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置及巷道封堵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0740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置及巷道封堵方法,所述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置包括侧梁、顶梁、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顶梁与至少两个侧梁相连,且顶梁位于至少两个侧梁的顶部,顶梁与至少两个侧梁之间形成待封堵开口,第一气囊套设在侧梁的外周,第二气囊套设在顶梁的外周,第三气囊与顶梁和/或至少两个侧梁相连,第三气囊位于待封堵开口内以用于封堵待封堵开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置在侧梁的外周套设第一气囊,通过第一气囊封堵侧梁和巷道侧帮之间的缝隙,并在顶梁的外周套设第二气囊,通过第二气囊封堵顶梁和巷道顶板之间的缝隙。过第二气囊封堵顶梁和巷道顶板之间的缝隙。过第二气囊封堵顶梁和巷道顶板之间的缝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置及巷道封堵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矿井巷道封堵
,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置及巷道封堵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巷道封堵装置是设置在矿井巷道内部以将巷道临时或永久封堵的装置,用于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调整、防止巷道漏风、防止灾害区有毒气体泄漏、防止火灾爆炸事故蔓延等。相关技术中,巷道封堵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和气囊,支撑框架用于支撑在巷道内,气囊设在支撑框架内以用于封闭和释放支撑框架环绕形成的空间。但是,相关技术中的巷道封堵装置在使用时,支撑框架与巷道顶板之间以及支撑框架与侧帮之间具有间隙,导致巷道封堵装置无法完全封堵巷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置,该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置在侧梁的外周套设第一气囊,通过第一气囊封堵侧梁和巷道侧帮之间的缝隙,并在顶梁的外周套设第二气囊,通过第二气囊封堵顶梁和巷道顶板之间的缝隙。
[000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使用本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梁(1),所述侧梁(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侧梁(1)为至少两个;顶梁(2),所述顶梁(2)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正交于所述竖直方向,所述顶梁(2)与至少两个所述侧梁(1)相连,且所述顶梁(2)位于至少两个所述侧梁(1)的顶部,所述顶梁(2)与至少两个所述侧梁(1)之间形成待封堵开口;第一气囊(3),所述第一气囊(3)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气囊(3)套设在所述侧梁(1)的外周;第二气囊(4),所述第二气囊(4)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气囊(4)套设在所述顶梁(2)的外周;第三气囊(5),所述第三气囊(5)与所述顶梁(2)和/或至少两个所述侧梁(1)相连,所述第三气囊(5)位于所述待封堵开口内以用于封堵待封堵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囊(5)可在折叠位置和封堵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折叠位置,所述第三气囊(5)的顶部与所述顶梁(2)和/或至少两个所述侧梁(1)的顶部相连,所述侧梁(1)具有在所述竖直方向上的中点,所述第三气囊(5)的底部与至少两个所述侧梁(1)相连,并位于所述中点朝向所述顶梁(2)的一侧,在所述封堵位置,所述第三气囊(5)的顶部与所述顶梁(2)和/或至少两个所述侧梁(1)的顶部相连,所述第三气囊(5)的底部与至少两个所述侧梁(1)的底部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梁(1)的顶部与所述顶梁(2)铰接,以使所述侧梁(1)相对于所述顶梁(2)可绕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二方向正交于所述竖直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梁(2)具有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所述侧梁(1)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侧梁(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凸出部抵接,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侧梁(1)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凸出部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梁(1)的中心线与所述顶梁(2)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90
°
至135
°
。6.根据权利要求3

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高强度巷道封堵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涛秦玉金苏伟伟韩志键冯聪慧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