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上控制臂的定位工装、定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1210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车辆上控制臂的定位工装、定位结构,工装包括主体、转杆、配合块和卡块,配合块与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其用于与车身配合;转杆可轴向转动地穿设在主体的另一端上,且转杆具有分别位于主体上下侧的端部,卡块固定在转杆的下端,且卡块上设有卡槽,卡槽用于与同车身预连接的上控制臂卡接。该工装使上控制臂的安装能够具有良好的装配一致性,并不占用上控制臂以下的空间,同时结构简单,易于使用、拆卸、运送和储存。运送和储存。运送和储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上控制臂的定位工装、定位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悬架安装领域,具体涉及车辆上控制臂的定位工装、定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有的车辆悬架会包括上下两个控制臂(又叫叉臂或摆臂),其中上控制臂安装在车身上后,其通常需要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如图1所示,上控制臂1的经典构造是U型状,以上控制臂1靠近车中心的两个开口侧端部称为连接车身端11,将上控制臂1安装在车身上的步骤包括:
[0003]S1:令连接车身端11伸入车身的对应安装区域中。
[0004]S2:将诸如螺栓之类的固定件(图未示)预拧入连接车身端11和车身;此时,诸如螺栓之类的固定件穿入上控制臂1和车身,并处于未打紧状态,使得在没有外力作用的前提下,上控制臂1自然垂挂在车身上,呈开口端朝上的姿态,但仍能上下转动(或称摆动)。
[0005]S3:托举上控制臂1,使用专门用于打紧固定件的工具,将固定件打紧,从而将上控制臂1紧固在车身上。
[0006]在相关技术里,为了确保固定件打紧后,上控制臂1的倾斜姿态符合生产标准,通常采用如下两种操作方法:
[0007]一、工人托举其上控制臂1并维持其倾斜角度,再进行打紧固定件的操作;在打紧固定件的过程中,工人需时刻注意上控制臂1不能发生超出公差范围外的摆动,从而确保固定件打紧后,上控制臂1的姿态符合生产标准。显而易见地,这种方式过于耗费人力,且过于依靠于工人的作业熟练度,同时存在较大的操作误差,制程一致性差,上控制臂1安装完成后,还是会有相当几率存在姿态不良的问题。
[0008]二、在上控制臂1的下方设置对应的支撑工装,以确保上控制臂1在固定件打紧后的姿态;此类工装多采用撑起上控制臂1远离车中心的封闭端(即连接车身端11的相对端),进而确保上控制臂1姿态的办法;这类方案的缺点在于由于工装需要放置在上控制臂1下方,因此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高度,才能够到位于产线上的车身;同样也是由于该原因,此类工装的体积多需设计得较大,具有不易搬运和储存的缺点,还可能在工人打紧固定件的过程中妨碍其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车辆上控制臂的定位工装、定位结构。
[0010]本技术提供的工装包括主体、转杆、配合块和卡块,所述配合块与所述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其用于与车身配合;所述转杆可轴向转动地穿设在所述主体的另一端上,且所述转杆具有分别位于所述主体上下侧的端部,所述卡块固定在所述转杆的下端,且所述卡块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用于与同所述车身预连接的上控制臂卡接。
[0011]可选地,所述转杆包括杆头和杆身,所述杆头位于所述主体的上侧,所述主体上设有贯穿其的转杆孔,所述杆身可枢转地穿设在所述转杆孔中,且所述杆身的两端分别从所
述主体的上下两侧伸出;所述杆头的直径大于所述转杆孔,且其与所述杆身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杆身的下端固设有所述卡块。
[0012]可选地,所述杆头上设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杆身上设有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对应设置的贯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在所述杆头上形成不重合的孔道;所述工装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穿过所述杆头和所述杆身,使所述杆头和所述杆身相连。
[0013]可选地,所述卡槽被配置为,其与所述上控制臂卡接后,其上内侧壁与所述上控制臂的上表面之间存在距离;所述杆身被配置为,其能倾斜穿入车身的第一配合孔,并能在所述第一配合孔中摆动回竖直状态;所述配合块被配置为能穿入车身的第二配合孔。
[0014]可选地,所述杆身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配合孔的最小直径,所述配合块的穿入所述第二配合孔的部分,其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配合孔的直径。
[0015]可选地,所述配合块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组成部和第二组成部,所述第一组成部和所述第二组成部连为一体,所述第二组成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配合孔的直径,所述第一组成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组成部的直径和所述第二配合孔的直径。
[0016]可选地,还包括定位销,所述定位销固定在所述主体上,用于穿入车身上的第三配合孔。
[0017]可选地,所述定位销与所述配合块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同一端部上。
[001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上控制臂的定位结构,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定位上控制臂的工装,还包括车身,所述车身上设有连接轮罩部,所述工装置于所述连接轮罩部上,且其一部分位于所述连接轮罩部的上方,一部分位于所述连接轮罩部的下方;所述连接轮罩部的下方设有与所述车身预连接的上控制臂,所述连接轮罩部上设有贯穿其的第一配合孔和第二配合孔;所述转杆的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第一配合孔,所述配合块的至少部分穿入所述第二配合孔中,所述卡槽与所述上控制臂卡接。
[0019]可选地,所述第二配合孔的位置相比于所述第一配合孔更加靠近所述车身的内部。
[0020]综上所述,通过设置分别位于不同端上的转杆和配合块,并在转杆下端设置卡块,使该卡块能与预连接在车身上的上控制臂卡接,使上控制臂能在卡块的带动下向上转,本技术能提供一种用于定位上控制臂的工装,该工装被配置为其与车身配合后,卡块能带上控制臂转至设计状态。进一步地,该工装还具有如下优点:
[0021]1、使上控制臂的安装能够具有良好的装配一致性,并不占用上控制臂以下的空间;
[0022]2、结构简单,易于使用、拆卸、运送和储存;
[0023]3、当配合块和卡块均采用尼龙材料制成,主体采用铁制成时,该工装还具有稳定性好和耐久性强的特定。
[0024]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相关技术中上控制臂与部分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辆上控制臂的定位工装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工装与上控制臂卡接后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轮罩部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工装的部分伸入连接轮罩部下方后某一刻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工装的爆炸图。
[00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工装与上控制臂卡接前的某一刻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工装与上控制臂卡接前的某一刻的示意图二
[00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工装与上控制臂即将卡接时的示意图。
[003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工装的部分位于连接轮罩部之上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说明
[0036]A

中心连线;
[0037]1‑
上控制臂,11

连接车身端,2

主体,21

第四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上控制臂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2)、转杆(3)、配合块(4)和卡块(5),所述配合块(4)与所述主体(2)的一端固定连接,其用于与车身配合;所述转杆(3)可轴向转动地穿设在所述主体(2)的另一端上,且所述转杆(3)具有分别位于所述主体(2)上下侧的端部,所述卡块(5)固定在所述转杆(3)的下端,且所述卡块(5)上设有卡槽(51),所述卡槽(51)用于与同所述车身预连接的上控制臂(1)卡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上控制臂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3)包括杆头(31)和杆身(32),所述杆头(31)位于所述主体(2)的上侧,所述主体(2)上设有贯穿其的转杆孔,所述杆身(32)可枢转地穿设在所述转杆孔中,且所述杆身(32)的两端分别从所述主体(2)的上下两侧伸出;所述杆头(31)的直径大于所述转杆孔,且其与所述杆身(3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杆身(32)的下端固设有所述卡块(5)。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上控制臂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杆头(31)上设有第一穿孔(311)和第二穿孔(312),所述杆身(32)上设有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穿孔(311)和所述第二穿孔(312)对应设置的贯穿孔,所述第一穿孔(311)和所述第二穿孔(312)在所述杆头(31)上形成不重合的孔道;所述工装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分别穿过所述杆头(31)和所述杆身(32),使所述杆头(31)和所述杆身(32)相连。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上控制臂的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51)被配置为,其与所述上控制臂(1)卡接后,其上内侧壁与所述上控制臂(1)的上表面之间存在距离;所述杆身(32)被配置为,其能倾斜穿入车身的第一配合孔(61),并能在所述第一配合孔(61)中摆动回竖直状态;所述配合块(4)被配置为能穿入车身的第二配合孔(6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谭辉窦海波孔凡永闫亚松刘光全
申请(专利权)人: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