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1154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烧结炉。该烧结炉中具有加热结构,加热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发热区,每个发热区包括导电框架、发热柱、导电连接件和电极组件,导电框架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发热柱设置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且通过导电连接件至少具有串联连接关系;电流通过电极组件流入第二框架并从第一框架流出,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的过流截面积至少为发热柱的5倍。相比于现有技术,以上述导电连接方式连接的发热柱具有更大的发热总电阻,使得加热结构中的总电流减小,既避免了出现电弧现象,也能够减小了单根发热柱的表面负载,使得加热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也增大发热柱的发热功率在电源功率中的占比,增强了发热效率。热效率。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烧结炉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烧结炉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烧结炉。

技术介绍

[0002]烧结炉是一种使粉末压坯通过烧结获得所需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专用设备,能够对金属材料,以及硅等多种非金属材料进行加工。
[0003]电热烧结炉是一种以发热柱为有效热源,利用电流通过发热柱时,发热柱产生的温度进行加热的烧结炉。现有电热烧结炉中,参考图1所示,多根发热柱平行均匀布置,形成全并联结构100

安装在加热结构中,加热结构通过电极组件与供电电源相连接,每根发热柱以相同的功率产生热量,使得加热结构能够均匀加热烧结炉的炉腔。一方面,当需要以较大的功率进行加热(例如几百千瓦)时,加热结构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电流,损坏加热结构,降低烧结炉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也使得电极组件以及加热结构中的非热源部件产生大量的无效热量;另一方面,若通过减少并联的发热柱的个数来减小相同功率下加热结构中的电流,则会对单根发热柱的表面负载(或单根发热柱的发热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超过常见的发热柱的安全值,导致发热柱的使用寿命、安全性下降,也易导致烧结炉内积灰、积尘。
[0004]因此,亟需一种烧结炉,能够避免加热结构中产生较大的电流,减少非热源部件产生的热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烧结炉,能够避免加热结构中产生较大的电流,减少非热源部件产生的热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0006]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烧结炉,包括加热结构,上述加热结构包括至少一发热区,每个上述发热区包括:
[0008]导电框架,上述导电框架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
[0009]若干发热柱,设置在上述第一框架和上述第二框架之间,若干上述发热柱之间至少具有串联连接关系;
[0010]导电连接件,上述导电连接件绝缘安装于上述导电框架,上述导电连接件的两端均连接有发热柱;上述导电框架和上述导电连接件的过流截面积至少为上述发热柱的过流截面积的5倍;
[0011]电极组件,为上述发热柱提供电流。
[0012]可选地,每个上述发热区的若干上述发热柱分为N组,每组中上述发热柱之间为串联设置,每组之间为并联设置,其中,每组中上述发热柱的数量为M,N≥2,M>N;
[0013]或每个上述发热区的若干上述发热柱分为多组,上述每组中上述发热柱之间为并联设置,每组之间为串联设置,其中,每组中上述发热柱的数量为M,M≥2,N>M。
[0014]可选地,每个上述发热区的发热柱包括六个,六个上述发热柱分成可独立通断的两组,每组包括三个串联连接的上述发热柱,且两组上述发热柱之间并联。
[0015]可选地,每个上述发热区的发热柱包括六个,六个上述发热柱分成可独立通断的三组,每组包括两个并联连接的上述发热柱,且三组上述发热柱之间串联。
[0016]可选地,上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导电体,上述第一导电体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导电体,上述第二导电体与上述第一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连接件连接;
[0017]上述导电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每组中的上述电流通过上述发热柱沿上述第二框架、上述第二导电体、上述第一连接件、上述第一导电体的顺序依次流动。
[0018]可选地,每个上述发热区中包括有四个上述导电连接件,每组中相邻的两个上述发热柱之间通过上述导电连接件串联连接。
[0019]可选地,上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上述第二导电体与上述第一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连接件连接,上述导电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件,每个上述发热区中包括有一个上述第二连接件,上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各连接有一组上述发热柱,上述第二导电体的两端各连接有一组上述发热柱,上述第二连接件和上述第二导电体通过一组上述发热柱串联连接。
[0020]可选地,上述加热结构包括三个上述发热区,三个上述发热区具有共同的上述第二框架,且三个上述发热区各具有一个上述第一框架;
[0021]电极组件包括出电电极和进电电极,上述第二框架连接有一个上述出电电极,三个上述第一框架各连接有一个上述进电电极。
[0022]可选地,一个上述出电电极和三个上述进电电极采用星型连接方式连接有三相电源。
[0023]可选地,上述加热结构包括三个上述发热区,三个上述发热区均具有若干上述发热柱,且每个上述发热区中的若干上述发热柱之间至少具有串联连接关系。
[0024]可选地,上述绝缘连接件的表面设置有凹槽,上述凹槽用于增加相邻两个上述导电体之间的通路长度,上述通路长度为相邻两个上述导电体之间沿上述绝缘连接件表面的导电路径的长度。
[0025]可选地,上述加热结构为以第一轴线a为中心线的镜像对称结构。
[0026]可选地,上述导电框架和上述导电连接件采用模压石墨制成,上述发热柱采用高纯等静压石墨制成。
[0027]可选地,上述发热柱采用空心发热柱。
[0028]本专利技术的烧结炉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导电连接件,并将导电连接件绝缘安装于导电框架,使得连接于同一个导电连接件两端的发热柱之间形成包括有串联连接关系的导电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所有发热柱并联,以串联方式或者串并联混合方式连接的发热柱具有更大的发热总电阻,使得加热结构中的总电流减小,既避免了出现电弧现象,也能够减小了单根发热柱的表面负载,使得加热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更小的电流流经导电框架、导电连接件等非热源部件时,非热源部件所消耗的电源功率也会减小,从而增大发热柱的发热功率在电源功率中的占比,提高发热效率。同时,由于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的过流截面积至少为发热柱的过流截面积的5倍,减小了导电连接件和导电框架对电源功率的占用比例,从而增大发热柱对电源功率的占用比例。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发热柱全并联结构的电路图;
[0030]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烧结炉的第一种加热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烧结炉的第一种加热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0032]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3]图5是隐去电极组件的第一种加热结构的仰视图;
[0034]图6是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5]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烧结炉的第一种加热结构的正视图;
[0036]图8是第一种加热结构的出电电极组件与第一进电电极之间的电路图;
[0037]图9是第一种加热结构的出电电极与第三进电电极之间的电路图;
[0038]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加热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9]图中:
[0040]100

、全并联结构;
[0041]11、第一框架;111、第一导电体;112、绝缘连接件;1121、凹槽;113、第二导电体;12、第二框架;
[0042]2、发热柱;
[0043]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烧结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结构,所述加热结构包括至少一发热区,每个所述发热区包括:导电框架,所述导电框架包括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若干发热柱(2),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11)和所述第二框架(12)之间,若干所述发热柱(2)之间至少具有串联连接关系;导电连接件,所述导电连接件绝缘安装于所述导电框架,所述导电连接件的两端均连接有发热柱(2);所述导电框架和所述导电连接件的过流截面积至少为所述发热柱(2)的过流截面积的5倍;电极组件,为所述发热柱(2)提供电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发热区的若干所述发热柱(2)分为N组,每组中所述发热柱(2)之间为串联设置,每组之间为并联设置,其中,每组中所述发热柱(2)的数量为M,N≥2,M>N;或每个所述发热区的若干所述发热柱(2)分为多组,所述每组中所述发热柱(2)之间为并联设置,每组之间为串联设置,其中,每组中所述发热柱(2)的数量为M,M≥2,N>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发热区的发热柱(2)包括六个,六个所述发热柱(2)分成可独立通断的两组,每组包括三个串联连接的所述发热柱(2),且两组所述发热柱(2)之间并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发热区的发热柱(2)包括六个,六个所述发热柱(2)分成可独立通断的三组,每组包括两个并联连接的所述发热柱(2),且三组所述发热柱(2)之间串联。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11)包括第一导电体(111),所述第一导电体(111)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导电体(113),所述第二导电体(113)与所述第一导电体(111)之间通过绝缘连接件(112)连接;所述导电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31),每组中的所述电流通过所述发热柱(2)沿所述第二框架(12)、所述第二导电体(113)、所述第一连接件(31)、所述第一导电体(111)的顺序依次流动。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发热区中包括有四个所述导电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占勇陈梓展林佳继刘群
申请(专利权)人:拉普拉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