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介质机器人的混合驱动控制方法及跨介质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特种机器人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跨介质机器人的混合驱动控制方法及跨介质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无人水下机器人作为特种机器人的重要门类,是为承担海底打捞、光缆铺设、探测侦察等任务需求开发的特种机器人装备,需要具备强大的功能性、足够的通过性和适当的隐蔽性。目前,水下无人潜航机器人构型以固定弹形为主,小部分支持翼面折叠,现有的水下无人潜航机器人自身形态变化空间有限,兼容水面人工投放或舰艇弹射投放方式,但是较少有机器人能够具备水中跨介质能力。
[0003]在水下通过性方面,在水下侦查作业中,由浅海转为深海、由远海转为近海的总体需求下,机器人系统作业轨迹遭遇砂石阻断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现有技术中的水下机器人只能通过上浮或者绕行的方式绕过介质,因此,在海底光缆原位检修和沉船打捞钢缆洞钻取等作业中,现有技术缺乏轻巧、便捷的水下跨介质机器人装备,以便穿越海底淤泥质或亚砂土层是水下机器人的研究热点。除通过不同介质外,在机器人隐蔽性方面,潜航过程中为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介质机器人的混合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介质机器人的混合驱动控制方法具体包括:获取目标海区水文数据,计算区域海床砂土的安全系数,根据安全系数计算区域液化概率,以获得砂土液化所需的振动头电机功率;跨介质机器人入水运动,控制跨介质机器人进入游动状态,游动状态下控制鱼鳍部件展开,蠕动部件摆动,从而使跨介质机器人按照预设轨迹行进;获取振动头电流环的电流值,根据电流值判断跨介质机器人头部是否接触砂土;若跨介质机器人头部未接触砂土,控制跨介质机器人保持游动状态,返回判断跨介质机器人头部是否接触砂土;若跨介质机器人头部接触砂土,根据计算得到的振动头电机功率控制跨介质机器人振动头的驱动力,切换跨介质机器人至蠕动状态,蠕动状态下鱼鳍部件收起,蠕动部件蠕动,返回判断跨介质机器人头部是否接触砂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介质机器人的混合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鱼鳍部件包括设于机器人壳体两侧的左、右鱼鳍,游动状态下左、右鱼鳍展开,蠕动状态下左、右鱼鳍收起;蠕动部件包括设于机器人尾部的驱动螺旋和蠕动链,游动状态下,驱动螺旋产生螺旋运动,带动蠕动链上下摆动,实现海底行进和转弯;蠕动状态下,蠕动链在驱动螺旋的带动下蠕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介质机器人的混合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电流值判断跨介质机器人头部是否接触砂土,具体包括:分析系统电流
‑
力矩模型,获取跨介质机器人振动头与砂土接触时电流、力矩变化关系,根据变化关系提取跨介质机器人振动头接触砂土的电流变化特征阈值;获取跨介质机器人振动头电流环的实时电流信号,对实时电流信号进行滤波处理,获得高频清晰的电流信号;计算高频清晰的电流信号与相邻采样周期的电流值的电流变化值,根据电流变化值与电流变化特征阈值的关系进行碰撞检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介质机器人的混合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砂土液化所需的振动头电机功率,具体包括:收集环境参数,计算波压;根据波压计算上层波浪引起的浅层海床砂土震荡剪切应力,及海底土壤周期应力比;根据浅层海床砂土震荡剪切应力和海底土壤周期应力比计算出区域海床砂土的安全系数;根据不同波浪等级、海床沙土组成、海水深度和主动振动强度条件下的海床砂土安全系数,从而计算区域液化概率,获得振动头电机功率。5.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跨介质机器人的混合驱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介质机器人的混合驱动控制方法还包括:蠕动状态下,计算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永,高赫,张宇帆,韩栋明,刘海涛,万嘉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