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80129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中空桩底部设有桩底板,桩底板上开设有出浆孔,出浆孔活动连接有保护构件孔;在桩底板上表面设有浆液中继装置,浆液中继装置包含有浆液中继腔和对接器,浆液中继腔和出浆孔相连通,对接器用于和中空桩内的活动注浆管相连,注浆压力达到设定值后,浆液从出浆孔流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活动注浆管与浆液中继装置相配合进行桩底注浆,减少了注浆对压桩施工的影响,同时注浆管可以重复利用;此外,注浆孔配置有保护构件,压桩时可以起到避免泥土进入,并且在注浆的压力下可打开注浆孔不影响正常注浆。注浆。注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桩基施工,具体涉及到一种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中空桩主要有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桩两大类。中空桩能承受较大的荷载、桩身质量可靠、施工速度快、工程造价经济,是桩基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桩型之一。中空桩由于施工影响小、制桩工艺成熟等因素在工程中应用较为普遍,常用的中空桩有混凝土预制管桩和钢管桩。
[0003]目前国内常用的中空桩一般不设置注浆装置,应用过程中常由于施工或土层的原因难以充分发挥其桩身承载力,导致单桩承载力远低于桩身承载力的现象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桩侧、桩端土层强度不足,不能提供足够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因此,中空桩的桩侧桩端注浆技术逐渐开始发展起来。但目前的中空桩注浆技术具有如下缺点:
[0004]1)注浆管需随压桩施工分段埋设,对压桩施工效率影响较大;
[0005]2)注浆管无法重复利用,使用成本高;
[0006]3)预埋设的注浆管容易出现局部漏浆、损坏等情况,难以更换;
[0007]4)缺乏浆液止逆措施,停止注浆后存在浆液回流情况,影响注浆效果。
[0008]申请号为202111192808.0公开了一种用于PHC管桩桩端注浆的结构和方法,该专利利用注浆塞在PHC管桩内壁和注浆管外壁之间填充形成密闭空间,并通过带有喷浆孔的管体将注浆管的浆液注入至桩端土体中,该专利主要不足有:
[0009](1)该技术对注浆塞性能要求极高,极易产生浆液沿注浆塞侧边流失的可能;(2)注浆观测需要通过2套压力设备,1套用于压力注浆,1套用于维持注浆塞压力,实施成本高,实施控制要求高;(3)无浆液止逆构造,注浆完成注浆塞压力释放后,注入浆液易从土中流回至PHC管桩内部,注浆加固效果差;(4)喷浆孔缺失可靠堵孔保护构造,压桩过程中极易产生堵孔情况,造成注浆失败。
[0010]综上,目前常规的注浆装置普遍存在构造复杂、缺少注浆管对接装置,注浆管对接困难、缺少可靠喷浆孔保护构造、注浆加固效果差、实施成本高、对实施控制要求高等缺点,目前市场上所采用中空桩的注浆桩头均存在各种使用缺陷,因此本领域缺少一种集加工简便、对接方便、施工便利、快速施工、不易堵管、注浆孔不易堵孔、浆液不会回流等优点于一体的注浆装置与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技术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通过在中空桩内设有可升降的活动注浆管与桩底板上的桩底浆液中继装置相配合进行桩底注浆,减少了注浆对压桩施工的影响,同时注浆管质量可靠且可以重复利用;此外,桩底板上的注浆孔配置有具备止逆功能保护构件,在压桩时可以起到避免泥土进入中空桩内,并且在注浆时在注浆的压力下可打开注浆孔不影响正常注浆。为了实现上述技术
效果,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2]一种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所述中空桩底部密封连接有桩底板,
[0013]所述桩底板设有出浆装置,所述出浆装置包含有开设于所述桩底板上的至少一个出浆孔,各所述出浆孔活动连接有保护构件,在压桩阶段由所述保护构件闭合所述出浆孔;
[0014]在桩底板上表面设有浆液中继装置,所述浆液中继装置包含有浆液中继腔和对接器,所述浆液中继腔和所述出浆孔相连通,所述对接器用于和所述中空桩内可升降的活动注浆管活动相连,所述活动注浆管注入的浆液经过所述浆液中继腔向下顶开所述保护构件并从出浆孔流出。
[0015]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注浆管轴向升降设于所述中空桩内,并且所述活动注浆管底部与所述对接器活动连接
[0016]进一步的,所述浆液中继腔同轴设于所述中空桩内,且所述对接器设于所述浆液中继腔的中心;
[0017]所述活动注浆管和所述中空桩之间设有导向装置,由所述导向装置为在所述中空桩内升降的所述活动注浆管做轴向限位。
[0018]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装置设有套置在所述活动注浆管外壁上的至少一个导向环,所述导向环的外壁周向设有若干辅助定位杆,所述辅助定位杆末端设有与所述中空桩内壁滚动配合的滚珠或者万向轮。
[0019]进一步的,所述保护构件设有保护盖板、竖连杆、横连杆,
[0020]所述竖连杆穿过所述出浆孔并将位于所述出浆孔上下两侧的所述横连杆和所述保护盖板相连,所述保护盖板的最小宽度以及所述横连杆的长度均大于所述出浆孔的直径。
[0021]进一步的,所述保护构件设有保护盖板、弹簧、连杆;
[0022]所述连杆穿过所述出浆孔并与位于所述出浆孔上下两侧的所述弹簧和所述保护盖板连接,所述弹簧弹性压缩位于所述连杆顶端和所述桩底板上表面之间,所述保护盖板的最小宽度大于所述出浆孔的直径。
[0023]进一步的,所述保护构件设有单向装置,所述浆液向下单向通过单向装置并于所述桩底板底部及附近进行注浆作业。
[0024]进一步的,所述浆液中继腔的上表面设有中心孔向下凹陷的锥面。
[0025]进一步的,所述浆液中继腔的上表面设有中心孔向上凸起的锥面,且在锥面顶部中心设有瓶口状的所述对接器;
[0026]所述活动注浆管底部设有与所述锥面相匹配的喇叭口。
[0027]进一步的,所述对接器顶部设有锥形对接口,且所述活动注浆管底部设有与锥形对接口螺纹连接的锥形对接头。
[0028]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注浆管与所述对接器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机械卡扣或者缩颈接头实现连接。
[0029]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注浆管和/或所述对接器设有进浆单向阀。
[0030]进一步的,注浆压力达到设定值后,浆液从出浆孔流出。
[0031]进一步的,所述桩底板与所述中空桩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浆液中继装置位于所述桩底板的上表面;或者,
[0032]所述浆液中继装置安装在所述中空桩下端面,在所述浆液中继装置的下端面设有桩底板,所述浆液中继装置为自上而下直径递减的锥形。
[0033]进一步的,所述桩底板下表面固定有桩尖,所述桩尖靠近所述保护构件的位置处设置保护肋;
[0034]所述桩尖为圆锥形、方锥形、圆柱形、十字形、十字锥形桩尖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0035]一种基于上述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的桩底注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6]S1、将桩底内装有浆液中继装置的所述中空桩压入至设计深度;
[0037]S2、将所述活动注浆管通过所述中空桩的中部空腔下放并与所述对接器对接连接;
[0038]S3、所述活动注浆管内的浆液持续注入所述浆液中继装置并向下顶开所述保护构件,浆液通过所述出浆孔流出至所述桩底板周边土体;
[0039]S4、桩底注浆完成后停止注浆,解除所述活动注浆管和所述对接器的连接;
[0040]S5、将所述活动注浆管从所述中空桩中部空腔取出,继续进行下一根桩的注浆施工。
[0041]由于本技术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其优点在于:
[0042](1)通过桩底注浆可有效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所述中空桩(1)底部设有桩底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底板(4)设有出浆装置(5),所述出浆装置(5)包含有开设于所述桩底板(4)上的至少一个出浆孔(5.1),各所述出浆孔(5.1)活动连接有保护构件(5.2),在压桩阶段由所述保护构件(5.2)闭合所述出浆孔(5.1);所述桩底板(4)上表面设有浆液中继装置(3),所述浆液中继装置(3)包含有浆液中继腔(3.2)和对接器(3.1),所述浆液中继腔(3.2)和所述出浆孔(5.1)相连通,所述对接器(3.1)用于和所述中空桩(1)内的活动注浆管(2)相连,所述活动注浆管(2)注入的浆液经过所述浆液中继腔(3.2)向下顶开所述保护构件(5.2)并从出浆孔流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注浆管(2)轴向升降设于所述中空桩(1)内,并且所述活动注浆管(2)底部与所述对接器(3.1)活动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浆液中继腔(3.2)的上表面设有中心孔向下凹陷的锥面,所述对接器(3.1)设于所述中心孔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浆液中继腔(3.2)的上表面设有中心孔向上凸起的锥面,且在锥面顶部中心设有瓶口状的所述对接器(3.1);所述活动注浆管(2)底部设有与所述锥面相匹配的喇叭口。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器(3.1)顶部设有锥形对接口,且所述活动注浆管(2)底部设有与锥形对接口螺纹连接的锥形对接头。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注浆管(2)与所述对接器(3.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机械卡扣或者缩颈接头实现连接。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中空桩的桩底注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注浆管(2)和所述中空桩(1)之间设有导向装置,由所述导向装置为在所述中空桩(1)内升降的所述活动注浆管(2)做轴向限位;所述导向装置设有套置在所述活动注浆管(2)外壁上的至少一个导向环,所述导向环的外壁周向设有若干辅助定位杆(2.1),所述辅助定位杆(2.1)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石飞路家峰顾国荣张晗邱晓烨高靖轩张凯李鸣洲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