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2570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包括:泵体、环筒稳压腔、主吸口道、复合出口道、中隔体和预埋钢构座,泵体内对称的设置有主叶轮增压腔和副叶轮增压腔,环筒稳压腔置于副叶轮增压腔的外部;主吸口道与主叶轮增压腔连通;复合出口道置于泵体的中部,中隔体将主叶轮增压腔和副叶轮增压腔及环筒稳压腔进行分隔,预埋钢构座置于泵体的下方栓接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叶轮增压腔内的介质进行上下对称的流出,并且副叶轮增压腔与主叶轮增压腔形成左右对称的流向,泵转子部件在工作过程中拥有较好的轴线方向的平衡和径向方向的平衡,保证泵整体在输送高温介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喘振的现象发生,整体结构紧凑,美观性好,泵运行的稳定性极好。极好。极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0001]本技术属于自平衡泵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技术介绍

[0002]多级泵广泛的应用于工厂、市政、矿山、冶金等输送常温介质的领域,目前为市场上较受欢迎的泵型种类之一。常见的

单壳体节段式自平衡卧式多级离心泵

是通过泵中间的过流管道的导通管(或者导流管部件)将泵轴两侧的两个叶轮增压腔体进行管路式的流通连接,实现泵轴两侧轴向力的均衡。但是外部加装的管路比较突兀,不仅美观性差,而且液流通过单侧的管路流通后的径向力的均衡性较差,易使泵整体出现喘振的现象发生,尤其是在输送高温工作介质的情况下,比如锅炉给水,高温会使泵内部的如轴承等部件的间隙变大,因此喘振现象更为明显。
[0003]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双级自平衡多级离心泵,公开号为:CN107939688A,其两组对称的叶轮的腔体需要回流管进行连通,回流管为突出在泵外的单独的圆管结构,该种单边凸出的回流管结构进行导通容易造成泵的呼啸噪音增大,而且容易发生泵的喘振的现象发生,泵整体在工作过程中易出现较大的振动,导致泵轴的轴向的平衡力减弱形成轴向力不对称的现象发生,泵轴的平衡效果极差。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的自平衡泵输送高温介质易喘振晃动、及泵转子平衡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目的是使泵输送高温介质时泵转子具有较好的轴向及径向的平衡,保证泵整体在工作过程中不易喘振晃动,提高泵运行的稳定性。r/>[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泵体,所述泵体内设置有芯包,所述泵体内对称的设置有主叶轮增压腔和副叶轮增压腔;
[0008]环筒稳压腔,置于所述泵体内,所述环筒稳压腔为环筒形的夹腔状,所述环筒稳压腔置于所述副叶轮增压腔的外部,所述环筒稳压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进行连通;
[0009]主吸口道,以焊接连接的方式置于所述泵体的左侧,所述主吸口道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连通;
[0010]复合出口道,以焊接连接的方式置于所述泵体的中部,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的出口均匀所述复合出口道进行连通;
[0011]中隔体,以卡紧密封的连接方式置于泵体内,所述中隔体将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及所述环筒稳压腔进行分隔;
[0012]预埋钢构座,置于所述泵体的下方并且与所述泵体栓接连接,所述预埋钢构座上
分别设置有减震托塔和稳拉座。
[0013]优选的,所述泵体为筒体形状,所述泵体为泵的定子部件,所述芯包为泵的转子部件,所述芯包与所述泵体为间隙配合的方式连接,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均置于所述泵体的内部。
[0014]优选的,所述泵体的外侧四角上对称的设置有支臂,所述支臂与所述预埋钢构座上的减震托塔进行栓接连接,所述泵体的下端设置有定位臂,所述定位臂与所述预埋钢构座上的稳拉座进行栓接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泵体的下部设置有排渣口道,所述排渣口道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进行管路式的连通,所述排渣口道的管路上设置有手动阀。
[0016]优选的,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左侧依次设置有驱动侧泵盖、驱动侧轴封和驱动侧轴承体,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右侧依次设置有随动侧泵盖、平衡腔、随动侧轴封和随动侧轴承体。
[0017]优选的,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内均设置有同级数的叶轮及其配套的导叶,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内的各自的所述叶轮为背对式的排列分布。
[0018]优选的,所述随动侧泵盖与所述副叶轮增压腔之间设置有平衡鼓,所述随动侧泵盖外侧设置有补偿液口道,所述平衡腔置于所述随动侧泵盖和所述随动侧轴封之间,所述补偿液口道与所述平衡腔进行管路式的连通。
[0019]优选的,所述主吸口道与所述复合出口道均为垂直的直立状并以焊接连接发方式设置在所述泵体的上部,所述主吸口道与所述复合出口道之间呈平行状的分布。
[0020]优选的,所述中隔体的上下侧分别设置有下流通口和上排通口,所述主叶轮增压腔通过所述下流通口与所述环筒稳压腔进行连通,所述副叶轮增压腔通过所述上排通口与所述复合出口道进行连通。
[0021]优选的,所述下流通口和所述上排通口为相对式的分布在圆形的所述中隔体的上下侧,所述下流通口和所述上排通口为平行状的分布,所述下流通口和所述上排通口的倾斜角度相同并且均为45度。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主叶轮增压腔内的介质流动方向通过复合出口道和下流通口进行上下对称的流出,并且副叶轮增压腔与主叶轮增压腔形成左右对称的流向,而且环筒稳压腔将主叶轮增压腔和副叶轮增压腔连通,环筒稳压腔呈环状的均匀的置于副叶轮增压腔的外部,副叶轮增压腔内流出的介质可以通过上排通口与主叶轮增压腔内流出的介质汇合后一并从复合出口道进行排出,保证芯包等泵转子部件在工作过程中拥有较好的轴线方向的平衡和径向方向的平衡,有效的保证了泵整体在输送高温介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喘振的现象发生;同时,预埋钢构座通过四个减震托塔和稳拉座的形式与泵体整体进行连接,整体美观性好,共振的释放性好,有效的保护了泵的轴承部件,保证泵整体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长久稳定的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平衡鼓的放大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图1的局部放大的介质流向的示意图;
[0027]图中:1泵体,11支臂,12定位臂,13排渣口道,14手动阀,2芯包,21叶轮,22导叶,3主叶轮增压腔,31驱动侧泵盖,32驱动侧轴封,33驱动侧轴承体,4副叶轮增压腔,41平衡鼓,42随动侧泵盖,43补偿液口道,44平衡腔,45随动侧轴封,451冷却注水腔,46随动侧轴承体,5环筒稳压腔,6主吸口道,7复合出口道,8中隔体,81下流通口,82上排通口,9预埋钢构座,91减震托塔,92稳拉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设计。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中,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内设置有芯包,所述泵体内对称的设置有主叶轮增压腔和副叶轮增压腔;环筒稳压腔,置于所述泵体内,所述环筒稳压腔为环筒形的夹腔状,所述环筒稳压腔置于所述副叶轮增压腔的外部,所述环筒稳压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进行连通;主吸口道,以焊接连接的方式置于所述泵体的左侧,所述主吸口道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连通;复合出口道,以焊接连接的方式置于所述泵体的中部,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的出口均匀所述复合出口道进行连通;中隔体,以卡紧密封的连接方式置于泵体内,所述中隔体将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及所述环筒稳压腔进行分隔;预埋钢构座,置于所述泵体的下方并且与所述泵体栓接连接,所述预埋钢构座上分别设置有减震托塔和稳拉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为筒体形状,所述泵体为泵的定子部件,所述芯包为泵的转子部件,所述芯包与所述泵体为间隙配合的方式连接,所述主叶轮增压腔和所述副叶轮增压腔均置于所述泵体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的外侧四角上对称的设置有支臂,所述支臂与所述预埋钢构座上的减震托塔进行栓接连接,所述泵体的下端设置有定位臂,所述定位臂与所述预埋钢构座上的稳拉座进行栓接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的下部设置有排渣口道,所述排渣口道与所述主叶轮增压腔进行管路式的连通,所述排渣口道的管路上设置有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方旭刘哲孙雨李野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凯泉石化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