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州大学专利>正文

内循环式泥膜混合脱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0683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3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循环式泥膜混合脱氮装置,通过在深度处理前部设置脱氮装置以降低二级处理后水体的总氮(TN)浓度,解决深度处理除氮成本高且效果一般的技术问题。其包括设有顶盖的反应容器、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底部侧面对应位置处的进水管、设于所述反应容器中部对应位置处的出水管、穿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底部的曝气管、于所述反应容器内对应连接于所述曝气管的至少一个曝气盘、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外且与所述曝气管对应连接的鼓风机、对称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内两侧且与反应容器内壁对应连接的内循环板、设于所述内循环板上的水质监测仪、设于所述顶盖上的排气孔。本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保温效果好、除氮能力强等优点。除氮能力强等优点。除氮能力强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循环式泥膜混合脱氮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内循环式泥膜混合脱氮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污水中氮、磷、有机物以及毒病菌对环境有着严重污染和危害,直接排放会造成河流的富营养化以及形成黑臭水体,因此需要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污水从居民建筑物排水管汇聚到市政排水总管,最后流向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经过三级处理达标后排放至河流。其中,一级处理为物理处理,二级处理为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三级处理为物理化学处理。针对二级生物处理目前普遍采用AAO法或者氧化沟处理工艺,依据传统脱氮原理,即全程硝化

全程反硝化脱氮,虽可同时达到脱氮除磷的目标,但是除磷菌、好氧硝化细菌与缺氧反硝化菌之间的泥龄存在冲突,导致脱氮能力存在有上限,脱氮与除磷效果不能皆达到最优,进而使得缺氧水力停留时间(HRT)过短,造成总氮(TN)的去除效果较差,生物池出水不满足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0003]因此,需要在二级处理后面通过深度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深度处理是通过投加絮凝剂方式形成絮凝体吸附多余的氮磷,通过沉淀过滤的方式从污水中去除。而深度处理不仅消耗大量的絮凝剂而且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经济成本极高。
[0004]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用于加深对本公开的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项,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内循环式泥膜混合脱氮装置,通过在深度处理前部设置脱氮装置以降低二级处理后水体的总氮(TN)浓度,解决深度处理除氮成本高且效果一般的技术问题。
[0006]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内循环式泥膜混合脱氮装置,包括设有顶盖的反应容器、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底部侧面对应位置处的进水管、设于所述反应容器中部对应位置处的出水管、穿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底部的曝气管、于所述反应容器内对应连接于所述曝气管的至少一个曝气盘、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外且与所述曝气管对应连接的鼓风机、对称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内两侧且与反应容器内壁对应连接的内循环板、设于所述内循环板上的水质监测仪、设于所述顶盖上的排气孔;
[0007]所述反应容器的底面与侧面间斜坡连接;所述曝气盘设于所述两内循环板间的空间范围内,且所述两内循环板底面高于所述曝气盘、顶面低于所述容器最大设定水位线设置;
[0008]还包括填充于所述反应容器内的活性污泥及包裹有厌氧氨氧化菌的填料。
[0009]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反应容器内壁和外壁间设有保温层。
[0010]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反应容器的底部对应位置处设有支腿,所述支腿底部设有用于与地面贴合的支板,所述支板开设有用于固定其于地面的固定孔。
[0011]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管路上分别对应设有电动阀。
[0012]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反应容器器壁间设有阻水套管。
[0013]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水质监测仪包括监测探头、设于所述监测探头端部的防撞斗;所述防撞斗为镂空网状结构。
[0014]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顶盖排气孔处设有倒U型弯管。
[0015]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填料具体为PVA和/或CC所融化形成的凝胶与饱和硼酸氯化钙溶液交联形成的固化物。
[0016]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任一技术效果或优点:
[0017]1. 本装置设置在二沉池与深度处理絮凝沉淀池间,通过活性污泥的培养以及厌氧氨氧化填料的运行处理,在深度处理前进一步进行脱氮处理,有效解决了深度处理除氮成本高且效果一般的技术问题,可极大节约深度处理中絮凝药剂的使用,进而降低混凝后化学污泥的产量,进一步减轻了污泥处理负担。
[0018]2. 本装置整体结构及内部填料可提前预制,无需现场制备及长周期的驯化培养,可有效缩短施工周期,且对现有污水处理进行改造进行本装置安装时,由于提前预制,工期极短,改造过程中不会影响现有工艺的正常进行,安装完成后即可投入使用。
[0019]3. 反应容器为内壁、保温层、外壁三层结构组成,其内部所填充的保温层能有效对容器内环境进行保温,避免与外界环境温度发生过多的热交换,以保证其内部颗粒污泥及填料中微生物生存所需合适的温度。
[0020]4. 镂空网状结构的防撞斗可避免曝气时,运动的颗粒污泥及填料对水质监测探头造成碰撞损伤,影响水质监测仪的使用寿命,且在停止曝气时,镂空网状结构的防撞斗能避免颗粒污泥积累在防撞斗内,影响监测精度及准确度。
[0021]5. 装设在反应器顶盖排气孔处的倒U型弯管在保证容器内产生气体通畅排放的同时,通过倒扣设计,可有效防止杂物等进入反应器内部。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内循环式泥膜混合脱氮装置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反应容器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内循环式泥膜混合脱氮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支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以上各图中,1为反应容器,10为反应容器外壁,11为保温层,12为反应容器内壁,13为顶盖,14为倒U型弯管,15为支腿,150为支板,151为固定孔,12为进水管,20为进水电动阀,21为进水管阻水套管,3为出水管,30为出水电动阀,31为出水管阻水套管,4为曝气管,40为曝气盘,41为鼓风机,42为内循环板,5为水质监测仪,50为监测探头,51为防撞斗,60为活性污泥,61为包裹有厌氧氨氧化菌的填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而本申请所涉及“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0028]以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零部件、传感器等器件,如无特别说明,则均为常规市售产品。
[0029]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0030]本例公开一种内循环式泥膜混合脱氮装置,参见图1,其包括设有顶盖13的反应容器1、设于反应容器1底部侧面对应位置处的进水管2、设于反应容器1中部对应位置处的出水管3、穿设于反应容器底部的曝气管4、于反应容器1内对应连接于曝气管4的至少一个曝气盘40、设于反应容器1外且与曝气管4对应连接的鼓风机41、对称设于反应容器1内两侧且与反应容器1内壁12对应连接的内循环板42、设于所述内循环板上的水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循环式泥膜混合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顶盖的反应容器、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底部侧面对应位置处的进水管、设于所述反应容器中部对应位置处的出水管、穿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底部的曝气管、于所述反应容器内对应连接于所述曝气管的至少一个曝气盘、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外且与所述曝气管对应连接的鼓风机、对称设于所述反应容器内两侧且与反应容器内壁对应连接的内循环板、设于所述内循环板上的水质监测仪、设于所述顶盖上的排气孔;所述反应容器的底面与侧面间斜坡连接;所述曝气盘设于所述两内循环板间的空间范围内,且所述两内循环板底面高于所述曝气盘、顶面低于所述容器最大设定水位线设置;还包括填充于所述反应容器内的活性污泥及包裹有厌氧氨氧化菌的填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式泥膜混合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容器内壁和外壁间设有保温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式泥膜混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奥杨森刘冰岩王金辉彭赵旭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