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列管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7341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6 1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列管式换热器,包括具有内腔的罐体,所述内腔具有连通外部的进液口和出液口,使得所述内腔形成为流体流通的通道。在所述内腔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罐体外部换热管,使得不同温度的流体能够分别经过所述通道和换热管流过所述内腔,在所述内腔内进行热交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列管式换热器能够提高换热效率,同时降低换热管被腐蚀的概率。同时降低换热管被腐蚀的概率。同时降低换热管被腐蚀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列管式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列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列管式换热器是目前化工生产上应用最广的一种换热器之一。主要由壳体、挡板以及换热管等装置组成,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的优点。但由于现有的列管式换热器的换热管的结构简单,导致流体的流速较快,因此其换热的效率较低。同时,现有的列管式换热器在热交换的过程中容易被流体内腐蚀介质所腐蚀,尤其在换热管初遇高温或温度变化较大时,容易与流体内的腐蚀介质反应,造成换热器的损坏,影响列管式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列管式换热器。本专利技术的列管式换热器能够提高换热效率,同时降低换热管被腐蚀的概率。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列管式换热器,包括具有内腔的罐体,所述内腔具有连通外部的进液口和出液口,使得所述内腔形成为流体流通的通道。
[0005]在所述内腔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罐体外部换热管,使得不同温度的流体能够分别经过所述通道和换热管流过所述内腔,在所述内腔内进行热交换。
[0006]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构造为螺旋形并沿罐体的长度方向布置。
[000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包括直管段和与所述直管段连通的螺旋管段。
[0008]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螺旋管段自直管段的竖直下端延伸至上端。
[000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螺旋管段和直管段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高度。
[001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螺旋管段与直管段的径向间形成有第一间隙。
[0011]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分流器和第二分流器与罐体的外侧相连通。
[0012]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多个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分流器与罐体的外部相连通。所述分流器上均匀地设置有多个连通所述内腔的与所述换热管相隔断的过液孔。
[0013]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间隙内均匀地设置有多个贯穿所述上板体和下板体的过液管,在所述罐体上还设置有连通所述内腔的清洗管线。
[0014]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罐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用语固定所述换热管的支撑架。
附图说明
[0015]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
[0016]图1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列管式换热器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所示的列管式换热器的换热管的示意图。
[0018]在本申请中,所有附图均为示意性的附图,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且未按实际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通过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介绍。在下文中,用语“上端”和“下端”分别指靠近第一进液口12和远离第一进液口12的一端。
[0020]图1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列管式换热器100。如图1所示,所述列管式换热器100包括罐体10。在所述罐体10内限定有内腔20,所述内腔20用于容纳不同温度的流体。
[0021]在所述罐体10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内腔20和罐体10外部的第一进液口12和第一出液口14,所述第一进液口12和第一出液口14优选地设置在所述罐体10上、下两端的中部。由此,自所述第一进液口12流入所述罐体10的流体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行从第一出液口14处流出,使得所述内腔20形成为流体流通的通道22。
[0022]同时,在所述内腔20内还设置有换热管30,所述换热管30的两端分别通过设置在罐体10壁体上的第二进液口16和第二出液口18与罐体10的外侧连通,使得流体能够通过换热管30通过所述内腔20。
[0023]由此,当不同温度的两种流体分别通过通道22和换热管30通过所述内腔的过程中,这两种流体能够在所述内腔内隔着换热管30的壁体进行热传递,从而实现热交换。
[0024]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换热器100优选地由铝合金材料制成。一方面由于铝合金材料能够在空气中快速氧化从而形成致密的保护层,因此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防腐蚀性能,能够有效地避免腐蚀性流体与换热器100接触时对换热器100造成破坏,从而能够提高换热器100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另一方面,相较于非金属材料,这种铝合金材料同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并且,这种金属材料的热敏感性低,在初遇流体高温或温度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0025]如图1所示,所述换热管30沿罐体的长度方向布置,由此保证换热管30在罐体10内具有更长的尺寸,从而提升流体在换热管30内的换热时间。而容易理解,通过提高流体的换热时间能够有效提升换热器100的换热效果。
[0026]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30构造为螺旋形。这样通过螺旋形的管道,可以在不增加换热管30长度的情况下增大流体流过换热管30时所流过的距离,从而提高流体在换热管30内的换热时间。并且,相较于平直的管道,螺旋形的管道能够有效地降低流体通过管道时的流速,从而进一步提高流体在换热管30内的换热时间。此外,相较于平直的管道,螺旋形的管道与罐体10的内腔20之间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这样也能够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0027]图2为图1所示的列管式换热器100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管30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换热管30包括平直的直管段32和与所述直管段32连通的螺旋管段34,所述螺旋管段34缠绕在所述直管段32的外周上。这样,当流体流过换热管30时会首先通过直管段32,再流过螺旋管段34。通过这种设置,能够在换热管30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地提高流体流过换热管30的距离,从而增长流体的换热时间。
[0028]同时,所述换热管30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螺旋管段34自直管段32的竖直下端延伸至上端。通过这种设置,可以使得流体在流过螺旋管段34时能够自竖直下方流向竖直上方。这样,在流体流过螺旋管段34时既要克服管壁的阻力,同时又要克服重力,由此进一步降低流体在换热管30内的流速,从而增长流体的换热时间。
[0029]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在所述螺旋管段34与直管段32的径向间形成有第一间隙35,使得内腔20内的部分流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间隙35流过流至第一出液口14处。这样,在换热的过程中,所述内腔20的流体能够同时接触到螺旋管段34的外端面341和直管段32的外端面321,从而进一步提高两种流体的接触面积,提升列管式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0030]如图1所示,所述换热管30设置为多个。所述的多个换热管30在所述内腔20内均匀布置。由此进一步提高两种流体在内腔20内的接触面积。同时,在所述的多个换热管30的两端还分别连接有分流器40,所述换热管30通过分流器40与罐体10的外侧相连通。所述分流器40能够对多个换热管30进行分流,保证流体流动的稳定性和流入不同换热管30的流体的均匀性。
[0031]具体地,所述分流器40包括平行地设置在所述内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列管式换热器,包括:具有内腔(20)的罐体(10),所述内腔具有连通外部的第一进液口(12)和第一出液口(14),使得所述内腔形成为流体流通的通道(22),在所述内腔内还设置有多个连通罐体外部的换热管(30),使得不同温度的流体能够分别经过所述通道和换热管流过所述内腔,在所述内腔内进行热交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构造为螺旋形并沿罐体的长度方向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直管段和与所述直管段(32)连通的螺旋管段(34),所述螺旋管段缠绕在所述直管段的外周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螺旋管段自直管段的竖直下端延伸至上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段和直管段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高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螺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秋英郭红军孙海礁杨兰田刘强周勇蒲育高淑红周诗杰李芳陈苗郭玉洁马有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