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度控制光伏电增强调蓄型植草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008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湿度控制光伏电增强调蓄型植草沟,涉及到生态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植草沟本体以及设于植草沟本体一侧的光伏电加热系统,植草沟本体的内部设有第一防渗膜,第一防渗膜内设有调蓄模块,调蓄模块与第一防渗膜之间设有砂垫层,调蓄模块的下端设有电加热板,第一防渗膜与植草沟本体之间设有种植土层,且种植土层覆盖调蓄模块,砂垫层内设有温湿传感器,温湿传感器和电加热板分别与光伏电加热系统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的植草沟,能够充分利用植草沟的地下空间,将表面径流导入植草沟地下调蓄模块进行调蓄及净化,能够增强植草沟的长效径流调蓄能力,提高设施的应用灵活性。灵活性。灵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湿度控制光伏电增强调蓄型植草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到生态水处理
,尤其涉及到一种湿度控制光伏电增强调蓄型植草沟。

技术介绍

[0002]植草沟作为一种生态型水处理设施,被广泛应用于海绵城市体系中地面雨水径流的截流与转输。然而,目前各种类型的植草沟主要发挥径流转输的功能,在径流总量调蓄及相应的污染负荷削减上,并没用显著功能。目前部分植草沟设计采用地表自然下渗的方式来调蓄和净化所转输的雨水径流,但由于不同地域土壤自然下渗率存在较大差异,实际下渗及调蓄能力往往存在限制。同时,受高地下水位及土壤含水率影响,植草沟地下结构层调蓄体的有效容积往往难以快速释放以应对下一场降雨时间,从而影响其长期稳定使用效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度控制光伏电增强调蓄型植草沟,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湿度控制光伏电增强调蓄型植草沟,包括植草沟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植草沟本体一侧的光伏电加热系统,所述植草沟本体的内部设有第一防渗膜,所述第一防渗膜内设有调蓄模块,所述调蓄模块与所述第一防渗膜之间设有砂垫层,所述调蓄模块的下端设有电加热板,所述第一防渗膜与所述植草沟本体之间设有种植土层,且所述种植土层覆盖所述调蓄模块,所述砂垫层内设有温湿传感器,所述温湿传感器和所述电加热板分别与所述光伏电加热系统电连接。
[0006]作为优选,所述光伏电加热系统包括设于所述植草沟本体一侧的立柱,以及设于所述立柱上的光伏电板和控制柜,所述光伏电板与所述控制柜电连接,所述温湿传感器通过第一电线与所述控制柜电连接,所述电加热板通过第二电线与所述控制柜电连接。
[0007]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还包括设于所述立柱一侧的雨量计,所述雨量计通过第三电线与所述控制柜电连接。
[0008]作为优选,还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种植土层并延伸至所述调蓄模块内,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种植土层的外侧。
[0009]作为优选,还包括溢流堰,所述种植土层的上表面设有两所述溢流堰,两所述溢流堰沿所述植草沟本体的长度方向并排设于所述调蓄模块的两侧。
[0010]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还包括排水层,所述第一防渗膜的底部设有所述排水层,所述种植土层位于所述排水层的上侧。
[0011]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还包括集水机构,所述集水机构包括集水管和与所述集水管相连通的溢流雨水口,所述集水管设于所述排水层内,且所述集水管开设有若干进水孔,所
述溢流雨水口设于其中一所述溢流堰远离所述调蓄模块的一侧。
[0012]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二防渗膜,所述植草沟本体的底壁以及内周壁上铺设有所述第二防渗膜,所述第二防渗膜的底部为素土层,所述第二防渗膜的上端外缘向外水平延伸至地面土层内。
[0013]作为优选,所述砂垫层的上表面与所述调蓄模块的上表面齐平。
[0014]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种植土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防渗膜的上端外缘表面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表面滞水层。
[0015]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16]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光伏电加热系统、调蓄模块与传统植草沟进行耦合,并设置相应土壤湿度控制机制,提供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增强调蓄能力的复合型植草沟设施。该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的植草沟,能够充分利用植草沟的地下空间,将表面径流导入植草沟地下调蓄模块进行调蓄及净化。同时利用光伏功能、湿度控制的电加热系统,加速植草沟调蓄模块雨水的蒸腾散逸及迁移,以及模块有效调蓄空间的快速释放,能够增强植草沟的长效径流调蓄能力,提高设施的应用灵活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湿度控制光伏电增强调蓄型植草沟的平面图;
[0018]图2是图1中A

A向剖视图;
[0019]图3是图1中B

B向剖视图。
[0020]图中:1、植草沟本体;2、第一防渗膜;3、调蓄模块;4、砂垫层;5、电加热板;6、种植土层;7、温湿传感器;8、立柱;9、光伏电板;10、控制柜;11、第一电线;12、第二电线;13、雨量计;14、第三电线;15、排气管;16、溢流堰;17、排水层;18、集水管;19、溢流雨水口;20、第二防渗膜;21、素土层;22、表面滞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湿度控制光伏电增强调蓄型植草沟的平面图;图2是图1中A

A向剖
视图;图3是图1中B

B向剖视图,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湿度控制光伏电增强调蓄型植草沟,包括植草沟本体1以及设于植草沟本体1一侧的光伏电加热系统,植草沟本体1的内部设有第一防渗膜2,第一防渗膜2内设有调蓄模块3,调蓄模块3与第一防渗膜2之间设有砂垫层4,调蓄模块3的下端设有电加热板5,第一防渗膜2与植草沟本体1之间设有种植土层6,且种植土层6覆盖调蓄模块3,砂垫层4内设有温湿传感器7,温湿传感器7和电加热板5分别与光伏电加热系统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线性地表排水设施,断面形式为等腰梯形。植草沟本体1的底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900mm。如图3所示,第一防渗膜2的纵截面呈矩形,砂垫层4设于第一防渗膜2内,调蓄模块3和电加热板5均设于第一防渗膜2内,种植土层6设于第一防渗膜2的外侧,如图3所示,第一防渗膜2的底部横向延伸并与植草沟本体1的侧壁上的第二防渗膜20连接,其中,第一防渗膜2底部横向延伸的部分设有开口,用于种植土层6与第一防渗膜2底部的排水层17连通。而种植土层6设于第一防渗膜2底部延伸部分的上侧。温湿传感器7与调蓄模块3配套设置于砂垫层4内,位于调蓄模块3侧边中轴线,距调蓄模块3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度控制光伏电增强调蓄型植草沟,其特征在于,包括植草沟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植草沟本体一侧的光伏电加热系统,所述植草沟本体的内部设有第一防渗膜,所述第一防渗膜内设有调蓄模块,所述调蓄模块与所述第一防渗膜之间设有砂垫层,所述调蓄模块的下端设有电加热板,所述第一防渗膜与所述植草沟本体之间设有种植土层,且所述种植土层覆盖所述调蓄模块,所述砂垫层内设有温湿传感器,所述温湿传感器和所述电加热板分别与所述光伏电加热系统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控制光伏电增强调蓄型植草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电加热系统包括设于所述植草沟本体一侧的立柱,以及设于所述立柱上的光伏电板和控制柜,所述光伏电板与所述控制柜电连接,所述温湿传感器通过第一电线与所述控制柜电连接,所述电加热板通过第二电线与所述控制柜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控制光伏电增强调蓄型植草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立柱一侧的雨量计,所述雨量计通过第三电线与所述控制柜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控制光伏电增强调蓄型植草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种植土层并延伸至所述调蓄模块内,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种植土层的外侧。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控制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蔚卿涂伊南张倩文李彤肖峻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