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及助听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1205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42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助听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及助听设备,包括:主体结构和保护套;主体结构的一端设置有入耳部,入耳部用于在佩戴时伸入耳道;保护套连接于主体结构上与入耳部相对的另一端,保护套包括包覆于主体结构外周的第一包覆部和包覆于主体结构端面的第二包覆部,第一包覆部与主体结构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缓冲腔。通过在与入耳部相对的另一端设置保护套,并使保护套的第一包覆部与主体结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当发生意外摔落时,由于与入耳部相对的另一端被第一包覆部和第一缓冲腔包覆,为摔落提供缓冲,降低了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因意外摔落导致损坏的概率,能够延长使用寿命。用寿命。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及助听设备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声学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及助听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残障人士的生活便利,研发出了不少为残障人士的生活提供便利的科技产品,例如助听器。助听器是一种辅助听力的工具,可以将听力障碍人士原本难以听见的声音进行放大,在听力障碍人士的耳内播放经过放大后的声音,使听力障碍人士可以利用残余的听力更加清楚地感知到外界的声音,极大地便利了听力障碍人士的日常生活。
[0003]最早的助听器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中叶,早期的助听器十分笨重,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晶体管和整合电路的发展,使得助听器的体积大大减小,逐渐有了现在助听器的雏形。在数字电路被应用到助听器后,世界上第一台耳机出现了,作为同样需要佩戴在耳部的设备,在进一步的技术发展中,助听器与耳机作为相似的佩戴式的发声设备,在形态和功能上也越来越相近,也有着同样的便携性的需求,即需要尽可能减小设备体积,以便于人们日常使用。如今,这类佩戴式的发声设备往往都具有了体积较小的优点,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便携需求。
[0004]然而,相比最初体积庞大笨重的助听器和耳机,较小的体积在便于携带的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摔坏的风险,当耳机意外从耳部脱落,或是取出时不小心脱手,都有可能导致耳机因落地磕碰导致内部零件损坏,而助听器的用户群体中有许多老年人,老年人的手脚往往不太便利,也十分容易使助听器意外摔落导致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及助听设备,用于解决发生装置容易摔坏的问题。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包括:主体结构和保护套;主体结构的一端设置有入耳部,入耳部用于在佩戴时伸入耳道;保护套连接于主体结构上与入耳部相对的另一端,保护套包括包覆于主体结构外周的第一包覆部和包覆于主体结构端面的第二包覆部,第一包覆部与主体结构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缓冲腔。为了适应人耳耳道的形状,现在的听力设备,例如耳机、助听器等,其用于入耳的一端一般较小,常设计为向耳道内延伸的锥形,使得听力设备用于入耳的一端与另一端形成重量差。由于这种普遍特性,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摔落时,与入耳部相对的另一端往往最先与地面接触,承受较大的冲击,容易导致重要零件受到冲击损坏。通过在与入耳部相对的另一端设置保护套,并使保护套的第一包覆部与主体结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当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意外摔落时,由于与入耳部相对的另一端被第一包覆部和第一缓冲腔包覆,为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中容纳了重要零件的
一端提供缓冲,降低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因意外摔落导致损坏的概率,能够延长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当用户佩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时,第一包覆部与用户耳部外周的皮肤接触,由于第一包覆部与主体结构的外表面间存在第一缓冲腔,第一缓冲腔使得第一包覆部在受到用户耳部外周的皮肤挤压时能够产生形变,使得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能够适应不同用户的耳道形状,避免长时间佩戴对用户耳道产生损害,提高了用户佩戴的舒适度。
[0007]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二包覆部与主体结构的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二缓冲腔,第一包覆部与主体结构的外周表面的平均间距大于第二包覆部与主体结构的端面的平均间距。由于现在听力设备普遍的重量特性,当摔落时主体结构的外周表面最易直接磕碰地面承受冲击。若第一包覆部与主体结构外周表面的平均间距过小,则当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意外摔落时,第一包覆部与地面碰撞产生的冲击力使得第一包覆部变形并挤压第一缓冲腔,而过小的第一缓冲腔无法为第一包覆部提供足够的形变空间,导致第一包覆部变形后容易直接与主体结构接触,从而将较大的冲击力直接传递至主体结构上,影响缓冲效果。而主体结构的端面相较主体结构的外周表面一般不会因直接与地面产生磕碰而受力,因此不需要第二缓冲腔提供过多缓冲,通过使第二包覆部与主体结构的端面的平均间距小于第一包覆部与主体结构外周表面的平均间距,可以降低第二缓冲腔的空间大小,进而减小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的整体体积,避免多余的缓冲区域导致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的整体体积过大。
[0008]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主体结构背离入耳部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保护套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通过在主体结构背离入耳部一端的端面上设置第一连接部,在保护套上设置第二连接部,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实现保护套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固定,使保护套不易从主体结构上脱落或松动,在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摔落时保证保护套能够位于主体结构的正确位置,提高了保护套对主体结构进行摔落缓冲保护的稳定性。
[0009]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包覆部呈弧形,且第一包覆部的内壁与主体结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由第一包覆部沿入耳方向的两端至中间逐渐增大。通过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缓冲腔的体积较大,在第一包覆部受到冲击时,第一包覆部的弧形结构可以使受力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缓冲性能,较大体积的第一缓冲腔能避免在冲击被缓冲完毕之前由于第一包覆部产生的形变导致冲击被传递到主体结构中,提高保护套的防护性能,同时也能提高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佩戴时的舒适性,使保护套更加符合人耳耳道的形状,不易使用户耳道产生不适感。
[0010]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主体结构包括壳体和盖体,入耳部设置于壳体的一端,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开口,盖体至少部分插置于开口内,且盖体与壳体密封连接。至少部分插置于壳体开口内的盖体可以使壳体与盖体的连接更加稳定,盖体插置进开口内的部分与壳体内壁间可以形成过盈配合,使盖体不易松动,且维修人员在进行壳体与盖体的装配时可以将盖体的插置部分作为定位点,使壳体与盖体的组装更加精准方便。
[0011]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包覆部朝向入耳部一端的边缘悬空设置并与主体结构的外壁抵接。通过将第一包覆部朝向入耳部一端的边缘悬空设置,使得当用户佩戴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时,用户耳部外周的皮肤抵接保护套的第一包覆部时,第一包覆部朝向
入耳部一端的边缘可以随用户耳道的压力挤压第一缓冲腔,使得第一包覆部可以向反方向收缩,不会对用户耳道造成太大压力,使用户佩戴更加舒适,同时,通过使第一包覆部朝向入耳部一端的边缘与主体结构的外壁抵接,使得在用户未佩戴时主体结构的外壁可以通过摩擦力支撑第一包覆部的边缘,保证第一缓冲腔时刻具有足够的体积,以供随时为主体结构内的零件提供足够的缓冲保护。
[0012]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保护套为柔性材质。通过采用柔性材质的保护套,当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意外摔落时,保护套的第一包覆部可以在接触地面的瞬间产生形变,挤压第一缓冲腔,吸收落地带来的冲击,使传递到主体结构及内部零件的冲击减小,能够更好地保护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
[00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助听设备,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结构和保护套;所述主体结构的一端设置有入耳部,所述入耳部用于在佩戴时伸入耳道;所述保护套连接于所述主体结构上与所述入耳部相对的另一端,所述保护套包括包覆于所述主体结构外周的第一包覆部和包覆于所述主体结构端面的第二包覆部,所述第一包覆部与所述主体结构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缓冲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包覆部与所述主体结构的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二缓冲腔,所述第一包覆部与所述主体结构的外周表面的平均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包覆部与所述主体结构的端面的平均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背离所述入耳部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保护套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覆部呈弧形,且所述第一包覆部的内壁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由所述第一包覆部沿入耳方向的两端至中间逐渐增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摔结构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包括壳体和盖体,所述入耳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壳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调占芦涛
申请(专利权)人:玖益深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