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9916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包括:框架,其由横向的两块第一冷却板和纵向的两块支撑板围成;第二冷却板,其形成有金属导热层,其敷设固定在散热框架内包围在动力电池四周且与动力电池形成接触;第一导热层,其形成在第一冷却板与第二冷却板之间;第二导热层,其形成在动力电池和第二冷却板之间;第一冷却板是液冷板,第二冷却板不是液冷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框架可以根据电池形状进行相应的设计,实现了动力电池和安装框架的紧密接触,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在保证了散热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电池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动力电池即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多指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的蓄电池。
[0003]动力电池具有高能量和高功率、高能量密度、高倍率部分荷电状态下(HRPSOC)的循环使用等特点。要求工作温度范围宽(

30~65℃)、使用寿命长、使用过程安全可靠。
[0004]电动汽车所使用的动力电池在运行状态下,由于内部的焦耳效应和电化学反应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制使电池内部温度不断发生变化。安装于电池包中的动力电池由于受制于电池包的安装位置与内在结构,电池组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自行散热。通常情况下,电池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0005](1)使用寿命;
[0006](2)运行可靠性;
[0007](3)充放电效率;
[0008](4)自放电。
[0009]由此可知,电动汽车的使用寿命、可靠性和使用性能很大程度上受到温度的影响。
[0010]热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电池最优工作温度范围、电池热场计算及温度预测、传热介质选择、热管理系统散热结构设计和风机预测稳点的选择。确保电池工作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和降低各个电池模块之间的温度差异。
[0011]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采取合适的散热方法带走动力电池产生的热量,使动力电池运行在比较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目前市面上的散热方案是以冷取水循环为主,但是管路无法做到和电池的充分接触实现热量的快速传导,导致热量的不均匀性及散热困难。
[0012]中国专利CN202022484356.0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其外部散热器中的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与箱体中的进油口和出油口连通,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通过散热栅相连,外部散热器内部充满冷却液。其在电池四周设计冷却液,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且仅能用于刀片电池,适用性有限。
[0013]中国专利CN201720851552.2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动力电池导热均温结构,包括基座、安装在基座上的若干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包括若干竖向布置的电芯单元,电芯单元包括电芯、支架、超导热传热组件,超导热传热组件安装在支架上且前后两侧均设有伸出支架的传热部,电芯安装在支架上且右侧表面贴合在超导热传热组件上,电池模块前后两侧均安装有超导热传热体,超导热传热组件前后两侧的传热部分别贴合在电池模块前后两侧的超导热传热体上,基座上靠近超导热传热体的一端连接有超导热汇热排,基座上与超导热汇热排连接有换热源。虽然其能实现均温效果但是采用超导热传热体造成其成本很高,不利于推广实施。因此,亟需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14]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该简化形式的概念均为本领域现有技术简化,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1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快速均匀将电池热量散发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
[001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包括:
[0017]框架,其由横向的两块第一冷却板和纵向的两块支撑板围成;
[0018]第二冷却板,其形成有金属导热层,其敷设固定在散热框架内包围在动力电池四周且与动力电池形成接触;第二冷却板作为中间传导结构,其形成有金属导热层有利于将动力电池的热量快速导出;
[0019]第一导热层,其形成在第一冷却板与第二冷却板之间;
[0020]第二导热层,其形成在动力电池和第二冷却板之间;
[0021]其中,第一冷却板是液冷板,第二冷却板不是液冷板。
[0022]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第一导热层填满第一冷却板与第二冷却板之间的空间,避免存在空气影响热传导。
[0023]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第二导热层填满动力电池和第二冷却板之间的空间,避免存在空气影响热传导。
[0024]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第一冷却板一端形成有进液口,其另一端形成有出液口;
[0025]电池阀,其形成在所述进液口,其用于控制进入第一冷却板的冷却液流量。
[0026]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第一冷却板的长度大于电池的长度,增加第一冷却板的长度有利于热量向外散发;
[0027]支撑板的长度大于等于电池的宽度和第二冷却板厚度之和。
[0028]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第二冷却板的金属导热层是铜层。
[0029]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第一导热层由导热硅胶或导热硅脂形成。
[0030]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第二导热层由导热硅胶形成。
[0031]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支撑板由非金属材料绝缘制造,例如塑料,采用塑料能降低动力电池散热结构的整体重量。
[0032]本技术工作原理及技术效果如下:
[0033]动力电池的热量由动力电池和第二冷却板之间的第二导热层导出,由于第二冷却板是包围在动力电池四周,所以电池的是全面均匀的由第二导热层导出,然后传到到第二冷却板,第二冷却板上的金属导热层将热量传到至第一导热层,第一导热层将热量传导至第一导热层,经过第一导热层传导至第一冷却板再由第一冷却板中的冷却液将热量带走。为了在尽可能提高热传导效率并节约成本,第二导热层可以选择热传导效率更高但成本也相应更高的导热硅脂,第一导热层可以选择采用导热硅胶。
[0034]本技术的框架可以根据电池形状进行相应的设计,实现了动力电池和安装框架的紧密接触,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在保证了散热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35]本技术附图旨在示出根据本技术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法、结构和/或材料的一般特性,对说明书中的描述进行补充。然而,本技术附图是未按比例绘制的示意图,因而可能未能够准确反映任何所给出的实施例的精确结构或性能特点,本技术附图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定或限制由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所涵盖的数值或属性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6]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其显示剖视结构。
[0037]附图标记说明
[0038]第一冷却板1
[0039]支撑板2
[0040]第二冷却板3
[0041]动力电池4
[0042]第一导热层5
[0043]第二导热层6
[0044]电池阀7。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其由横向的两块第一冷却板和纵向的两块支撑板围成;第二冷却板,其形成有金属导热层,其敷设固定在散热框架内包围在动力电池四周且与动力电池形成接触;第一导热层,其形成在第一冷却板与第二冷却板之间;第二导热层,其形成在动力电池和第二冷却板之间;其中,第一冷却板是液冷板,第二冷却板不是液冷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热层填满第一冷却板与第二冷却板之间的空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热层填满动力电池和第二冷却板之间的空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树刚夏慧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和夏骏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