导电片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的电池盒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8为本技术的电池盒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8]图9为本技术的电池盒结构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稳定的正极导电片,包括正极导电片主体(1),所述正极导电片主体(1)包括正极抵接部(4),所述正极抵接部(4)用于压在电池的正极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导电片主体(1)还包括接触部(6),所述接触部(6)与所述正极抵接部(4)的下表面相配合、以形成与所述电池的正极柱相适配的接触腔(7),所述接触腔(7)为前端开口的开放式结构,且随着所述电池的正极柱卡入所述接触腔(7)内,所述接触部(6)与所述电池的正极柱侧壁形成包围状多点接触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稳定的正极导电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抵接部(4)上设有向所述接触腔(7)内部冲压形成的弹性抵触片(8),所述弹性抵触片(8)的抵触端位于背向所述接触腔(7)的开口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稳定的正极导电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6)为由冲头从所述正极抵接部(4)的上侧向下侧冲制所形成的凸体,所述凸体对应所述接触腔(7)的两侧内壁的部分为从前往后的向内倾斜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稳定的正极导电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抵接部(4)上具有镂空部(9),所述接触部(6)为弧形的片体,弧形的所述片体由所述镂空部(9)的内周缘同向弯折所形成,弧形的所述片体对应所述接触腔(7)的两侧内壁的部分为从前往后的向内倾斜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稳定的正极导电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抵接部(4)上具有镂空部(9),所述接触部(6)由间隔设于所述镂空部(9)的内周缘上的第一弯折片体(10)、第二弯折片体(11)、以及第三弯折片体(12)同向弯折构成,且所述第一弯折片体(10)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亚奔罗志鸿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欧麦特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