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9167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其属于河道整治领域,其包括:护岸主体,所述护岸主体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种植层,所述种植层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护栏结构,所述护岸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挡墙,所述挡墙的内腔固定设置有石子层,所述石子层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土层,所述储水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排水管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护岸结构功能单一,用来防止水土流失,但是缺乏相应防水流冲击的功能,不能解决陡峭岸坡上游流失土壤的拦挡问题,致使护岸防护效果变差,没有将防洪和生态环保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目前所使用的这种护岸结构过于简单,在固定时多存在固定不牢固的情况,也不便于进行拆卸和组装的效果。也不便于进行拆卸和组装的效果。也不便于进行拆卸和组装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河道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领域中,河道整治控制和改造河道的工程措施。在天然河流中经常发生冲刷和淤积现象,容易发生水害,妨碍水利发展。为适应除患兴利要求,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对河道进行整治,包括治导、疏浚和护岸等工程,护岸是在原有的海岸岸坡上采取人工加固的工程措施,用来防御波浪、水流的侵袭和淘刷及地下水作用,维持岸线稳定。护岸建筑形式与海堤相似,按其外坡形式可分斜坡式护岸、陡墙式护(包括直立式)和由两者混合的护岸。斜坡式护岸的护面结构及护面范围与斜坡堤相同,坡顶为陆地面。
[0003]现有的护岸结构通常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护岸结构功能单一,只是单纯的在护岸坡上种植植物,用来防止水土流失,但是缺乏相应的防水流冲击的功能,不能解决陡峭岸坡上游流失土壤的拦挡问题,致使护岸防护效果变差,其没有将防洪和生态环保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目前所使用的这种护岸结构过于简单,这些仿木护岸结构在固定时多存在固定不牢固的情况,也不便于进行拆卸和组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护岸结构功能单一,护岸防护效果变差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其包括:
[0006]护岸主体,所述护岸主体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种植层,所述种植层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护栏结构,所述护岸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挡墙,所述挡墙的内腔固定设置有石子层,所述石子层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土层。
[0007]储水箱,所述储水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排水管一,所述储水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排水管二,所述排水管二的一端开设有排水口,所述储水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水管三与排水管四,所述排水管三位于排水管四的下端,所述排水管三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第一过滤网,所述排水管四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第二过滤网。
[0008]优选地,所述护栏结构包括凹槽与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位于凹槽的内腔。
[0009]优选地,所述排水管一上端的内腔可拆卸安装有第三过滤网,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活动连接块,且活动连接块的数量为两组,所述活动连接块的一侧活动连接有固定板一,另一组所述活动连接块的一侧活动连接有固定板二。
[0010]优选地,所述排水管一的外腔与种植层的内腔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管一的下端通过储水箱与水泵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储水箱的下端通过水泵与排水管二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管二的外腔通过石子层的内腔贯穿至河道,所述排水管三与排水管四的下端通过储水箱与水泵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管三与排水管四的外腔通过石子层的内腔贯穿至挡
墙,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外腔通过排水管三与储水箱内腔可拆卸安装,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外腔通过排水管四与储水箱的内腔可拆卸安装。
[0011]优选地,所述护栏结构的一侧通过凹槽与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且护栏结构的数量为多组。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一侧通过安装块与活动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块的一侧通过活动连接块与分别固定板一与固定板二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板一与固定板二位于种植层的上端。
[0013]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该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通过设置的护栏结构、凹槽与连接块相互配合下,便于相邻的两个圆木桩进行拆装,而且提高了连接稳定性,减少了水流冲击力较大时可能会导致发生相邻的两个圆木桩断裂的情况,加强了护岸结构的抗冲刷能力,增强护岸结构整体的强度。
[0015]2、该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通过设置的排水管一、排水管二、排水管三、排水管四与水泵相互配合下,当下大雨时,雨水大部分会经过排水管流入河道内,通过排水管一、排水管三与排水管四可以把雨水引入储水箱内,在通过排水管二将水引进河道内,防止雨水过大形成激流破坏了护岸主体,由于设置了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与第三过滤网可以将进入排水管的雨水里的杂质进行过滤,预防对排水管造成堵塞,影响排水,同时第一滤网便于拆卸,方便清理更换,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的护栏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的过滤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的过滤结构侧视图。
[0020]上述附图中:1、护岸主体;2、种植层;3、石子层;4、土层;5、护栏结构;6、储水箱;7、排水管一;8、水泵;9、排水管二;10、排水管三;11、排水管四;12、第一过滤网;13、第二过滤网;14、挡墙;15、排水口;16、凹槽;17、连接块;18、固定板一;19、固定板二;20、第三过滤网;21、安装块;22、活动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22]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其包括:
[0023]护岸主体1,护岸主体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种植层2,种植层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护栏结构5,护岸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挡墙14,挡墙14的内腔固定设置有石子层3,石子层3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土层4。
[0024]储水箱6,储水箱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排水管一7,储水箱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水泵8,水泵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排水管二9,排水管二9的一端开设有排水口15,储水箱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水管三10与排水管四11,排水管三10位于排水管四11的下端,排水管三10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第一过滤网12,排水管四11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第二过滤网13,排水管一7的外腔与种植层2的内腔固定连接,排水管一7的下端通过储水箱6与水泵8的上端固定连接,储水箱6的下端通过水泵8与排水管二9固定连接,排水管二9的外腔通过石子层3的内腔贯穿至河道,排水管三10与排水管四11的下端通过储水箱6与水泵8的上端固定连接,排水管三10与排水管四11的外腔通过石子层3的内腔贯穿至挡墙14,第一过滤网12的外腔通过排水管三10与储水箱6内腔可拆卸安装,第二过滤网13的外腔通过排水管四11与储水箱6的内腔可拆卸安装。
[0025]本实施例的详细工作过程为:通过设置的排水管一7、排水管二9、排水管三10、排水管四11与水泵8相互配合下,当下大雨时,雨水大部分会经过排水管流入河道内,通过排水管一7、排水管三10与排水管四11可以把雨水引入储水箱6内,在通过排水管二9将水引进河道内,防止雨水过大形成激流破坏了护岸主体1。
[0026]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护岸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岸主体(1),所述护岸主体(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种植层(2),所述种植层(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护栏结构(5),所述护岸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挡墙(14),所述挡墙(14)的内腔固定设置有石子层(3),所述石子层(3)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土层(4);储水箱(6),所述储水箱(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排水管一(7),所述储水箱(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水泵(8),所述水泵(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排水管二(9),所述排水管二(9)的一端开设有排水口(15),所述储水箱(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水管三(10)与排水管四(11),所述排水管三(10)位于排水管四(11)的下端,所述排水管三(10)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第一过滤网(12),所述排水管四(11)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第二过滤网(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栏结构(5)包括凹槽(16)与连接块(17),所述连接块(17)位于凹槽(16)的内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一(7)上端的内腔可拆卸安装有第三过滤网(20),所述第三过滤网(20)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安装块(21),所述安装块(21)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活动连接块(22),且活动连接块(22)的数量为两组,所述活动连接块(22)的一侧活动连接有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超皮腊红曾耀邱家雄李晨晨李海涛杨哲周文迪杜晓晴尹小兵诸葛刚周赤军张文刚
申请(专利权)人:宜昌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