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器褶裥组件及空气过滤器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0433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34
所提供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具备氟树脂多孔膜,还具备玻璃滤材层,玻璃滤材层及氟树脂多孔膜按照该顺序从要透过空气过滤器滤材的气流的上游向下游进行配置。玻璃滤材层中的上述气流的上游侧的表面的、利用荧光X射线分析来评价的碳/硅比(C/Si比)为0.020以上。该空气过滤器滤材在包含油雾等液状颗粒的环境下也适于抑制压力损失上升。于抑制压力损失上升。于抑制压力损失上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空气过滤器滤材、过滤器褶裥组件及空气过滤器单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氟树脂多孔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具备该滤材的过滤器褶裥组件及空气过滤器单元。

技术介绍

[0002]氟树脂多孔膜具有无数微细的孔隙,捕集尘埃等颗粒的性能优异,因此被用于各种空气过滤器滤材中。氟树脂多孔膜通常作为以表层部捕集捕集对象物的表面捕集过滤器起作用。因此,如果将具备氟树脂多孔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用于户外空气处理过滤器、涡轮机吸气用过滤器等捕集大气中的颗粒的用途,容易发生由孔眼堵塞导致的压力损失上升。考虑到这种情况,以往在要透过氟树脂多孔膜的气流的上游侧配置预备过滤器。通过将粒径相对大的捕集对象物一定程度地捕集到预备过滤器中,从而可以抑制位于气流下游侧的氟树脂多孔膜的孔眼堵塞、实现空气过滤器滤材的长寿命化。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作为氟树脂多孔膜之一的聚四氟乙烯(以下记作PTFE)多孔膜和预备过滤器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一例。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

6342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7]大气中,有时不仅包含尘埃、盐颗粒等固体颗粒,还包含油雾等不挥发性的液状颗粒(以下简单记作“液状颗粒”)。根据本专利技术人们的研究,获知具备预备过滤器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在包含液状颗粒的环境下也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压力损失上升。专利文献1完全没有考虑这一点。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材,其为具备氟树脂多孔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在包含油雾等液状颗粒的环境下也适于可抑制压力损失上升。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气过滤器滤材,其具备氟树脂多孔膜,
[0011]还具备玻璃滤材层,
[0012]前述玻璃滤材层及前述氟树脂多孔膜按照该顺序从要透过前述空气过滤器滤材的气流的上游向下游进行配置,
[0013]前述玻璃滤材层中的前述气流的上游侧的表面的、利用荧光X射线分析来评价的碳/硅比(C/Si比)为0.020以上。
[0014]在另一方面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过滤器褶裥组件,
[0015]其由折叠成褶裥状的空气过滤器滤材构成,
[0016]前述空气过滤器滤材为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过滤器滤材。
[0017]另外,在另一方面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气过滤器单元,
[0018]其具备空气过滤器滤材,
[0019]前述空气过滤器滤材为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过滤器滤材。
[0020]进而,在又一方面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气过滤器单元,
[0021]其具备过滤器褶裥组件,
[0022]前述过滤器褶裥组件为上述本专利技术的过滤器褶裥组件。
[0023]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可实现作为具备氟树脂多孔膜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在包含油雾等液状颗粒的环境下也适于抑制压力损失上升的滤材。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示意性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一例的剖视图。
[0026]图2为示意性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0027]图3为示意性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又一例的剖视图。
[0028]图4为示意性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再一例的剖视图。
[0029]图5为示意性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与上述不同的一例的剖视图。
[0030]图6为示意性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过滤器褶裥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0031]图7为示意性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过滤器单元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不受以下实施方式限定。
[0033][空气过滤器滤材][0034]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过滤器滤材的一例。图1的空气过滤器滤材1为具备氟树脂多孔膜2的滤材。空气过滤器滤材1还具备玻璃滤材层3。玻璃滤材层3及氟树脂多孔膜2按照该顺序从要透过空气过滤器滤材1的气流11的上游向下游进行配置。换言之,玻璃滤材层3相对于氟树脂多孔膜2而言配置在气流11的上游侧。图1的空气过滤器滤材1具备玻璃滤材层3及氟树脂多孔膜2各1个。
[0035]玻璃滤材层3中的气流11的上游侧的表面12的、利用荧光X射线分析(以下记作XRF)来评价的C/Si比为0.020以上。表面12的C/Si比为0.020以上时,表面12对油雾等典型地为有机物的液状颗粒的亲和性提高。认为因此玻璃滤材层3所捕集的液状颗粒容易停留在玻璃滤材层3的表面附近。C/Si比可以为0.022以上、0.023以上、0.025以上、进而0.027以上。C/Si比的上限例如为0.050以下,可以为0.040以下、0.038以下、0.035以下、0.033以下、进而0.030以下。C/Si比可以利用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例如Rigaku制、扫描型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ZSX Primus系列)来评价。
[0036]存在于表面12的Si(硅)主要来自玻璃滤材层3所含的玻璃。存在于表面12的C(碳)例如来自玻璃滤材层3中可能包含的粘结剂。由包含玻璃纤维的纤维材料构成的玻璃滤材层3通常包含使纤维彼此粘结的粘结剂。
[0037](玻璃滤材层)
[0038]玻璃滤材层3能够作为捕集气流11中所含的捕集对象物中的一部分的预备过滤器
起作用。捕集对象物中包含油雾等液状颗粒。玻璃滤材层3通常作为以该层的内部来捕集捕集对象物的体积捕集过滤器起作用。
[0039]玻璃滤材层3典型地由包含玻璃纤维的纤维材料构成。玻璃滤材层3可以由玻璃纤维构成。
[0040]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可以为0.5~2.0μm。相同基重时,平均纤维直径越小则玻璃滤材层3的捕集性能越高。本说明书中,将纤维材料的平均纤维直径规定为:在由该纤维材料构成的层的表面和/或截面的放大观察图像上随机选择的至少20根纤维的直径的平均值。放大观察图像例如为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激光显微镜等显微镜图像。放大观察图像的倍率例如为100~500倍左右。所选择的各纤维的直径可以作为垂直于纤维拉伸方向的方向的纤维宽度通过例如图像分析来求出。
[0041]平均纤维直径在玻璃滤材层3的厚度方向可以实质上均匀。本说明书中,存在20%以下、优选10%以下的差异的情况下,也视为平均纤维直径实质上均匀。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差异通过将作为比较对象的多个平均纤维直径D中最小的平均纤维直径设为D
min
、将最大的平均纤维直径设为D
max
并利用式:(D
max

D
min
)/D
min
)来表示。
[0042]玻璃滤材层3可以包含上述以外的材料。该材料的例子为在由纤维材料构成的玻璃滤材层3中使纤维彼此粘结的粘结剂。粘结剂典型地为树脂。树脂的例子为丙烯酸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空气过滤器滤材,其具备氟树脂多孔膜,还具备玻璃滤材层,所述玻璃滤材层及所述氟树脂多孔膜按照该顺序从要透过所述空气过滤器滤材的气流的上游向下游进行配置,所述玻璃滤材层中的所述气流的上游侧的表面的、利用荧光X射线分析来评价的碳/硅比(C/Si比)为0.020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中,所述上游侧的表面的所述碳/硅比为0.025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中,所述上游侧的表面的所述碳/硅比为0.030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中,以所述上游侧的表面为评价表面,基于JIS L1096规定的磨耗强度试验C法(Taber法)评价的摩擦次数为10次时的所述空气过滤器滤材的质量减少为70mg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过滤器滤材,其中,所述上游侧的表面构成所述空气过滤器滤材的一个露出面。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刚森将明正木俊辅池村优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