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部排水进风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8245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车前部排水进风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车前部排水进风结构包括空气室盖板、第一进气件、第二进气件、引流件和导水管总成,空气室盖板上设有主排水部和过气部,主排水部连通导水管总成,导水管总成位于主排水部之下并通向车外部;过气部与第一进气件连通,第一进气件与第二进气件连通,第二进气件与空调系统的进风口连通;第二进气件上设有辅排水口,引流件位于第一进气件与过气部的连通处之下,并位于第一进气件和第二进气件之间,用于引导流入第一进气件的水经辅排水口排出。该结构能有效降低整车重量,且需求的布置空间小。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前部排水进风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具体涉及车前部排水进风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车前部结构通常包括空气室盖板(又称通风盖板)和位于空气室盖板之下的钣金流水槽,此二者是车前部进行排水进风动作时起重要作用的零部件,使车辆能畅通无阻地将车外空气送入空调系统中,并能在诸如下雨或洗车时能及时排出从前挡风玻璃总成上流下的水。
[0003]一般来说,空气室盖板和钣金流水槽为一上一下地横亘在车前部的条形零件;如此设置的缺点在于:
[0004]1、钣金流水槽的重量较重,不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
[0005]2、钣金流水槽占用的车前舱空间较多,会直接增加车前部内管路、线路和其他零部件的布置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车前部排水进风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7]本技术提供的车前部排水进风结构包括空气室盖板、第一进气件、第二进气件、引流件和导水管总成,所述空气室盖板上设有主排水部和过气部,所述主排水部连通导水管总成,所述导水管总成位于所述主排水部之下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前部排水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室盖板(2)、第一进气件(3)、第二进气件(4)、引流件(5)和导水管总成(6),所述空气室盖板(2)上设有主排水部(21)和过气部(22),所述主排水部(21)连通导水管总成(6),所述导水管总成(6)位于所述主排水部(21)之下并通向车外部;所述过气部(22)与所述第一进气件(3)连通,所述第一进气件(3)与所述第二进气件(4)连通,所述第二进气件(4)与空调系统的进风口(11)连通;所述第二进气件(4)上设有辅排水口(41),所述引流件(5)位于所述第一进气件(3)与所述过气部(22)的连通处之下,并位于所述第一进气件(3)和所述第二进气件(4)之间,用于引导流入所述第一进气件(3)的水经所述辅排水口(41)排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前部排水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件(3)位于所述第二进气件(4)之上,所述第一进气件(3)的上端与所述过气部(22)连通并位于所述过气部(22)之下,所述第一进气件(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进气件(4)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二进气件(4)之上,所述辅排水口(41)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气件(4)的下端;所述引流件(5)包括引流本体(51),所述引流本体(51)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进气件(3)之下,所述引流本体(51)的下端位于所述辅排水口(41)之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前部排水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气件(4)包括连为一体的深部(42)、浅部(43)和挡壁(44),所述挡壁(44)设置在所述深部(42)与所述浅部(43)的交界处,所述深部(42)和所述浅部(43)具有上开口结构并均连通所述第一进气件(3),所述深部(42)的高度大于所述浅部(43),所述深部(42)具有相对于所述浅部(43)向下延伸的部分结构,所述辅排水口(41)设置在位于所述浅部(43)之下的该部分结构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前部排水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件(5)还包括倾斜设置在所述辅排水口(41)上方的引流本体(51),以及自所述引流本体(51)的上边沿向后延伸的翻边(52);所述翻边(52)与所述第一进气件(3)固定连接;所述引流本体(51)的下端伸入所述深部(42)中,并具有挡在所述挡壁(44)的前方的一部分。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前部排水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本体(51)的下边沿倾斜指向所述辅排水口(41),和/或,所述深部(42)的下侧壁朝所述深部(42)上设有所述辅排水口(41)的一端倾斜。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宝宋海泉李宇彤刘业鹏
申请(专利权)人: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