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电池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5921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圆柱电池壳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下端为开口结构,壳体上端构造一体连接的端面板,所述端面板设置贯通孔,贯通孔上配合设置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外圈设置绝缘垫圈;壳体内对应于端面板的底面贴合设置正极绝缘片,正极绝缘片的底面设置铝块,所述绝缘垫圈、密封圈、端面板、正极绝缘片及铝块通过正极柱铆接固定。该结构由圆柱钢壳和位于圆柱钢壳底部的正极柱组件组成,通过使用塑胶件绝缘钢壳和正极柱通过铆接固定在钢壳上。接固定在钢壳上。接固定在钢壳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圆柱电池壳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
,涉及一种圆柱电池壳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电量强、绿色环保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0003]电池壳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件,现有圆柱形电池壳的盖板结构较为复杂,在实际生产中,多用于生产直径较小的型号,比如18650(直径18mm)21700(直径21mm)最大到26650(直径26mm)就已近没有生产效率和成本的优势了,而对于现行业,小型圆柱电池不能满足更大容量的需求,新型更大容量型号顺势而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圆柱电池壳结构,该结构由圆柱钢壳和位于圆柱钢壳底部的正极柱组件组成,通过使用塑胶件绝缘钢壳和正极柱通过铆接固定在钢壳上。
[0005]按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圆柱电池壳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下端为开口结构,壳体上端构造一体连接的端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板设置贯通孔,贯通孔上配合设置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外圈设置绝缘垫圈;
[0006]壳体内对应于端面板的底面贴合设置正极绝缘片,正极绝缘片的底面设置铝块,所述绝缘垫圈、密封圈、端面板、正极绝缘片及铝块通过正极柱铆接固定。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圈包括密封圈本体,密封圈本体的下端面构造有轴向向下延伸的轴向筒体部,密封圈本体支撑于端面板上,轴向筒体部伸入端面板的贯通孔中,且轴向筒体部的下端与端面板的底面齐平。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正极绝缘片对应于轴向筒体部的下方构造避让槽。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垫圈的内孔构造为上部直径大、下部直径小的锥孔,绝缘垫圈的外圈构造一体连接的环状限位凸起部,正极柱的上部置于环状限位凸起部内。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正极绝缘片上设置环状的缓冲槽,缓冲槽置于铝块的外侧。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正极绝缘片的边缘延伸至壳体的筒体部内壁处。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正极柱的回转中心设置极柱孔。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极柱孔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孔、第
二孔、第三孔,所述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同轴设置,第一孔的上端设置台阶孔,第一孔的内径大于第三孔的内径,第三孔的内径大于第二孔的内径。
[0014]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使用电池在进行内外部的连接时更加便捷,保证了电池整体的密封性和可加工性,新结构的壳体结构满足电池厂不同的设备使用要求,结构合理,成本可控,满足电池生产过程的在极柱加注电解液的需求,并能够在极柱上进行注液后的密封。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A

A向剖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图3中B

B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0]图1~4中,包括壳体10、端面板11、绝缘垫圈20、内锥面21、环状限位凸起部22、密封圈30、轴向筒体部31、正极绝缘片40、缓冲槽41、避让槽42、铝块50、正极柱60、极柱孔61、第一孔611、第二孔612、第三孔613等。
[0021]如图1~4所示,本技术是一种圆柱电池壳结构,该电池壳结构为4680型号,包括一个圆柱状的壳体10,壳体10的下端构造为开口结构,壳体10的上端设置一体连接的端面板11,端面板11上设置贯通孔,端面板11的上表面支撑设置密封圈30,该密封圈30的轴向筒体部31延伸至贯通孔内,对密封圈30实现位置限位,避免密封圈30发生位置窜动,同时在端面板11上设置绝缘垫圈20,绝缘垫圈20位于密封圈30的外圈,且绝缘垫圈20与密封圈30同心设置。
[0022]壳体10内设置正极绝缘片40,正极绝缘片40贴合设置于端面板11的底面,为了确保正极绝缘片40能够可靠贴合于端面板11的底面,在正极绝缘片40上对应于轴向筒体部31的下方设置避让槽42,该避让槽42能够实现对轴向筒体部31下端的容纳,避免轴向筒体部31直接抵靠于正极绝缘片40上。
[0023]通过正极柱60将绝缘垫圈20、密封圈30、正极绝缘片40与端面板11铆接固定。由于正极绝缘片40的材质较软,为了实现正极柱60的可靠铆接,在正极绝缘片40的底面设置铝块50,通过设置铝块50,能够实现正极柱60铆接时的可靠固定,正极柱60在铆接后将铝块50压紧固定。
[0024]正极柱60在铆接后通过铝块50将正极绝缘片40压紧,为了实现可靠的绝缘效果,正极绝缘片40的径向外端延伸至壳体10的筒体部内壁处。
[0025]为了避免在压紧过程中,正极绝缘片40由于中心受到铆压力,而导致四周膨胀、外围翘起,在正极绝缘片40上设置环状的缓冲槽41,缓冲槽41在正极绝缘片40上位于铝块50的径向外侧,在铆接过程中,缓冲槽41形成缓冲带,能有效避免由于正极柱60的铆接力导致正极绝缘片40的边缘翘起。
[0026]在具体生产实践中,绝缘垫圈20的内孔构造为上端口大、下端口小的内锥面21;绝
缘垫圈20的径向外端构造有竖直向上延伸的环状限位凸起部22,该环状限位凸起部22包覆于正极柱60的径向外侧,能够实现正极柱60径向外端的可靠绝缘。
[0027]如图3、4所示,上述实施方案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案,在具体应用中,根据具体使用情况需要,还可以在上述构思框架下,对正极柱60的结构进行相应改进,具体是在正极柱60的回转中心设置极柱孔61;在生产中,极柱孔61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孔611、第二孔612、第三孔613,第一孔611、第二孔612、第三孔613同轴设置,第一孔611的上端设置台阶孔,第一孔611的内径大于第三孔613的内径,第三孔613的内径大于第二孔612的内径。该种实施方案能够实现通过极柱孔进行注液及注液后的密封。
[0028]本技术产品结构合理巧妙,设计构思合理,在钢壳底部集成正极柱,正极柱上设置注液孔并能在注液后进行密封,正极柱与钢壳底部在同一端,可达到使用圆柱电池的正负极同一端连接需求,能够有效满足使用要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柱电池壳结构,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下端为开口结构,壳体(10)上端构造一体连接的端面板(11),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板(11)设置贯通孔,贯通孔上配合设置密封圈(30),所述密封圈(30)的外圈设置绝缘垫圈(20);壳体(10)内对应于端面板(11)的底面贴合设置正极绝缘片(40),正极绝缘片(40)的底面设置铝块(50),所述绝缘垫圈(20)、密封圈(30)、端面板(11)、正极绝缘片(40)及铝块(50)通过正极柱(60)铆接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30)包括密封圈本体,密封圈本体的下端面构造有轴向向下延伸的轴向筒体部(31),密封圈本体支撑于端面板(11)上,轴向筒体部(31)伸入端面板(11)的贯通孔中,且轴向筒体部(31)的下端与端面板(11)的底面齐平。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柱电池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绝缘片(40)对应于轴向筒体部(31)的下方构造避让槽(4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林周勤勇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金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