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防止浮针脱离的浮针进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7996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0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浮针脱离的浮针进针器,包括壳体和浮针座,壳体具有封闭的手持部和开放的且位于手持部前方的送针部,手持部的一侧安装有按钮,其内部安装有受按钮控制的击发机构,浮针座的固定槽设置在送针部中,浮针进针器还包括“C”型收容部和“C”型环,“C”型收容部设置在送针部,且其缺口处朝上设置,缺口至少能够供浮针的针头部位通过;“C”型收容部的一侧端面设置有圆弧槽,“C”型环设置有通过圆弧槽向外伸出的拨杆;拨杆位于圆弧槽的其中一端时,“C”型环完全收容于“C”型贯通腔中,拨杆位于圆弧槽的另一端时,“C”型环的一部分位于“C”型收容部的缺口处。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浮针发生跳针后避免浮针脱离固定槽。针发生跳针后避免浮针脱离固定槽。针发生跳针后避免浮针脱离固定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够防止浮针脱离的浮针进针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针灸器械
,具体为一种能够防止浮针脱离的浮针进针器。

技术介绍

[0002]公开号为“CN204932248U”的专利公开文中披露了一种浮针,其用途是浮针疗法所用工具,属于入体式医疗器械。在浮针疗法的过程中,医生手持浮针,在确定好患者的病症部位后将其扎入皮下组织。由于手动扎针时浮针穿刺皮肤的时间较长,导致疼痛作用的时间也较长,会给患者带来不好的治疗体验。
[0003]为此,一种专门用于浮针穿刺的辅助器械应运而生。公开号为“CN202191320U”的专利公开文本中披露了一种浮针进针器,其利用弹簧瞬间释放带动针座固定槽快速向前弹出来实现浮针快速刺入病症部位,减缓疼痛的目的。弹簧的释放由按键装置完成,按下按钮即可完成浮针的击发,当浮针刺入人体的症状部位后,需要将进针器移走,仅留下浮针在人体表面,然后才能施展浮针疗法。通过整个操作过程不难发现,由于浮针在刺入人体后要脱离进针器,因此固定槽本身是开放式结构。因此,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导致跳针现象,即浮针未能按照直线向前移动,而朝其它方向弹出而脱离固定槽,不仅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还造成浮针触地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浮针脱离的浮针进针器,能够在浮针发生跳针后避免浮针脱离固定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能够防止浮针脱离的浮针进针器,包括壳体和浮针座,所述壳体具有封闭的手持部和开放的且位于所述手持部前方的送针部,所述手持部的一侧安装有按钮,其内部安装有受所述按钮控制的击发机构,所述浮针座的固定槽设置在所述送针部中,其后杆设置在所述手持部中并连接所述击发机构,浮针进针器还包括具有一个“C”型贯通腔的“C”型收容部和滑动设置在所述“C”型贯通腔的“C”型环,所述“C”型收容部设置在所述送针部,且其缺口处朝上设置,所述缺口至少能够供浮针的针头部位通过;所述“C”型收容部的一侧端面设置有圆弧槽,所述“C”型环设置有通过所述圆弧槽向外伸出的拨杆;所述拨杆位于所述圆弧槽的其中一端时,所述“C”型环完全收容于所述“C”型贯通腔中,所述拨杆位于所述圆弧槽的另一端时,所述“C”型环的一部分位于所述“C”型收容部的缺口处。
[0006]进一步地,所述浮针座的固定槽中放置浮针后,所述“C”型收容部能够对浮针的针头部位提供阻挡。
[0007]进一步地,所述圆弧槽开设在所述“C”型收容部的后侧端面。
[0008]进一步地,所述“C”型收容部与击发后的所述固定槽之间的间隔距离为至少1.5cm。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浮针放置到固定槽上之后,“C”型环的
一部分位于“C”型收容部的缺口处,一旦击发发生跳针现象,也会第一时间对浮针形成阻挡,防止其脱离固定槽,有效限制了浮针的移动范围,既保障了使用者的安全,也避免浮针触地污染。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0011]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在装载浮针且处于未击发时的状态立体图;
[0012]图3为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3]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在装载浮针且处于击发后的状态立体图;
[0014]图5为图4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6]如图1至5所示,本公开实施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浮针脱离的浮针进针器,包括壳体、按钮7、击发机构和浮针座3。壳体分为两部分,即上壳2和底座1,底座1的长度大于上壳2的长度,因此上壳2安装在底座1的后半部分上共同形成封闭的手持部,而底座1的前半部分为开放结构形成送针部。
[0017]手持部的一侧安装有按钮7,其内部安装有受按钮7控制的击发机构。浮针座3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在送针部中装载浮针100以实现浮针击发的固定槽3.3,另一部分是在手持部内接受击发机构控制的后杆3.1。后杆3.1与固定槽3.3一体成型。固定槽3.3为开放式槽,用于更方便的放置浮针100,以及使浮针100更方便的取出。
[0018]击发机构包括限位板6;限位板6在按钮7所在位置的内侧横向滑动安装,以控制浮针座100的击发。壳体内设置有抵接部1.1,后杆3.1上设置有粗径段3.2,粗径段3.2与抵接部1.1之间设置有击发弹性体5,击发弹性体5为弹簧,其套在后杆3.1上,使浮针座3具有向前移动的趋势。限位板6在第一横向位置时,粗径段3.2的前端面与限位板6上的限位孔6.1发生重叠而形成限位,限位板6在第二横向位置时,粗径段3.2的前端面完全位于限位孔6.1中而解除限位。按钮7受到挤压后能够驱动限位板6由第一横向位置移动到第二横向位置。
[0019]同样地,为了实现限位板6的复位,限位板6远离按钮7的另一侧与壳体内壁之间设置有复位弹性体4,复位弹性体4为弹片或弹簧,使限位板6具有由第二横向位置移动到第一横向位置的趋势。
[0020]为了在击发前后对浮针座100进行限位,作为一种限位形式,壳体设置有位于限位板6前方的第一限位部1.2,固定槽3.3的后端接触第一限位部1.2后,浮针座3到达向后移动的最大距离,粗径段3.2的前端接触第一限位部1.2后,浮针座3到达向前移动的最大距离。也就是说,在该结构下,浮针座3的前后限位作用均通过第一限位部1.2实现。相关结构的具体设置位置需要根据浮针座3的移动距离进行设定,属于现有技术,故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满足后杆3.1的移动,相关结构均设置有避让孔。
[0021]以上为一种浮针进针器的具体结构,在此基础上,浮针进针器还包括具有一个“C”型贯通腔1.4的“C”型收容部1.3和滑动设置在“C”型贯通腔1.4的“C”型环1.5。“C”型收容部1.3设置在送针部并与后杆3.1同轴对齐,其缺口处朝上设置。缺口至少能够供浮针100的针头部位通过。“C”型收容部1.3的一侧端面设置有圆弧槽1.7,“C”型环1.5设置有通过圆弧槽1.7向外伸出的拨杆1.6。拨杆1.6位于圆弧槽1.7的上端时,“C”型环1.5完全收容于“C”型贯通腔1.4中,拨杆1.6位于圆弧槽1.7的下端时,“C”型环1.5的一部分位于“C”型收容部1.3的缺口处。具体地,浮针座3的固定槽3.3中放置浮针100后,“C”型收容部1.3能够对浮针100的针头部位提供阻挡。
[0022]由于浮针100的针头部分朝前设置,因此为了避免在击发后将“C”型环1.5复位而扎伤使用者,圆弧槽1.7开设在“C”型收容部1.3的后侧端面。这样使用者从后面接触拨杆1.6,尽可能的远离针头部分,提高了安全性。
[0023]“C”型收容部1.3与击发后的固定槽3.3之间的间隔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防止浮针脱离的浮针进针器,包括壳体和浮针座(3),所述壳体具有封闭的手持部和开放的且位于所述手持部前方的送针部,所述手持部的一侧安装有按钮(7),其内部安装有受所述按钮(7)控制的击发机构,所述浮针座(3)的固定槽(3.3)设置在所述送针部中,其后杆(3.1)设置在所述手持部中并连接所述击发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一个“C”型贯通腔(1.4)的“C”型收容部(1.3)和滑动设置在所述“C”型贯通腔(1.4)的“C”型环(1.5),所述“C”型收容部(1.3)设置在所述送针部,且其缺口处朝上设置,所述缺口至少能够供浮针(100)的针头部位通过;所述“C”型收容部(1.3)的一侧端面设置有圆弧槽(1.7),所述“C”型环(1.5)设置有通过所述圆弧槽(1.7)向外伸出的拨杆(1.6);所述拨杆(1.6)位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符仲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