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备1,6
‑
己二胺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精细化工产品制备
,尤其涉及到一种以1,6
‑
己二醇为原料制备1,6
‑
己二胺的方法,详细地涉及了一种1,6
‑
己二醇和氨在非均匀型催化剂及临氢气氛下转化为1,6
‑
己二胺同时实现减少低聚物生成、提高1,6
‑
己二胺产率、提高催化剂寿命等效果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1,6
‑
己二胺(即己二胺)是生产聚己二酰己二胺(尼龙66)、六亚甲基而异氰酸酯、合成树脂、有机交联剂等材料的主要原料,常见的1,6
‑
己二胺的生产工艺主要有:丁二烯氢氰化及1,6
‑
己二腈加氢法、1,6
‑
己二醇或6
‑
氨基
‑1‑
己醇胺化法、己内酰胺法、1,6
‑
己二醛还原胺化法等。目前,丁二烯法合成己二胺是工业主流工艺,但核心技术被国外化工企业垄断,我国的1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备1,6
‑
己二胺的方法,其特征在:以1,6
‑
己二醇为原料在非均匀型催化剂的作用下经临氢胺化生成目标产品1,6
‑
己二胺;所述非均匀型催化剂的催化剂颗粒由内核和外层两部分组成,所述内核为催化剂颗粒的内部中心部分,所述外层为催化剂颗粒内核到颗粒外表面的部分;所述催化剂颗粒的内核和外层均由活性金属、助剂和载体组成;所述载体为颗粒状SiO2或Al2O3中的一种或二种组合;载体颗粒内部负载内核活性金属和助剂作为催化剂的内核,于载体颗粒的外表面至内核间的区域负载外层活性金属和助剂作为催化剂的外层;所述内核和外层的活性金属和助剂组分分别均匀分散在载体的内核和外层孔道内部表面;所述颗粒状载体的粒径为0.4~50mm,优选1.2~14mm,更优选2.5~7.5mm;所述非均匀型催化剂外层的厚度为0.1~1mm,优选0.2~0.8mm,更优选0.3~0.6mm;所述活性金属元素为Co、Ni、Cu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组合,其中,内核活性金属质量占内核载体质量的1~9%,优选为1.5~7%,更优选为2~4.5%;外层活性金属质量占外层载体质量的10~95%,优选为15~60%,更优选为25~45%;所述助剂组分为Ru、Pd、Fe、B、Zn、Re、W、Y等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组合,优选Ru、Pd、Re、W等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组合,其中,内核助剂与内核活性金属的质量比为0.01~0.3:1,优选为0.05~0.2:1;外层助剂与外层活性金属的质量比为0.05~0.3:1,优选为0.1~0.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上负载的活性金属为A、且单位体积上负载的A的质量为M,助剂为B、单位体积上负载的B的质量为N;则外层上负载的活性金属包括A且单位体积上负载的A的质量大于等于M,助剂包括B且单位体积上负载的B的质量大于等于N;而且外层上单位体积上负载的总活性金属的质量大于内核上单位体积上负载的总活性金属的质量,外层上单位体积上负载的总助剂的质量大于或等于内核上单位体积上负载的总助剂的质量;所述非均匀型催化剂外层体积占总催化剂体积的比例为10~88%,优选30~75%,更优选40~65%;所述颗粒状载体可为柱形、环状、球形、三叶形、四叶形、不定形等形状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所述颗粒状载体比表面积为50~2000m2/g,优选150~600m2/g;孔容0.05~2.0ml/g,优选0.4~1.2ml/g。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所述非均匀型催化剂的合成采用两步法:A、第一步配制活性金属或助剂的前体液,通过浸渍法或沉淀法将活性金属和助剂负载到载体上,经干燥、焙烧后制得均匀型的催化剂,其中,所得均匀型催化剂上活性金属和助剂的负载量与非均匀型催化剂内核所需的负载量相同;第二步在第一步制得的均匀型催化剂上,根据外层所需的负载量配制活性金属和助剂的前体液,采用竞争吸附法或气囊阻滞法或快速干燥法等将活性金属和助剂负载到均匀型催化剂外层,经干燥、焙烧后最终得到非均匀型催化剂;或,B、所述两步法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改变第一步和第二步顺序;具体为:第一步先根据非均匀型催化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雷,丁云杰,严丽,姜淼,李存耀,于婷婷,孙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