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376782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响应于包含座椅调节模式的座椅调节信号,所述座椅调节模式包括一键上车模式、一键休息模式和一键行李箱模式;获取座椅的当前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座椅调节信号、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和所述预设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座椅,所述预设目标位置信息包括与所述一键上车模式对应的第一预设目标位置信息、与所述一键休息模式对应的第二预设目标位置信息、以及与所述一键行李箱模式对应的第三预设目标位置信息。实施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一键上车、一键休息和一键行李箱模式自动调节座椅,可以增大第二排座椅的尺寸,以及第三排座椅可以采用中通道进出方式上下车,提高舒适性、便利性和用户体验。便利性和用户体验。便利性和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由于多用途汽车(Multi

Purpose Vehicles,MPV)具有多功能、豪华感、空间大、舒适性好,用户对MPV车型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同时,用户对MPV车型的功能需求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对MPV的第二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例如拥有包围感更强、膝部脚步空间充足等大尺寸的二排座椅,以及三排座椅用户采用较宽的中通道进出方式上下车。
[0003]目前现有的MPV汽车座椅的横移功能只能手动调节,当三排乘客上车时,需要手动依次将第二排座椅横向/前后/靠背/腿托都调节到合适的位置,若此时第三排座椅也非常靠前,三排乘客上车后无法乘坐,还需要对第三排座椅的相关电机再进行调节,调节不便、费时费力,降低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通过座椅调节模式,实现一键上车、一键休息和一键行李箱模式自动调节座椅,可以增大第二排座椅的尺寸,以及第三排座椅可以采用中通道进出方式上下车,满足用户需求,提高舒适性、便利性和用户体验。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包括:
[0006]响应于包含座椅调节模式的座椅调节信号,所述座椅调节模式包括一键上车模式、一键休息模式和一键行李箱模式;
[0007]获取座椅的当前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座椅调节信号、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和所述预设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座椅,所述预设目标位置信息包括与所述一键上车模式对应的第一预设目标位置信息、与所述一键休息模式对应的第二预设目标位置信息、以及与所述一键行李箱模式对应的第三预设目标位置信息。
[0008]进一步的,所述座椅包括依次从前往后设置的第一座椅、第二座椅和第三座椅,所述第一预设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一座椅目标位置信息、第二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三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所述第二预设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二座椅第二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三座椅第二目标位置信息,所述第三预设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三座椅第三目标位置信息,所述获取座椅的当前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座椅调节信号、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和所述预设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包括:
[0009]若所述座椅调节模式为所述一键上车模式,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座椅、所述第二座椅和所述第三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座椅目标位置信息、所述第二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三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分别调节所述第一座椅、所述第二座椅和所述第三座椅;
[0010]若所述座椅调节模式为所述一键休息模式,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座椅、所述第二座椅和所述第三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座椅第二目标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三座椅第二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座椅和所述第三座椅;
[0011]若所述座椅调节模式为所述一键行李箱模式,获取所述第三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三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三座椅第三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座椅。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座椅包括第一左侧座椅和第一右侧座椅,所述第二座椅包括第二左侧座椅和第二右侧座椅,所述第三座椅包括第三左侧座椅和第三右侧座椅,所述第一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一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一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所述第二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二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二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所述第三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三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三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所述若所述座椅调节模式为所述一键上车模式,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座椅、所述第二座椅和所述第三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座椅目标位置信息、所述第二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三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分别调节所述第一座椅、所述第二座椅和所述第三座椅,包括:
[0013]若所述座椅调节模式为所述一键上车模式,获取车辆档位信息;
[0014]若所述车辆档位信息为P档,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左侧座椅、所述第一右侧座椅、所述第二左侧座椅、所述第二右侧座椅、所述第三左侧座椅和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
[0015]若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右侧座椅;
[0016]若所述第三左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三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左侧座椅;
[0017]若所述第二左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二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左侧座椅;
[0018]若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右侧座椅;
[0019]若所述第一左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一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一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一左侧座椅;
[0020]若所述第一右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一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一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一右侧座椅。
[0021]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右侧座椅包括第三右侧座椅靠背、第三右侧座椅滑轨和第三右侧座椅坐垫,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三右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第三右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三右侧坐垫目标位置信息,所述若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右侧座椅,包括:
[0022]分别获取所述第三右侧座椅靠背、所述第三右侧座椅滑轨和所述第三右侧座椅坐垫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
[0023]若所述第三右侧座椅靠背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右侧靠背目标位置信
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三右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右侧座椅靠背;
[0024]若所述第三右侧座椅滑轨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右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获取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的占用状态;
[0025]若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的占用状态为未被占用,根据第一预设调节速度和所述第三右侧滑轨第一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右侧座椅滑轨;
[0026]若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的占用状态为被占用,根据第二预设调节速度和所述第三右侧滑轨第一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右侧座椅滑轨;
[0027]若所述第三右侧座椅坐垫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右侧坐垫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三右侧坐垫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右侧座椅坐垫。
[0028]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左侧座椅包括第三左侧座椅靠背、第三左侧座椅滑轨和第三左侧座椅坐垫,所述第三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三左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第三左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三左侧坐垫目标位置信息,所述若所述第三左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响应于包含座椅调节模式的座椅调节信号,所述座椅调节模式包括一键上车模式、一键休息模式和一键行李箱模式;获取座椅的当前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座椅调节信号、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和所述预设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座椅,所述预设目标位置信息包括与所述一键上车模式对应的第一预设目标位置信息、与所述一键休息模式对应的第二预设目标位置信息、以及与所述一键行李箱模式对应的第三预设目标位置信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包括依次从前往后设置的第一座椅、第二座椅和第三座椅,所述第一预设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一座椅目标位置信息、第二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三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所述第二预设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二座椅第二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三座椅第二目标位置信息,所述第三预设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三座椅第三目标位置信息,所述获取座椅的当前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座椅调节信号、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和所述预设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座椅,包括:若所述座椅调节模式为所述一键上车模式,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座椅、所述第二座椅和所述第三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座椅目标位置信息、所述第二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三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分别调节所述第一座椅、所述第二座椅和所述第三座椅;若所述座椅调节模式为所述一键休息模式,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座椅、所述第二座椅和所述第三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座椅第二目标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三座椅第二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座椅和所述第三座椅;若所述座椅调节模式为所述一键行李箱模式,获取所述第三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三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三座椅第三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座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椅包括第一左侧座椅和第一右侧座椅,所述第二座椅包括第二左侧座椅和第二右侧座椅,所述第三座椅包括第三左侧座椅和第三右侧座椅,所述第一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一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一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所述第二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二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二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所述第三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三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三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所述若所述座椅调节模式为所述一键上车模式,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座椅、所述第二座椅和所述第三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座椅目标位置信息、所述第二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三座椅第一目标位置信息分别调节所述第一座椅、所述第二座椅和所述第三座椅,包括:若所述座椅调节模式为所述一键上车模式,获取车辆档位信息;若所述车辆档位信息为P档,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左侧座椅、所述第一右侧座椅、所述第二左侧座椅、所述第二右侧座椅、所述第三左侧座椅和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若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右侧座椅;若所述第三左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
根据所述第三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左侧座椅;若所述第二左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二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左侧座椅;若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右侧座椅;若所述第一左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一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一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一左侧座椅;若所述第一右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一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一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一右侧座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右侧座椅包括第三右侧座椅靠背、第三右侧座椅滑轨和第三右侧座椅坐垫,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三右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第三右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三右侧坐垫目标位置信息,所述若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三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右侧座椅,包括:分别获取所述第三右侧座椅靠背、所述第三右侧座椅滑轨和所述第三右侧座椅坐垫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若所述第三右侧座椅靠背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右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三右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右侧座椅靠背;若所述第三右侧座椅滑轨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右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获取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的占用状态;若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的占用状态为未被占用,根据第一预设调节速度和所述第三右侧滑轨第一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右侧座椅滑轨;若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的占用状态为被占用,根据第二预设调节速度和所述第三右侧滑轨第一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右侧座椅滑轨;若所述第三右侧座椅坐垫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右侧坐垫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三右侧坐垫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右侧座椅坐垫。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左侧座椅包括第三左侧座椅靠背、第三左侧座椅滑轨和第三左侧座椅坐垫,所述第三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三左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第三左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三左侧坐垫目标位置信息,所述若所述第三左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三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左侧座椅,包括:分别获取所述第三左侧座椅靠背、所述第三左侧座椅滑轨和所述第三左侧座椅坐垫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若所述第三左侧座椅靠背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左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三左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左侧座椅靠背;若所述第三左侧座椅滑轨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左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获取所述第二座椅的占用状态;若所述第二座椅的占用状态为未被占用,根据第三预设调节速度和所述第三左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左侧座椅滑轨;
若所述第二座椅的占用状态为被占用,根据第四预设调节速度和所述第三左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左侧座椅滑轨;若所述第三左侧座椅坐垫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左侧坐垫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三左侧坐垫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三左侧座椅坐垫。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左侧座椅包括第二左侧座椅靠背、第二左侧座椅腿托、第二左侧座椅扶手屏、第二左侧座椅滑轨和第二左侧座椅横向,所述第二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二左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第二左侧腿托目标位置信息、第二左侧扶手屏目标位置信息、第二左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二左侧横向目标位置信息,所述若所述第二左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二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左侧座椅,包括:分别获取所述第二左侧座椅靠背、所述第二左侧座椅腿托、所述第二左侧座椅扶手屏、所述第二左侧座椅滑轨和所述第二左侧座椅横向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若所述第二左侧座椅靠背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左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二左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左侧座椅靠背;若所述第二左侧座椅腿托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左侧腿托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二左侧腿托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左侧座椅腿托;若所述第二左侧座椅扶手屏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左侧扶手屏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二左侧扶手屏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左侧座椅扶手屏;若所述第二左侧座椅滑轨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左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或者所述第二左侧座椅横向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左侧横向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获取所述第二左侧座椅的占用状态;若所述第二左侧座椅的占用状态为未被占用,根据第五预设调节速度、所述第二左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左侧横向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左侧座椅滑轨和所述第二左侧座椅横向;若所述第二左侧座椅的占用状态为未被占用,根据所述第二左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左侧横向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左侧座椅滑轨和所述第二左侧座椅横向。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右侧座椅包括第二右侧座椅靠背、第二右侧座椅腿托、第二右侧座椅扶手屏、第二右侧座椅滑轨和第二右侧座椅横向,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二右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第二右侧腿托目标位置信息、第二右侧扶手屏目标位置信息、第二右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和第二右侧横向目标位置信息,所述若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右侧座椅,包括:分别获取所述第二右侧座椅靠背、所述第二右侧座椅腿托、所述第二右侧座椅扶手屏、所述第二右侧座椅滑轨和所述第二右侧座椅横向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若所述第二右侧座椅靠背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右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二右侧靠背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右侧座椅靠背;若所述第二右侧座椅腿托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右侧腿托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二右侧腿托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右侧座椅腿托;若所述第二右侧座椅扶手屏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右侧扶手屏目标位置信
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二右侧扶手屏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右侧座椅扶手屏;若所述第二右侧座椅滑轨与所述第二右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或者所述第二右侧座椅横向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右侧横向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获取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的占用状态;若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的占用状态为未被占用,根据第六预设调节速度、所述第二右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右侧横向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右侧座椅滑轨和所述第二右侧座椅横向;若所述第二右侧座椅的占用状态为未被占用,根据所述第二右侧滑轨目标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右侧横向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右侧座椅滑轨和所述第二右侧座椅横向。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侧座椅包括第一左侧脚蹬,所述第一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一左侧脚蹬目标位置信息,所述若所述第一左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一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一左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一左侧座椅,包括:获取所述第一左侧座椅脚蹬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若所述第一左侧座椅脚蹬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一左侧脚蹬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一左侧脚蹬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一左侧脚蹬。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右侧座椅包括第一右侧脚蹬,所述第一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包括第一右侧脚蹬目标位置信息,所述若所述第一右侧座椅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一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一右侧座椅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一右侧座椅,包括:获取所述第一右侧座椅脚蹬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若所述第一右侧座椅脚蹬的所述当前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一右侧脚蹬目标位置信息不一致,根据所述第一右侧脚蹬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一右侧脚蹬。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座椅调节模式为所述一键休息模式,根据所述第二座椅第二目标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三座椅第二目标位置信息调节所述第二座椅和所述第三座椅,包括:若所述座椅调节模式为所述一键休息模式,获取所述第三座椅的占用状态;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婷
申请(专利权)人: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