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空气通过热交换器的路径和截面流通量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0031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可调节空气通过热交换器其路径及截面流通量的控制方法,其步骤至少包含有:S1,输入环境设定值;S2,侦测空调目标区的环境侦测值(如温度、湿度等的侦测值);S3,进行比对;S4,根据比对结果调控一次空气、二次空气的流量与其流动路径,以及热源媒质的流量;可依空调能力及负荷状态,按其控制方法调节空气通过该热交换器其路径及截面的流通量,以及调节该热源媒质的流量,能有效提升其热交换效率,进而实现舒适节能的空调供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的控制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种调节空气通过热交换器的路 径和截面流通量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空调系统的空调能力是与其供风量成正比,因此当室内通风量与空调 能力需求不一致时,在空调能力大于空调负荷时,如不中止热源供应,将会造 成室内温度太冷(在冷气供应模式)或太热(在暖气供应模式),而导致能源过度浪费;然如轻易中止热源的供应,管排温度如上升过快时,容易发生水分回 吐现象,以及室内环境温度波动速度过快,而造成人员的不舒适感。虽然现在 业界已知道以可变风量送风的技术来改善此缺点,但现有可变风量送风的方式, 其空调能力与过去定风量空调系统一样受制于供风量来决定,即当室内通风量 与空调能力需求不一致时,仍会产生送风温度过热或过低、温度分布不均匀与 外气补充不足等问题,以致影响其舒适感(特别是风寒效应),为此本案专利技术 人乃提出一种附旁路通风的变风速空调箱1 (如图1所示)的专利案(如台湾专利 TWN 8710679和美国专利US 6,241,154),藉以改善现有技术的在夬点,其是于一 空调箱1内部设有一热交换器11,该热交换器11的前侧设有一风扇马达12, 以供应空调目标区A0所需的空调,其利用位于该热交换器11与风扇马达12之 间所设的一回风门13及一风门挡板14,以调控进出该热交换器11及回风的空 气量的比例,并依空调负荷状态,对应作变能量的空调供风,虽然该等专利前 案可改善传统空调供风的缺点,但美中不足的是,因其空气通过该热交换器11 的截面积及流动路径并无法做到随空调负荷改变及调整,仅能依靠风门挡板14 的控制来调节进风及回风的比例,虽能改善现有技术空调机诸多缺点,但在热 交换效率方面及低负荷(低风量)时的除湿效果方面,仍有其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调节空气通过热交换器的路径及 截面流通量的控制方法,藉以有效提升热交换效率,从而实现舒适节能的空调 供应。本专利技术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l:输入环境设定值;S2:侦测空调目标区的环境侦测值(如温度、湿度等的侦测值); S3:将环境测定值和环境侦测值进行比对;S4:根据比对结果调控一次空气、二次空气的流量与其流动路径,以及热 源媒质的流量。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使一次空气通过该热交换器的截面与流通的 路径,以及热源媒质的流量,可依本控制方法随需求调节,有效地提高了热交 换效率,减少了温度超调,使目标空间的温度相对给定值变动范围更小,提高 了舒适度。并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尤其在低风量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控制效 果进步更为明显。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空调箱的实施例图2是本专利技术空调箱的实施例图3是本专利技术进气路径流动示意图一;图4是本专利技术进气路径流动示意图二;图5是本专利技术进气路径流动示意图三;图6是本专利技术控制信号流方块示意图7是本专利技术控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8是本专利技术作动流程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空调箱第二实施例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进气路径流动示意图一 ;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进气路径流动示意图二;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进气路径流动示意图三;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控制信号流方块示意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作动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图2是本专利技术空调箱的实施例示意图,其中该空调箱2的前侧设有一风扇马达3,空气经由空调箱2的热交换后,由接设于天花板B的一个以上出风口 Bll送出空调供风,以供应一空调目标区A所需的经调节的空气,而该空调箱2 在一壳体20内设有一热交换器21,该热交换器21是倾斜置放于该空调箱2内 (其倾斜角度约在15' -45'之间),使其出风的位置高于进风的位置,该热交 换器21上方设有一纵向截面呈三角形的侧风室22,而在该热交换器21的前、 后侧分别设有一出风室24及一进风室23,该空调箱2的底部位于该热交换器 21的下方设有一回风门25及一第一风门挡^反26。又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21,其后侧面为一第一进风侧211,其顶侧面为 一第二进风侧212,而其前侧面为一第一出风侧213,其底侧面为一第二出风侧 214,该热交换器21内设有一管排组215,该管排组215具有一热源媒质进入端 及一热源媒质输出端(图中未标号),其底部后端设有一集水盘28,以集收热 交换过程所产生的水滴。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侧风室22,是位于该热交换器21其第二进风侧212的上方。上述本专利技术的进风室23,是紧邻于该热交换器21其第一进风侧211及该侧 风室22的位置,并与该热交换器21相通。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出风室24,是紧邻于该热交换器21的第一出风侧213的位置, 并与该热交换器21、回风门25相通。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风门挡板26,是位于该热交换器21其第二出风侧214下 方,用以盖合于该回风门25,以控制其回风量,并受一控制器6的控制(如图 6所示),控制器6控制该第一风门挡板26的开度,藉此控制回风(以下简称 二次空气QB)流入该出风室24的风量。又上述实施例中的温度感测器T是装设于该空调目标区A的回风口 B12位 置,用以侦测该空调目标区A的环境侦测值TA (该侦测值是温度侦测值,或进 一步包含有湿度、热值等的侦测值)。又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风门挡板26,其末端向上延伸有一侧向部261,该侧 向部261的长度是可依据空调箱2的最低风量的需求来设定其长度,用以调节 空气流通的路径及遮掩热交换器21自该第一出风侧213的出风量。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热源媒质进出管排组215的流量,是通过该控制器6控制一 变流量装置5 (参阅图6 ),以控制其热源媒质的供应量,同时可确保热源媒质进出该热交换器21的温差保有应有的性能(该变流量装置为一变流量泵,或一 冷媒控制阀)。通过上述元件的组成,本专利技术利用该感测器T侦测空调目标区A的环境侦 测值TA (如温度、湿度等的侦测值),并传输至该控制器6 (如图6所示); 控制器6根据侦测所得的环境侦测值TA与设定值TS进行比对,并输出一控制 讯号(该控制器6是一具有设定功能、运算功能的电脑控制主机,此为现有装 置故不加赘述);根据环境侦测值TA与设定值TS的比对结果,由该控制器6输 出一控制讯号,以控制风扇马达3的转速;第一风门挡板26的开度,以调控二次 空气QB进入该出风室24的一次空气QA (指经热交换器21热交换后的空气) 流通量,经由混风后再借助于该风扇马达3的抽送,使空调供风自一个以上的 出风口B11送出,以供应空调目标区A所需,其控制作动的方法7包括以下步 骤(请同时参照图7、图8所示)Sl,输入环境设定值(步骤71 ):输入环境设定值TS,以作为比对的基准; S2,侦测空调目标区的环境侦测值(步骤72 ):利用感测器T侦测空调目 标区A的环境侦测^直TA;S3,进行比对(步骤73):将环境侦测值TA与环境设定值TS进行比对; S4,根据比对结果调控一次空气、二次空气通过的流量与其流动路径,以 及热源媒质的流量(步骤74):控制器6根据比对结果,产生一对应讯号执行 以下的流程,藉此调控一次空气QA、 二次空气QB的流量与其流动^各径,以及 热源媒质流量,其作动的流程如图8所示,包括(l)当温度差值AT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值Xl,即TA-TS= AT, I AT I《1时(AT代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调节空气通过热交换器的路径及截面流通量的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输入环境设定值; S2:侦测空调目标区的环境侦测值; S3:将环境侦测值与环境设定值进行比对; S4:根据比对结果调控一次空气、二次空气的 流量与其流动路径,以及热源媒质的流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国亮翁翎华翁靖茹翁健伦
申请(专利权)人:煜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