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热管的管子内壁陆上预成膜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75042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传热管的管子内壁陆上预成膜处理系统,其包括一台预成膜处理装置或一台以上依次串联的多台预成膜处理装置,预成膜处理装置的进水口、出水口均与水箱连通形成回路,该进水口通过水泵组件与水箱连通;每台预成膜处理装置包括分别固定于传热管两端的两块管板,相邻装置的管板相互连接,位于外侧的两块管板上有端盖,传热管穿设于管板内,并从两端的端盖中露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利用一定流速下、含氧的陆用水对传热管内壁进行预成膜处理,处理后的传热管内壁形成钝化膜,满足传热管初步使用接触海水,因海水浸泡造成的管内腐蚀,可以起到防腐防漏的效果。可以起到防腐防漏的效果。可以起到防腐防漏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传热管的管子内壁陆上预成膜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传热管的管子内壁陆上预成膜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规格Φ16
×
1.25
×
2645、材质为BFe30
‑1‑
1的传热管的陆上预成膜处理工艺,属于机械工程供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陆上预成膜处理工艺是对传热管防腐防漏一种处理方法,材料上减少消耗,从时间上减少的后期使用再成膜时间,且费用少,效率高。从而减少了传热管上船使用遇到的局部腐蚀等问题,极大的提高了材料使用寿命、生产效率和质量。
[0003]规格Φ16
×
1.25
×
2645、材质为BFe30
‑1‑
1的传热管使用已经在船上普及使用有十余年,针对传热管Φ16
×
1.25
×
2645现有陆上预成膜处理为:前处理

BTA预钝化质量检验

换管作业

自然钝化的工序。如没有进行陆上处理的传热管随设备上船,由于随船使用后其不能有效精准控制膜的成形,每型设备不能完成自主控制其使用时间,因此受海水侵蚀,部分传热管发生局部腐蚀现象,增加了泄漏的风险。为此,需要对传热管定期检查,对于缺陷大于一定程度需要进行更换新管,为使新管达到立刻投入使用的目的,需要对新管在陆上进行预成膜处理,确保在一定使用条件下传热管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传热管的管子内壁陆上预成膜处理的装置。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传热管的管子内壁陆上预成膜处理系统,其包括一台预成膜处理装置或一台以上依次串联的多台预成膜处理装置,预成膜处理装置的进水口、出水口均与水箱连通形成回路,该进水口通过水泵组件与水箱连通;每台预成膜处理装置包括分别固定于传热管两端的两块管板,相邻装置的管板相互连接,位于外侧的两块管板上有端盖,传热管穿设于管板内,并从两端的端盖中露出。
[0006]优选地,所述传热管穿过管板的端部套有密封圈,管板的外侧设有压板,密封圈于压板与管板之间的间隙内限位。
[0007]更优选地,所述压板与管板通过螺栓固定。
[0008]优选地,所述端盖与管板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端盖与管板之间设有垫片。
[0009]优选地,两块所述管板之间设有用于支撑传热管的支撑板。
[0010]优选地,所述预成膜处理系统底部设有底架。
[0011]优选地,水泵与预成膜处理装置的进水口或出水口之间设有流量计。
[0012]优选地,水箱底部设有过滤网,水泵与水箱的底部连通;所述水箱上还与充气装置连通。
[0013]优选地,所述传热管的规格为Φ16
×
1.25
×
2645、材质为BFe30
‑1‑
1。
[0014]本技术是利用一定流速下、含氧的陆用水对传热管内壁进行预成膜处理,处
理后的传热管内壁形成钝化膜,满足传热管初步使用接触海水,因海水浸泡造成的管内腐蚀,可以起到防腐防漏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传热管的管子内壁陆上预成膜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0016]图2为预成膜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2中Ⅰ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4为管板和传热管的示意图;
[0019]图5为紧固件和底架的示意图;
[0020]图6为实施例2提供的传热管的管子内壁陆上预成膜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22]实施例1
[0023]本技术的预成膜处理工艺是将需要处理的传热管安装在预成膜装置上,将含氧的陆上水(成分一定条件下)在传热管内壁流动,自然形成的钝化膜。其主要工艺流程:
[0024]1、处理对象:规格为Φ16
×
1.25
×
2645、材质为BFe30
‑1‑
1的传热管,数量若干。选取的传热管需完成检验,传热管满足GB/T8890的规定。
[0025]2、装置及系统图:
[0026]如图1

5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热管的管子内壁陆上预成膜处理系统,其包括一台预成膜处理装置或一台以上依次串联的多台预成膜处理装置,预成膜处理装置的进水口、出水口均与水箱12连通形成回路,该进水口通过水泵15与水箱12连通;水泵15与预成膜处理装置的进水口或出水口之间设有流量计14;水箱12底部设有过滤网11,水泵15与水箱12的底部连通;所述水箱12上还与充气装置13连通。每台预成膜处理装置包括分别固定于传热管5两端的两块管板3,相邻装置的管板3相互连接,位于外侧的两块管板3上有端盖1,传热管5穿设于管板3内,并从两端的端盖1中露出。所述传热管5穿过管板3的端部套有密封圈8,管板3的外侧设有压板9,密封圈8于压板9与管板3之间的间隙内限位,压板9与管板3通过螺栓10固定。所述端盖1与管板3之间通过紧固件6连接;所述端盖1与管板3之间设有垫片2。两块管板3之间设有用于支撑传热管5的支撑板4。所述预成膜处理系统底部设有底架7。
[0027]本实施例中的预成膜系统规格如表1或表2所示。
[0028]表1 预成膜系统A
[0029][0030]表2预成膜系统B
[0031][0032]3、预成膜参数(如表3所示):
[0033]表3 预成膜工艺参数
[0034][0035]4、水质要求(如表4所示):
[0036]表4 预成膜水质参数
[0037][0038]5、操作步骤
[0039]步骤1):将传热管逐根穿入管板或管板和支撑板内;
[0040]步骤2):根据需要在传热管的端头套上密封圈,待全部传热管安装完后,将压板拧在管板上,将传热管两端压紧;
[0041]步骤3):盖上端盖,并上紧,通水效用检查应无漏水现象;
[0042]步骤4):通水连续运行240小时,控制运行流速1~1.6m/s(流量),本设计了2款预成膜系统,其中预成膜系统A一次可处理406根传热管(如图4所示),预成膜系统B一次可处理244根传热管。
[0043]步骤5):如有需要提高效率,预成膜系统A可以两个进行串联,同时可处理812根传热管;同理,预成膜系统B串联可同时处理488根传热管。
[0044]步骤6):处理完成后,随机选取3根传热管,进行内窥镜检查并进行剖切检查其内壁颜色和送样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如表5所示。
[0045]表5 耐腐蚀性能检验
[0046][0047]实施例2
[0048]本实施例应用于某型溴化锂制冷机组吸收器传热管修复。如图6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热管的管子内壁陆上预成膜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台预成膜处理装置或一台以上依次串联的多台预成膜处理装置,预成膜处理装置的进水口、出水口均与水箱(12)连通形成回路,该进水口通过水泵组件与水箱(12)连通;每台预成膜处理装置包括分别固定于传热管(5)两端的两块管板(3),相邻装置的管板(3)相互连接,位于外侧的两块管板(3)上有端盖(1),传热管(5)穿设于管板(3)内,并从两端的端盖(1)中露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管的管子内壁陆上预成膜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5)穿过管板(3)的端部套有密封圈(8),管板(3)的外侧设有压板(9),密封圈(8)于压板(9)与管板(3)之间的间隙内限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管的管子内壁陆上预成膜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9)与管板(3)通过螺栓(10)固定。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热管的管子内壁陆上预成膜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1)与管板(3)之间通过紧固件(6)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靖周翔随志强赵海臣童欢徐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