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流器、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3925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流器、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所述的集流器包括集流本体、第一进液嘴和第二进液嘴,集流本体内具有容纳腔,第一进液嘴和第二进液嘴分别与容纳腔连通,第一进液嘴和第二进液嘴在集流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一进液嘴远离集流本体的一侧端面与第二进液嘴远离集流本体的一侧端面在集流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距离为W2,集流本体的宽度为W1,且2≤W2/W1≤2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集流器,可以提高集流器的结构强度且降低集流器的制造成本。的结构强度且降低集流器的制造成本。的结构强度且降低集流器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流器、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集流器、一种冷却板、一种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动力电池的冷却主要通过冷却板进行冷却,冷却板内设有冷却流道,需要通过集流器将冷却介质输入冷却流道并汇集至集流器内。然而,相关技术中的进液嘴长度较大时,冷却介质在进液嘴流通路径较长,导致温度流失,影响冷却板的冷却效果,当进液嘴长度较小时,冷却介质进入集流器的流量较大,导致集流器内压力过大,长时间使用对集流器的密封性及结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亟需设计一种集流器方案,在不影响冷却板的冷却效果的同时,也不会对集流器的密封性及结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集流器,可以提高冷却效率,还可以提高集流器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0004]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流器包括集流本体,所述集流本体内具有容纳腔;进液嘴,所述进液嘴包括第一进液嘴和第二进液嘴,所述第一进液嘴和所述第二进液嘴在所述集流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一进液嘴远离所述集流本体的一侧端面与所述第二进液嘴远离所述集流本体的一侧端面在所述集流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距离为W2,所述集流本体的宽度为W1,且2≤W2/W1≤20。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的集流器,通过控制两个进液嘴的长度与集流本体的宽度的比例关系,减少流经进液嘴冷却介质的温度流失,从而提高冷却效率,同时避免进入集流本体内的冷却介质产生的压力对集流本体的密封性和结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从而提高集流器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本体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在所述容纳腔的外部,且所述连接部向远离所述集流本体的方向外凸,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进液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集流本体相连,所述第二进液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集流本体相连。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本体还包括弧形部,所述弧形部朝向远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外凸,所述弧形部的内壁面为朝向远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外凸的弧形面。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本体的高度为H1,所述进液嘴的直径为H2,所述集流本体的长度为L1,2≤H1/H2≤20,和/或,3≤H1/W1≤20。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本体的长度为L1,且1≤H1/L1≤10。
[0010]本实用实施例的冷却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内具有冷却腔;集流器,所述集流器为上述所述的集流器,所述集流器与所述板体相连,且所述容纳腔与所述冷却腔连通。
[0011]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却却板,可以提高集流器的结构强度且降低集流器的制造成本。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冷却板还包括多个分隔板,多个所述分隔板分别设在所述冷却腔内,多个所述分隔板沿所述板体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以将所述冷却腔分隔成多个冷却流道。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分隔板的倾斜角度相同,或者,多个所述分隔板的倾斜角度由上向下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为平板,和/或,所述分隔板为弧形板。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体的长度为L2,所述板体的高度为H3,所述板体的宽度为T1,且5≤L1/L2≤100,和/或,3≤H3/T1≤50,和/或,2≤L1/H1≤50。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板。
[0017]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池包,采用上述所述的冷却板,可以提高电池包的的结构强度且降低电池包的制造成本。
[0018]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电池包。
[0019]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采用上述所述的冷却板,可以提高集流器的结构强度且降低集流器的制造成本,进而降低车辆的结构强度和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流器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中容纳腔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板的的正视图。
[0023]图4是图3中集流器与板体的连接示意图。
[0024]图5是图3中板体的侧视图。
[0025]图6是图3中板体的侧视图。
[0026]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冷却板100,电芯200,
[0029]集流本体1,容纳腔11,连接部12,弧形部13,曲面部14,
[0030]进液嘴2,第一进液嘴21,第二进液嘴22,
[0031]板体3,冷却腔31,
[0032]分隔板4,第一分隔板41,第二分隔板42,第三分隔板43,第四分隔板44,第五分隔板45,第六分隔板46,第七分隔板47。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4]本技术实施例的集流器包括集流本体1和进液嘴2,集流本体1内具有容纳腔11,进液嘴2与集流本体1一体成型,且进液嘴2的一端与外界连通,进液嘴2的另一端与容纳
腔11连通。
[0035]具体地,如图2所示,集流本体1内具有容纳腔11,进液嘴2的进口与外界连通,例如,进液嘴2的进口适于与冷却液源相连,进液嘴2的出口与容纳腔11相连,例如冷却液源可以通过进液嘴2进入容纳腔11,进液嘴2与集流本体1一体成型,例如,进液嘴2与集流本体1冲压一体成型,或者,集流本体1与进液嘴2采用现有的其它一体成型技术来制造,例如,集流本体1与进液嘴2通过压铸一体成型。
[0036]进液嘴2包括第一进液嘴21和第二进液嘴22,第一进液嘴21和第二进液嘴22在集流本体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一进液嘴21远离集流本体1的一侧端面与第二进液嘴22远离集流本体1的一侧端面在集流本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距离为W2,集流本体1的宽度为W1,且2≤W2/W1≤20。
[0037]例如,W2/W1可以为2、3、4、5、9、10、15、19、20。
[0038]此处需要说明的是,2≤W2/W1≤20,这样的限定范围是专利技术人通过大量的工程试验摸索和验证得到,综合考虑了冷却介质在进液嘴流通路径长短、冷却板的冷却效果、集流器内压力大小等因素,发现在该范围内冷却板的冷却效果、集流本体1的密封性和结构强度达到均衡,效果优异。
[0039]本技术的实施例的集流器,通过控制两个进液嘴2的长度与集流本体1的宽度的比例关系,减少流经进液嘴2冷却介质的温度流失,从而提高冷却效率,同时避免进入集流本体1内的冷却介质产生的压力对集流本体1的密封性和结构强度造成不利影响,从而提高集流器的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本体,所述集流本体内具有容纳腔;进液嘴,所述进液嘴包括第一进液嘴和第二进液嘴,所述第一进液嘴和第二进液嘴分别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液嘴和所述第二进液嘴在所述集流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一进液嘴远离所述集流本体的一侧端面与所述第二进液嘴远离所述集流本体的一侧端面在所述集流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距离为W2,所述集流本体的宽度为W1,且2≤W2/W1≤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本体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在所述容纳腔的外部,且所述连接部向远离所述集流本体的方向外凸,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进液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集流本体相连,所述第二进液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集流本体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本体还包括弧形部,所述弧形部朝向远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外凸,所述弧形部的内壁面为朝向远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外凸的弧形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本体的高度为H1,所述进液嘴的直径为H2,2≤H1/H2≤20,和/或,3≤H1/W1≤2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亮郭军徐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