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轮毂轴承铆接后无损检测装置,包括支架、升降设置在支架上的移动架、设置在移动架上的支撑座、与支撑座连接以驱动支撑座转动的转动机构、设置在支架上段且位于支撑座上方的探伤支架和设置在探伤支架上的探伤模块,汽车轮毂轴承法兰内圈设置在支撑座上,探伤支架下端可压紧汽车轮毂轴承外圈,探伤模块位于汽车轮毂轴承上方以探测汽车轮毂轴承旋铆面是否存在裂纹,通过机械化装置进行检测,替代人工检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且检测结果更加精准。且检测结果更加精准。且检测结果更加精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轮毂轴承铆接后无损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轮毂轴承铆接后无损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轮毂轴承是应用于汽车车轴处用来承重并为轮毂的转动提供精确引导的零部件,既承受轴向载荷又承受径向载荷,是汽车载重和转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汽车零部件的轻量化要求,在轮毂轴承装配过程中,旋铆工艺得以逐渐普及,目前大多数第三代轮毂轴承,都采用旋铆工艺。旋铆工艺结束后,需要对轮毂轴承旋铆面是否存在裂纹进行检测,以确定产品是否合格。现有技术是通过外观来判断有没有产生裂纹,检测结果依赖于人工经验,效率也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出一种汽车轮毂轴承铆接后无损检测装置,替代人工检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且检测结果更加精准。
[0004]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汽车轮毂轴承铆接后无损检测装置,包括支架、升降设置在支架上的移动架、设置在移动架上的支撑座、与支撑座连接以驱动支撑座转动的转动机构、设置在支架上段且位于支撑座上方的探伤支架和设置在探伤支架上的探伤模块,汽车轮毂轴承法兰内圈设置在支撑座上,探伤支架下端可压紧汽车轮毂轴承外圈,探伤模块位于汽车轮毂轴承上方以探测汽车轮毂轴承旋铆面是否存在裂纹,通过机械化装置进行检测,替代人工检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且检测结果更加精准。
[0006]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移动架上的轴承座、竖直穿过轴承座布置的转动杆、设置在轴承座与转动杆之间的转动轴承、设置在移动架上的转动电机和设置在转动电机与转动杆之间的传动机构,结构更为合理。
[0007]进一步的,所述探伤支架包括横向设置在支架上段的第一横板、通过竖直连接杆间隔设置在第一横板下方的下压板、设置在下压板下端的定位环、设置在第一横板上的第一让位孔和设置在下压板上的第二让位孔,定位环与汽车轮毂轴承外圈外周匹配,汽车轮毂轴承法兰内圈上端向上穿过定位环,所述探伤模块设置在第一横板上且通过第一让位孔向下延伸至汽车轮毂轴承法兰内圈上端上方,结构更为合理。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探伤模块包括设置在第一横板上的探伤横杆、设置在探伤横杆上且向下延伸的探伤竖杆和设置在探伤竖杆下端的涡流探头,涡流探头位于所述汽车轮毂轴承法兰内圈上端上方,利用涡流探头进行探测,结果更准确。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竖直布置的支撑杆、横向设置在支撑杆下段的第二横板,第二横板上设置有升降电机,所述移动架设置在升降电机输出端。
[0010]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架包括设置在升降电机输出端的支撑板、设置在支撑板上且向支撑杆延伸的空心密封框架,所述轴承座设置框架上且向框架内延伸,所述传动机构设
置在框架内。
[0011]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电机设置在框架下端且输出端向上伸入框架内,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转动电机输出端的第一皮带轮、设置在所述转动杆下端的第二皮带轮和设置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之间的皮带。
[001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包括设置在转动杆上端的圆筒,圆筒上端设置有让位槽,所述汽车轮毂轴承下端位于让位槽内,且汽车轮毂轴承法兰内圈下端支撑在支撑圆筒上。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1、支撑杆;12、第二横板;13、升降电机;21、支撑板;22、框架;3、支撑座;31、让位槽;41、转动电机;42、轴承座;43、转动轴承;44、转动杆;51、第一皮带轮;52、第二皮带轮;53、皮带;61、第一横板;62、下压板;63、定位环;64、第一让位孔;65、第二让位孔;66、连接杆;71、探伤横杆;72、探伤竖杆;73、涡流探头;8、汽车轮毂轴承;81、外圈;82、法兰内圈;83、旋铆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至图3所示,汽车轮毂轴承探伤装置包括支架、升降设置在支架上的移动架、设置在移动架上的支撑座3、与支撑座3连接以驱动支撑座3转动的转动机构、设置在支架上段且位于支撑座3上方的探伤支架和设置在探伤支架上的探伤模块,汽车轮毂轴承8的法兰内圈82设置在支撑座3上,探伤支架下端可压紧汽车轮毂轴承8的外圈81,探伤模块位于汽车轮毂轴承8上方以探测汽车轮毂轴承8的旋铆面83是否存在裂纹。
[0019]支架包括竖直布置的两支撑杆11和横向设置在支撑杆11下段的第二横板12。驱动移动架升降动作的升降电机13设置在第二横板12上。移动架包括设置在升降电机13输出端的支撑板21、设置在支撑板21上的空心密封的框架22,框架22向支撑杆11方向延伸。转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框架22上且向框架22内延伸的轴承座42、竖直穿过轴承座42布置的转动杆44、设置在轴承座42与转动杆44之间的两转动轴承43、设置在框架22下端的转动电机41和设置在转动电机41与转动杆44之间的传动机构。两转动轴承43上下间隔布置,转动轴承43的内圈与转动杆44连接,转动轴承43的外圈与轴承座42连接。传动机构设置在框架22内部,转动电机41输出端向上伸入框架22内,传动机构则包括设置在转动电机41输出端的第一皮带轮51、设置在转动杆44下端的第二皮带轮52和设置在第一皮带轮51和第二皮带轮52之间的皮带53。
[0020]支撑座3包括设置在转动杆44上端的圆筒,圆筒上端设置有让位槽31,汽车轮毂轴承8下端位于让位槽31内,且汽车轮毂轴承8的法兰内圈82下端支撑在支撑圆筒上。探伤支架包括横向设置在支架上段的第一横板61、通过竖直连接杆66间隔设置在第一横板61下方的下压板62、设置在下压板62下端的定位环63、设置在第一横板61上的第一让位孔64和设置在下压板62上的第二让位孔65,第一让位孔64为方形,第二让位孔65为直径大于定位环
63内径的圆形孔,定位环63与汽车轮毂轴承8的外圈81外周匹配,汽车轮毂轴承8的法兰内圈82上端向上穿过定位环63,探伤模块设置在第一横板61上且通过第一让位孔64向下延伸至汽车轮毂轴承8的法兰内圈82上端上方,探伤模块具体包括设置在第一横板61上的探伤横杆71、设置在探伤横杆71上且向下延伸的探伤竖杆72和设置在探伤竖杆72下端的涡流探头73,涡流探头73倾斜布置于汽车轮毂轴承8的法兰内圈82上端(即旋铆面83)上方。涡流探头73为现有技术。
[0021]使用时,将汽车轮毂轴承8放置于支撑座3上,升降电机13驱动移动架向上移动以带动汽车轮毂轴承8向上移动,直至定位环63定位在汽车轮毂轴承8的外圈81外周,此时转动电机41驱动转动杆44转动,即可利用涡流探头73进行检测。
[002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轮毂轴承铆接后无损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升降设置在支架上的移动架、设置在移动架上的支撑座、与支撑座连接以驱动支撑座转动的转动机构、设置在支架上段且位于支撑座上方的探伤支架和设置在探伤支架上的探伤模块,汽车轮毂轴承法兰内圈设置在支撑座上,探伤支架下端可压紧汽车轮毂轴承外圈,探伤模块位于汽车轮毂轴承上方以探测汽车轮毂轴承旋铆面是否存在裂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轮毂轴承铆接后无损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移动架上的轴承座、竖直穿过轴承座布置的转动杆、设置在轴承座与转动杆之间的转动轴承、设置在移动架上的转动电机和设置在转动电机与转动杆之间的传动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轮毂轴承铆接后无损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探伤支架包括横向设置在支架上段的第一横板、通过竖直连接杆间隔设置在第一横板下方的下压板、设置在下压板下端的定位环、设置在第一横板上的第一让位孔和设置在下压板上的第二让位孔,定位环与汽车轮毂轴承外圈外周匹配,汽车轮毂轴承法兰内圈上端向上穿过定位环,所述探伤模块设置在第一横板上且通过第一让位孔向下延伸至汽车轮毂轴承法兰内圈上端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轮毂轴承铆接后无损检测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谦刚,卜慧慧,孟彬,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蓝博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