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门内饰板及车辆。背门内饰板包括背门内饰板本体,所述背门内饰板本体在位于车内侧的内平面上向车外凹陷形成有工艺槽,所述工艺槽是环向且首尾相连的布置在所述背门内饰板本体的车内侧的,使得与工艺槽的槽底相对应的靠近车外侧的凸起部位能作为倒装模热流道浇口的布置区域,以避免产生浇口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背门内饰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倒装模会产生热流道浇口印,使得背门内饰板表面存在缺陷,影响外观美观性的问题。影响外观美观性的问题。影响外观美观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门内饰板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门
,具体涉及一种背门内饰板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整体品质提升,对可视件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背门做为功能件,经常打开,可视度非常高。
[0003]常见的一种汽车背门内饰板为注塑件且不带工艺槽,现有汽车背门内饰板01的正面(车内侧)如图1所示,现有汽车背门内饰板01的背面(车外侧)如图2所示。背门内饰板为可视零部件,要求表面无可视缺陷。但常见的背门内饰板,整体平面设计为一个大平面,而浇口设计保证脱膜需要布置在分型线上,从而会导致背门内饰板的表面有熔接线,如果保证熔接线可接受,那么就需用顺序阀浇口,但顺序阀浇口又会导致工艺窗口范围窄,且大平面刚度无法保证。
[0004]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又考虑采用倒装模,但倒装模热流道浇口是直接布置在大平面上的,从而使得大平面的表面上会留下浇口印,且无法消除,从而影响产品外观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门内饰板及车辆,以解决现有倒装模会产生热流道浇口印,使得背门内饰板表面存在缺陷,影响外观美观性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背门内饰板,包括背门内饰板本体,所述背门内饰板本体在位于车内侧的内平面上向车外凹陷形成有工艺槽,所述工艺槽是环向且首尾相连的布置在所述背门内饰板本体的车内侧的,使得与工艺槽的槽底相对应的靠近车外侧的凸起部位能作为倒装模热流道浇口的布置区域,以避免产生浇口印。
[000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在背门内饰板本体位于车内侧的内平面上向车外凹陷形成工艺槽,使得在倒装模时,与工艺槽的槽底相对应的靠近车外侧的凸起部位能作为倒装模热流道浇口的布置区域,从而有效避免了浇口印的产生,提升了背门内饰板的外观美观性,且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精度。有效解决了现有倒装模会产生热流道浇口印,使得背门内饰板表面存在缺陷,影响外观美观性的问题。
[0009]优选的,所述工艺槽的槽底的边缘形成有第一倒圆角,所述工艺槽在槽口的部位形成有第二倒圆角。
[0010]通过在工艺槽的槽底的边缘形成第一倒圆角,以及在工艺槽槽口的部位形成第二倒圆角,有效保证了顺利脱模。
[0011]优选的,所述工艺槽的深度在0.8~1.2mm之间,宽度在4~6mm之间。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倒圆角的半径在0.2~0.5mm之间,所述第二倒圆角的半径在0.4~0.6mm之间。
[0013]优选的,所述凸起部位到所述背门内饰板本体车外侧的外平面之间依次形成有第
三倒圆角和第四倒圆角。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三倒圆角的半径在2.5~3.0mm之间,所述第四倒圆角的半径在1.8~2.2mm之间。
[0015]优选的,所述工艺槽位于靠近所述背门内饰板本体的中心部位。
[0016]优选的,所述背门内饰板本体采用PP材料模压成型。
[0017]优选的,所述背门内饰板本体的厚度在2.2~2.8mm之间。
[001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技术所述背门内饰板。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通过在背门内饰板本体位于车内侧的内平面上向车外凹陷形成工艺槽,使得在倒装模时,与工艺槽的槽底相对应的靠近车外侧的凸起部位能作为倒装模热流道浇口的布置区域,从而有效避免了浇口印的产生,提升了背门内饰板的外观美观性,且具有制作简单和易成型的优点,在汽车车门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现有汽车背门内饰板的结构示意图(正面);
[0022]图2为现有汽车背门内饰板的结构示意图(背面);
[0023]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3中沿A
‑
A处的截面图;
[0025]其中,1
‑
背门内饰板本体,11
‑
内平面,12
‑
工艺槽,13
‑
槽底,14
‑
凸起部位,15
‑
第一倒圆角,16
‑
第二倒圆角,17
‑
外平面,18
‑
第三倒圆角,19
‑
第四倒圆角;
[0026]01
‑
现有汽车背门内饰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8]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29]实施例1
[0030]如图3和图4所示,一种背门内饰板,包括背门内饰板本体1,所述背门内饰板本体1在位于车内侧的内平面11上向车外凹陷形成有工艺槽12,所述工艺槽12是环向且首尾相连的布置在所述背门内饰板本体1的车内侧的,使得与工艺槽12的槽底13相对应的靠近车外侧的凸起部位14能作为倒装模热流道浇口的布置区域,以避免产生浇口印。
[0031]通过在背门内饰板本体位于车内侧的内平面上向车外凹陷形成工艺槽,使得在倒装模时,与工艺槽的槽底相对应的靠近车外侧的凸起部位能作为倒装模热流道浇口的布置
区域,从而有效避免了浇口印的产生,提升了背门内饰板的外观美观性。
[0032]为了保证顺利脱模,以保证产品的精度,在工艺槽12的槽底13的边缘形成第一倒圆角15,在工艺槽12的槽口部位形成第二倒圆角16。
[0033]工艺槽12的深度在0.8~1.2mm之间,宽度在4~6mm之间。
[0034]本实施例中,工艺槽12的深度为1mm,宽度为5mm。
[0035]第一倒圆角15的半径在0.2~0.5mm之间,第二倒圆角16的半径在0.4~0.6mm之间。
[0036]本实施例中,第一倒圆角15的半径为0.3mm,第二倒圆角16的半径为0.5mm。
[0037]通过在凸起部位到背门内饰板本体车外侧的外平面之间依次形成第三倒圆角和第四倒圆角,有效保证了顺利脱模。
[0038]为了保证顺利脱模,以保证产品的精度,在凸起部位14到背门内饰板本体1车外侧的外平面17之间依次形成第三倒圆角18和第四倒圆角19。
[0039]第三倒圆角18的半径在2.5~3.0mm之间,第四倒圆角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门内饰板,包括背门内饰板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门内饰板本体(1)在位于车内侧的内平面(11)上向车外凹陷形成有工艺槽(12),所述工艺槽(12)是环向且首尾相连的布置在所述背门内饰板本体(1)的车内侧的,使得与工艺槽(12)的槽底(13)相对应的靠近车外侧的凸起部位(14)能作为倒装模热流道浇口的布置区域,以避免产生浇口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门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槽(12)的槽底(13)的边缘形成有第一倒圆角(15),所述工艺槽(12)在槽口的部位形成有第二倒圆角(1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门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槽(12)的深度在0.8~1.2mm之间,宽度在4~6mm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背门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圆角(15)的半径在0.2~0.5mm之间,所述第二倒圆角(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雪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