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氨逃逸及脱硫脱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5735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氨逃逸及脱硫脱硝装置,属于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装置不能很好的对烟气进行脱硝和降低氨逃逸的数值的问题。本防氨逃逸及脱硫脱硝装置,包括烟气混合组件,烟气混合组件通过管道连通有净化筒,净化筒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开口,净化筒底部设置有与开口配合的挡板,净化筒内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烟尘过滤层、烟气均匀分布层和气体净化层,管道的出气口位于烟尘过滤层和挡板之间,烟尘过滤层通过清理组件与挡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有效降低氨逃逸的数值和提高脱硝效率的优点。高脱硝效率的优点。高脱硝效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氨逃逸及脱硫脱硝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烟气处理
,涉及一种脱硫脱硝装置,特别是一种防氨逃逸及脱硫脱硝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对于废气的排放要求(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等)也变得日趋严格。目前对诸如电厂、工业窑炉、钢铁行业、焦化行业等行业都提出了更为具体和严格的排放要求。
[0003]工业窑炉种类繁多,因而产生的烟气成分差异也很大。不少工业窑炉存在氮氧化物含量很高的情况,其含量可以达到几万mg/Nm3。目前脱硝最为主流的技术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其原理是在脱硝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氨气将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分解为水和氮气。
[0004]对于氮氧化物含量高达几万mg/Nm3的工况而言,在保证出口氨逃逸(一般低于3ppm)的前提下无法单纯依靠脱硝催化剂满足氮氧化物排放要求(一般需要≤50mg/Nm3),因此只能通过过量喷入氨气来保证满足排放要求。但是过高的氨逃逸会造成空气污染。
[0005]经检索,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低氨逃逸脱硫脱硝除尘装置【申请号:202010642046.9;公开号:CN111659249A】。这种低氨逃逸脱硫脱硝除尘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沿气流方向依次设有陶瓷催化过滤层和催化剂层,陶瓷催化过滤层用于对脱硫产物和粉尘进行过滤以及对烟气进行一级脱硝;催化剂层包括至少一层脱硝催化剂层和至少一层氨氧化催化剂层,氨氧化催化剂层层叠设置于脱硝催化剂层气流的下游,脱硝催化剂层用于对经过一级脱硝的烟气进行二级脱硝,氨氧化催化剂层用于清除两级脱硝后烟气中过量的氨。
[0006]该专利中公开的低氨逃逸脱硫脱硝除尘装置,虽然能对烟气进行脱硝,减少空气污染,但是,该装置直接将原烟气、氨气和脱硫剂排进装置中,没有对其进行充分混合,从而降低了脱硝的效率,也提高了氨逃逸的数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防氨逃逸及脱硫脱硝装置,该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有效降低氨逃逸的数值和提高脱硝的效率。
[0008]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9]一种防氨逃逸及脱硫脱硝装置,包括烟气混合组件,所述烟气混合组件通过管道连通有净化筒,净化筒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开口,净化筒底部设置有与开口配合的挡板,净化筒内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烟尘过滤层、烟气均匀分布层和气体净化层,管道的出气口位于烟尘过滤层和挡板之间,烟尘过滤层通过清理组件与挡板连接。
[0010]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将原烟气和氨气排进烟气混合组件内,同时向
烟气混合组件内喷洒雾化的脱硫剂溶液,使原烟气、氨气和脱硫剂溶液在烟气混合组件内充分混合后通过管道排进净化筒,然后通过烟尘过滤层将混合气体中的烟尘过滤,过滤后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烟气均匀分布层和气体净化层,使得混合气体被净化通过净化筒的上端开口排出,当需要清理烟尘过滤层上的烟尘时,通过拉动挡板带动清理组件对烟尘过滤层进行清理,使得其上的烟尘落下通过净化筒下端的开口排出,如此既能使原烟气、氨气和脱硫剂充分的混合,也能使原烟气进行多步脱硝,从而保证了氨逃逸的数值,避免对空气造成污染,也能有效的去处烟尘,提高使用效果,便于循环使用,且装置结构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
[0011]所述烟气混合组件包括初步混合筒和二次混合筒,初步混合筒与二次混合筒螺纹连接,管道的另一端与二次混合筒连接,初步混合筒的另一端设置有三个进气口,初步混合筒内部设置有初步混合室,进气口的出气端与初步混合室连通,二次混合筒内设置有二次混合组件。
[0012]采用以上结构,使用时,将原烟气和氨气分别通过其中两个进气口排进初步混合筒内,同时将脱硫剂溶液通过另一个进气口向初步混合筒内喷洒,使得原烟气、氨气和雾化的脱硫剂溶液进入初步混合室内进行初步混合,初步混合后的气体进入二次混合筒内,在二次混合组件的作用下进一步混合,如此能有效保证原烟气、氨气和雾化的脱硫剂溶液充分混合,同时也能使原烟气进行初步脱硝。
[0013]所述二次混合组件包括二次混合室和缓冲室,二次混合筒上螺纹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一端伸进二次混合室内并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固定有第二风扇,二次混合室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缓冲室和初步混合室连通,缓冲室内固定有隔板,隔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缓冲室与管道的进气端连通。
[0014]采用以上结构,当混合气体进入二次混合筒后,混合气体进入二次混合室并带动第二风扇转动,第二风扇转动使原烟气、氨气和雾化的脱硫剂溶液混合更加充分,然后混合气体进入缓冲室并通过第一通孔,如此进一步提高了混合效果,使得从缓冲室进入净化筒内的气体是充分混合在一起的,能有效提高后续脱硝的效果,也提高了气体净化效果。
[0015]所述第一通孔倾斜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一通孔的倾斜方向相反。
[0016]采用以上结构,混合气体通过第一通孔时,使通过相邻两个第一通孔的气体互吹,提高气体的混合效果。
[0017]所述净化筒内壁通过若干个第一连接杆固定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输出轴端固定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上固定有第一风扇,第一风扇位于气体净化层和净化筒上端开口之间。
[0018]采用以上结构,工作时,旋转电机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风扇转动,第一风扇的设置提高了净化筒内气体的加速流动,提高了烟气脱硝的效率。
[0019]所述清理组件包括若干个回形板,烟尘过滤层包连接板,连接板与净化筒固定连接,连接板上固定有若干个吸附板,连接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回形板与吸附板滑动连接,相邻两个回形板之间固定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连接板之间固定有拉簧,其中一个第二连接杆与挡板之间固定有第三连接杆。
[0020]采用以上结构,使用时,向下拉动挡板,挡板通过第三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带动回形板向下移动,从而将吸附板上的烟尘刮除,落下的烟尘通过开口排出,当吸附板上的烟尘
去除之后,松开挡板,在拉簧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挡板。使得开口封闭。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防氨逃逸及脱硫脱硝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0022]1、使用时,将原烟气和氨气排进烟气混合组件内,同时向烟气混合组件内喷洒雾化的脱硫剂溶液,使原烟气、氨气和脱硫剂溶液在烟气混合组件内充分混合后通过管道排进净化筒,然后通过烟尘过滤层将混合气体中的烟尘过滤,过滤后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烟气均匀分布层和气体净化层,使得混合气体被净化通过净化筒的上端开口排出,当需要清理烟尘过滤层上的烟尘时,通过拉动挡板带动清理组件对烟尘过滤层进行清理,使得其上的烟尘落下通过净化筒下端的开口排出,如此既能使原烟气、氨气和脱硫剂充分的混合,也能使原烟气进行多步脱硝,从而保证了氨逃逸的数值,避免对空气造成污染,也能有效的去处烟尘,提高使用效果,便于循环使用,且装置结构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
[0023]2、使用时,将原烟气和氨气分别通过其中两个进气口排进初步混合筒内,同时将脱硫剂溶液通过另一个进气口向初步混合筒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氨逃逸及脱硫脱硝装置,包括烟气混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混合组件通过管道(1)连通有净化筒(2),净化筒(2)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开口,净化筒(2)底部设置有与开口配合的挡板(3),净化筒(2)内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烟尘过滤层(4)、烟气均匀分布层(5)和气体净化层(6),管道(1)的出气口位于烟尘过滤层(4)和挡板(3)之间,烟尘过滤层(4)通过清理组件与挡板(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氨逃逸及脱硫脱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混合组件包括初步混合筒(11)和二次混合筒(12),初步混合筒(11)与二次混合筒(12)螺纹连接,管道(1)的另一端与二次混合筒(12)连接,初步混合筒(11)的另一端设置有三个进气口(13),初步混合筒(11)内部设置有初步混合室(14),进气口(13)的出气端与初步混合室(14)连通,二次混合筒(12)内设置有二次混合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氨逃逸及脱硫脱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混合组件包括二次混合室(15)和缓冲室(19),二次混合筒(12)上螺纹连接有连接块(16),连接块(16)一端伸进二次混合室(15)内并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17),第二转轴(17)上固定有第二风扇(18),二次混合室(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斌张军倪洪炜李军江威
申请(专利权)人:安吉临港热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