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形电芯模组串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5531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方形电芯模组串联结构,包括模组不可变串联区域、模组可变串联区域和线束模块,所述模组不可变串联区域包括第一电芯模块A、第二电芯模块B,所述第一电芯模块A、第二电芯模块B分别位于模组可变串联区域的两端,所述线束模块用于第一电芯模块A、第二电芯模块B、模组可变串联区域的线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本方案主要是对偶数个电芯时的电芯排布方式。并且可以根据排布规律可以进行无限拓展;电芯的连接线束种类不会随着电芯的增加而增加;节省了线束使用量,提高了系统空间利用率,以及提高了能量密度。以及提高了能量密度。以及提高了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形电芯模组串联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行业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方形电芯模组串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方形电芯模组的总正输出极和总负输出极往往出现在模组的两端,尤其是对于单排设置的方形电芯。当方形电芯的个数为单数时,则总正输出极和总负输出极出现在模组的对角,若方形电芯的个数为双数时,则总正输出极和总负输出极出现在模组对称的两端。使其在成系统的过程中,整个系统线束摆放错综复杂,造成失效的风险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方形电芯模组串联结构,以解决现有系统线束摆放错综复杂,造成失效的风险提高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方形电芯模组串联结构,包括模组不可变串联区域、模组可变串联区域和线束模块,所述模组不可变串联区域包括第一电芯模块A、第二电芯模块B,所述第一电芯模块A、第二电芯模块B分别位于模组可变串联区域的两端,所述线束模块用于第一电芯模块A、第二电芯模块B、模组可变串联区域的线路连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形电芯模组串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组不可变串联区域、模组可变串联区域和线束模块,所述模组不可变串联区域包括第一电芯模块A、第二电芯模块B,所述第一电芯模块A、第二电芯模块B分别位于模组可变串联区域的两端,所述线束模块用于第一电芯模块A、第二电芯模块B、模组可变串联区域的线路连接;所述线束模块包括第一种线束(3)、第二种线束(4)、第三种线束(5)、第四种线束(6)、第五种线束(7)和第六线束(8),所述第一种线束(3)用于第一电芯模块A内部线路连接,所述第二种线束(4)用于第一电芯模块A与模组可变串联区域的线路连接,所述第三种线束(5)、第五种线束(7)均用于模组可变串联区域内部线路连接,所述第四种线束(6)、第六线束(8)均用于模组可变串联区域与第二电芯模块B线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形电芯模组串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芯模块A包括一号固定电芯(9)、二号固定电芯(10)、三号固定电芯(11),所述一号固定电芯(9)、二号固定电芯(10)、三号固定电芯(11)从左至右依次排布,所述一号固定电芯(9)的正极为模组总正(1),所述二号固定电芯(10)的负极为模组总负(2),所述一号固定电芯(9)的负极通过第一种线束(3)接三号固定电芯(11)的正极,所述三号固定电芯(11)的负极接模组可变串联区域,所述二号固定电芯(10)的正极与模组可变串联区域通过第二种线束(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形电芯模组串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芯模块B包括第二固定电芯(12),所述第二固定电芯(12)的正极通过第四种线束(6)接模组可变串联区域,所述第二固定电芯(12)的负极通过第六线束(8)接模组可变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治良王贵超刘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