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形单滑块双行星少齿差减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0139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1 2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变形单滑块双行星少齿差减速器,属于减速器技术领域;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周面设置有内齿,作为内齿轮;所述机体内沿轴向依次设置有电机联轴器、类消隙传动模块和输出法兰;所述类消隙传动模块的输入端通过电机联轴器与电机连接,其输出端通过输出法兰座与执行机构连接,完成原动机与执行机构之间的扭矩传递;所述类消隙传动模块为双偏心行星轮协同传动。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并联形成,结合输出十字滑块的结构特征有助于缩短轴向寸及保证两侧凸起的正交性,能够实现行星减速器的有效传动;同时能够有效消除偏心惯性带来的不平衡及冲击,又消除了单行星轮1/2啮合间隙,减小了回程间隙。间隙。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形单滑块双行星少齿差减速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减速器
,具体涉及一种变形单滑块双行星少齿差减速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对减速器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减速器体积小、重量轻、传动比大、效率高,而且还要承载能力大、可靠性高、寿命长、性价比高等。
[0003]目前市场上的减速器种类很多,但普通的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体积大,结构笨重;普通的涡轮减速器在大传动比时,效率较低;摆线针轮行星减速器、二级差动式少齿差行星齿轮减速器等虽能满足以上提出的要求,但其结构复杂,加工成本较高,需要专用设备制造。
[0004]针对现有减速器体积大、减速比小、效率低、结构复杂、加工成本高等技术上的不足,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单偏心轴行星减速器,由一对齿数不同的内啮合齿轮副、偏心轴和输出机构所组成,该技术体积小、质量轻、传动比大、结构紧凑、效率高、便于标准化、系列化及产业化设计制造、便于装配、便于集成机电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等特点,但是该行星减速器的回程间隙大、波动大。
>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形单滑块双行星少齿差减速器,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周面设置有内齿,作为内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内沿轴向依次设置有电机联轴器、类消隙传动模块和输出法兰;所述类消隙传动模块的输入端通过电机联轴器与电机连接,其输出端通过输出法兰座与执行机构连接,完成原动机与执行机构之间的扭矩传递;所述类消隙传动模块为偏心行星轮协同传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变形单滑块双行星少齿差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类消隙传动模块包括输入轴、上部行星轮、下部行星轮、一体化变形输出端十字滑块;所述输入轴为双偏心轴,其两端为非偏心轴段,中部沿轴向分为上偏心段和下偏心段,上、下偏心段的中心轴以输入轴非偏心轴段的中心轴对称;所述上部行星轮、下部行星轮分别通过轴承同轴安装于输入轴的上偏心段、下偏心段,且均与内齿轮啮合;由电机驱动输入轴转动,并带动上部行星轮、下部行星轮绕输入轴的中心轴公转,同时通过与内齿轮啮合,使得上部行星轮和下部行星轮绕自身中心轴自转;所述一体化变形输出端十字滑块的一端与上部行星轮、下部行星轮连接,另一端与输出法兰座连接,实现上部行星轮、下部行星轮的协同传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变形单滑块双行星少齿差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变形输出端十字滑块主体为圆环结构,其一端环面上对称设置有2个输出凸块,与输出法兰座上的两个径向滑槽配合安装实现连接;另一端环面上设置有4个输入凸块,分别为2个长凸块和2个短凸块,4个输入凸块分别与上部行星轮的4个径向滑槽配合安装实现连接,其中2个长凸块沿轴向延伸至下部行星轮,与下部行星轮的2个径向滑槽配合安装实现连接;所述一体化变形输出端十字滑块两端的凸块分别在输出法兰座和上、下部行星轮的径向滑槽中沿径向滑动,径向滑动距离分别与输入轴上上、下偏心段的偏心距离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变形单滑块双行星少齿差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变形输出端十字滑块的2个输出凸块对称设置,呈180
°
;4个输入凸块沿周向均布,2个短凸块对称设置、并位于2个输出凸块的反向延伸方向,2个长凸块对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变形单滑块双行星少齿差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的上、下偏心段偏心距离为0.54mm;上、下偏心段两端设置有非偏心轴段,该非偏心轴段的轴向长度为40mm,输入中心与输出中心同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变形单滑块双行星少齿差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轮的齿顶圆直径为Φ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寒宋剑鸣陈孝敏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坤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