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74166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涉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利于实现光伏组件之间的相互搭接,提升光伏组件的结构强度,延长光伏系统的使用寿命。光伏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电池片层和第二封装层,光伏组件的至少一个角部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沿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贯穿光伏组件。连接孔的边沿与角部顶点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第一封装层或第二封装层的厚度的6倍。连接孔的边沿与角部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封装层或第二封装层的厚度的2倍。光伏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建筑物和连接机构,每相邻两个光伏组件相互搭接,建筑物承载光伏组件,连接机构设置于建筑物,连接机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光伏组件的角部的连接孔。的角部的连接孔。的角部的连接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组件
,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在光伏组件的对角线上开设连接孔,通过使用连接机构与两个光伏组件的连接孔连接,使得两个光伏组件的角部相互搭接,光伏组件的边与相邻的光伏组件的边相互搭接,从而实现多个光伏组件按照鳞片状阵列层叠的光伏系统。
[0003]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孔位的设置,易造成光伏组件断裂的情况,降低了光伏组件的结构强度,缩短了光伏系统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利于实现光伏组件之间的相互搭接,提升光伏组件的结构强度,延长光伏系统的使用寿命。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电池片层和第二封装层,光伏组件的至少一个角部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沿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贯穿光伏组件。连接孔的边沿与角部顶点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第一封装层或第二封装层的厚度的6倍。连接孔的边沿与角部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封装层或第二封装层的厚度的2倍。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的至少一个角部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沿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贯穿光伏组件,便于通过采用外部连接机构与连接孔连接,使得光伏组件的角部相互搭接。连接孔的边沿与角部顶点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第一封装层或第二封装层的厚度的6倍。连接孔的边沿与角部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封装层或第二封装层的厚度的2倍。如此设置,保证连接孔与光伏组件的两侧边以及角部顶点之间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避免在两个光伏组件采用连接机构通过连接孔进行搭接时,设置有连接孔的角部应力过大,导致光伏组件的第一封装层或第二封装层破损或断裂,影响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的现象。另外,保证光伏组件之间具有足够的搭接区域,增强光伏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地,延长光伏系统的使用寿命。
[0007]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1≥35mm。
[000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孔的边沿与角部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相等或不相等。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连接孔的边沿与角部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另外,当连接孔的边沿与角部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相等时,光伏组件的角部通过连接机构进行搭接时,光伏组件的角部受到的应力较为均匀,光伏组件的第一封装层和第二封装层不易出现破损或断裂的情况。
[001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孔的直径为8mm~25mm。
[001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组件为正方形结构、菱形结构、梯形结构、正五边
形结构或正六边形结构。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便于光伏组件之间的相互搭接,同时,丰富了光伏组件的多样性,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设置。
[001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组件的边长为300mm~1500mm。
[001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组件的边长为300mm的整数倍。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光伏组件的边长为300mm的整数倍,由此表明,光伏组件的边长相等,在实际安装时,光伏组件的任意一边均能够与相邻的光伏组件的任意一边缘搭接,便于光伏组件的搭接,安装便利。光伏组件的边长为300mm的整数倍,光伏组件的尺寸符合建筑物的建筑模数,使得光伏组件的尺寸可以与建材的尺寸一致,方便光伏组件与建材在建筑物上相互匹配使用,使得光伏组件能够与其它建筑材料匹配安装来达到整体效果,且光伏组件能够与建材通用并互相替换。
[001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孔与电池片层之间不具有重合区域。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连接孔的设置不会损坏电池片,保证电池片的完整性。并且,在光伏组件搭接后电池片层不会被遮挡,保障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001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孔位置处设置有密封结构。
[00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当通过采用连接机构与连接孔连接,使得光伏组件的角部相互搭接时,密封结构位于光伏组件的连接孔位置处与连接机构之间,一方面,避免雨水和灰尘通过连接孔渗入位于光伏组件下方的建筑物表面,另一方面,避免连接机构与光伏组件之间硬接触,造成光伏组件的损伤。
[002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密封结构为套设于连接孔内的密封套,密封套的两端具有沿密封套的径向突出的挡边,两端的挡边分别抵接于第一封装层和第二封装层的表面。
[00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一方面,在光伏组件的运输过程中避免光伏组件之间接触磕碰,造成第一封装层或第二封装层的损伤。另一方面,在两个光伏组件采用连接机构通过连接孔进行搭接时,其中,密封套的上端的挡边抵接于光伏组件的第一封装层的表面与连接机构的端部之间,密封套的下端的挡边抵接于光伏组件的第二封装层的表面与连接机构的另一端部之间,密封套的本体位于连接孔的内壁与连接机构的本体之间,增大了密封结构与光伏组件的接触面积,不仅可以避免连接机构与第一封装层和第二封装层硬接触。同时,当光伏组件与连接机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密封结构能够起到缓冲作用,有效避免第一封装层和第二封装层的损伤,延长光伏组件的寿命。另外,挡边能够包覆整个连接孔,起到了密封结构与连接孔的轴向限位作用,避免在将密封结构放置在连接孔内时,密封结构从连接孔内掉落。再者,挡边起到了垫片的作用,能够有效防止连接机构与光伏组件之间的连接发生松动。还有,两端的挡边分别抵接于第一封装层和第二封装层的表面,使得在光伏组件搭接后挡边能够起到防水作用。
[002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伏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光伏组件的外边缘上的胶条,用于使相互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密封贴合。
[00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胶条的设置,一方面,在光伏组件之间通过搭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时,胶条位于两个光伏组件之间,不仅避免两个光伏组件硬接触,减少光伏组件之间的碰撞和磨损,而且,使得相互搭接的两个光伏组件密封贴合,防止雨水和灰尘渗入光伏组件
之间,增强光伏系统的防水性能。另外,胶条具有弹性,在搭接的光伏组件受到外力作用时,起到缓冲作用。再者,胶条能够被压缩,在胶条的可压缩范围内能够调节光伏组件之间搭接的角度,便于光伏组件搭接后实现鳞片状层叠结构,适应曲面建筑物,并且,在胶条被压缩后,由于胶条自身的伸缩性,胶条能够紧密贴合于光伏组件,使得搭接的光伏组件之间密封防水。还有,在搬运转移的过程中,保护光伏组件,避免出现外力或荷载对光伏组件造成磕碰破坏的现象。
[0024]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光伏系统,包括:
[0025]多个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光伏组件,每相邻两个光伏组件相互搭接,使得多个光伏组件形成鳞片状的层叠结构;
[0026]建筑物,用于承载光伏组件,建筑物为建筑屋顶和/或建筑立面;
[0027]连接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电池片层和第二封装层,所述光伏组件的至少一个角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沿所述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光伏组件;所述连接孔的边沿与所述角部顶点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封装层或所述第二封装层的厚度的6倍;所述连接孔的边沿与所述角部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封装层或所述第二封装层的厚度的2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D1≥3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的边沿与所述角部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相等或不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为8mm~2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为正方形结构、菱形结构、梯形结构、正五边形结构或正六边形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边长为300mm~1500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的边长为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丰溢张松冯春暖吕俊
申请(专利权)人: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