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集成式进气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1338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0:0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应用于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集成式进气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前端模块和主动进气格栅模块,前端模块具有前端支架,前端支架内部形成有散热器件的容置空间和位于容置空间之外的第一通道,第一通道第一端连接空气过滤器进气管的进气口;主动进气格栅模块包括格栅支架和格栅组件,格栅支架内具有进气通道和位于进气通道之外的第二通道;进气通道远离前端模块的一端具有进气口,且朝向前端模块一端形成向容置空间内吹气的出气口,格栅组件设于出气口处,进气通道中位于格栅组件远离前端模块的一侧空间形成第三通道,第二通道一端与第一通道第二端连通,第二通道另一端与第三通道连通。有效规避发动机进气量不足、性能降低风险。性能降低风险。性能降低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集成式进气机构


[0001]本公开一般涉及汽车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集成式进气机构。

技术介绍

[0002]主动进气格栅具有降低风阻、快速热车、提高燃油经济性等优点,近年来很多高端豪华车型都开始配备主动进气格栅。对于带主动进气格栅的车型,如何设计和布置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通道成为首要需考虑的问题,若进气通道布置不合理,会导致发动机进气量不足、进气阻力增大、发动机性能降低等问题。
[0003]目前,带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常规进气系统布置方案为空滤器进气口从主动进气格栅叶片后面吸收新鲜空气,即在主动进气格栅叶片后面设计一个进气通道连接到空滤器进气口。当主动进气格栅叶片完全关闭时,发动机的进气流量就完全依靠主动进气格栅窗口的空气泄漏量来提供,而整车往往对风阻要求较高,不会将主动进气格栅的空气泄漏量做的很大,这将导致发动机在某些大功率工况下进气量不足、降温不稳定、性能降低。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应用于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集成式进气机构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不受主动进气格栅叶片关闭状态影响,能有效规避发动机进气量不足、性能降低的风险,节省整车零部件开发成本的应用于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集成式进气机构。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于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集成式进气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前端模块和主动进气格栅模块,其中:
[0006]所述前端模块具有前端支架,所述前端支架内部形成有散热器件的容置空间和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之外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空气过滤器进气管的进气口;
[0007]所述主动进气格栅模块包括格栅支架和格栅组件,所述格栅支架内具有进气通道和位于所述进气通道之外的第二通道;沿第一方向,所述进气通道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一端具有进气口,且朝向所述前端模块的一端形成用于向所述容置空间内吹气的出气口,所述格栅组件设置于所述出气口处,所述进气通道中位于所述格栅组件远离所述前端模块的一侧空间形成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0008]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格栅支架还包括:
[0009]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通的引风口;
[0010]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有两个;两个第一侧板沿引风口的长度方向排列在引风口两侧;
[0011]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用于封闭第一侧壁、第一侧板;
[0012]所述第一侧壁、两个第一侧板和第一顶板共同构成第二通道。
[001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侧壁包括:
[0014]第一直壁,所述第一直壁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且其位于所述进气通道顶部;所述第一直壁上开设有所述引风口;
[0015]第一斜壁,所述第一斜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壁、第一通道的第二端连接。
[001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直壁远离第一斜壁的一端设有第一弯沿,且所述第一弯沿的边沿朝向远离所述进气通道一侧弯曲。
[0017]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斜壁为,
[0018]多个与第一方向形成第一夹角,且所述第一夹角由引风口朝向前端模块一侧逐渐递增的斜面共同形成的连续阶梯式斜壁;
[0019]其中,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且所述第一夹角的开口朝向前端模块。
[0020]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侧板包括:
[0021]第二直壁,所述第二直壁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直壁与第一直壁、第一弯沿连接;
[0022]第二斜壁,所述第二斜壁设置在所述第二直壁与第一通道的第二端之间,且所述第二斜壁与所述第一斜壁连接。
[002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斜壁靠近第一斜壁的一侧具有多个与第一方向形成第二夹角,且每个所述第二夹角与相应的第一夹角互补的倾斜边缘;
[0024]其中,所述第二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夹角的开口背向前端模块。
[002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顶板包括:
[0026]第三直壁,所述第三直壁依次与第一弯沿、两个第二直壁连接;
[0027]第三斜壁,所述第三斜壁设置在所述第二直壁与第一通道的第二端之间,且所述第三斜壁与两个第二斜壁连接。
[0028]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直壁远离第三斜壁的一侧设有第二弯沿,所述第二弯沿的边沿朝向靠近进气通道一侧弯曲,且其位于所述进气通道的进气口上方。
[0029]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填充在所述第三斜壁与第一通道的第二端之间的缝隙处。
[0030]综上所述,本申请具体地公开了一种应用于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集成式进气机构的具体结构。本申请在传统的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前端模块和主动进气格栅模块内部设计集成式进气机构,其中,前端模块上开设有第一通道,且第一通道的第一端与空气过滤器进气管的进气口连通,主动进气格栅模块包括格栅支架和格栅组件,格栅支架内具有进气通道和位于进气通道之外的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的一端与第一通道的第二端连通;进气通道远离前端模块的一端具有沿第一方向设置的进气口,能够与外部环境连通,进气通道朝向前端模块的一端形成出气口,可向容置空间内吹气;格栅组件设置在进气通道的出气口处,在进气通道中位于格栅组件远离前端模块的一侧空间形成有第三通道,第三通道与第二通道的自由端连通;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第三通道形成连续导通气道,相较于传统的从主动进气格栅后面吸收新鲜空气的方案,本申请设计全新的连续导通气道,与主动进气格栅互不干涉,不受格栅组件的开启或关闭的影响,始终可以独立向发动机供气,保证发动机能够
正常燃烧做功,可以有效规避发动机进气量不足、性能降低的风险。
[0031]进一步地,本申请设计的连续导通气道集成于前端模块于主动进气格栅模块内部,无需额外增添新部件,能够节省整车开发成本,并且在重量方面能够实现轻量化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3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33]图1为一种应用于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集成式进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第一侧板、第一斜壁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标号:1、前端模块;2、主动进气格栅模块;3、第一通道;4、空气过滤器进气管;5、格栅支架;6、格栅组件;7、第二通道;8、引风口;9、第一侧板;10、第一直壁;11、第一斜壁;12、第一弯沿;13、第三直壁;14、第三斜壁;15、第二弯沿;16、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集成式进气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前端模块(1)和主动进气格栅模块(2),其中:所述前端模块(1)具有前端支架,所述前端支架内部形成有散热器件的容置空间和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之外的第一通道(3),所述第一通道(3)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空气过滤器进气管(4)的进气口;所述主动进气格栅模块(2)包括格栅支架(5)和格栅组件(6),所述格栅支架(5)内具有进气通道和位于所述进气通道之外的第二通道(7);沿第一方向,所述进气通道远离所述前端模块(1)的一端具有进气口,且朝向所述前端模块(1)的一端形成用于向所述容置空间内吹气的出气口,所述格栅组件(6)设置于所述出气口处,所述进气通道中位于所述格栅组件(6)远离所述前端模块(1)的一侧空间形成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通道(7)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3)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通道(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集成式进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支架(5)还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通的引风口(8);第一侧板(9),所述第一侧板(9)有两个;两个第一侧板(9)沿引风口(8)的长度方向排列在引风口(8)两侧;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用于封闭第一侧壁、第一侧板(9);所述第一侧壁、两个第一侧板(9)和第一顶板共同构成第二通道(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集成式进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直壁(10),所述第一直壁(10)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且其位于所述进气通道顶部;所述第一直壁(10)上开设有所述引风口(8);第一斜壁(11),所述第一斜壁(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壁(10)、第一通道(3)的第二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主动进气格栅车型的集成式进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壁(10)远离第一斜壁(11)的一端设有第一弯沿(12),且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芬杨兵于冲云田茂洪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