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和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7728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和系统,该装置的养殖箱外壳底部设有支撑空间,支撑空间左侧壁向右延伸有上隔板,支撑空间右侧壁向左延伸有下隔板,上隔板的端部设有开孔隔板,下隔板上设有底泥,上隔板上部设有养殖纱笼,养殖纱笼的框架架设在外壳上,框架的四周与底部的内外均用纱绢包裹,两层纱绢之间铺设砾石,内层纱绢上面铺设细沙,下隔板对应的外壳外部设有聚水口,支撑空间内自聚水口处依次用硅藻土层、蓬松绵层、硅胶层与活性炭进行填充。本发明专利技术模块化设计适应各种场地,可根据场地大小更改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大小,最大化利用水体空间,同样的养殖面积,可同时暂养蟹贝,解决了蟹贝混合暂养问题、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和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和系统,属于循环水养殖


技术介绍

[0002]蟹类和贝类在我国养殖广泛,例如三疣梭子蟹和蛏子、青蛤等是重要的水产经济养殖对象。目前为提高养殖品质和经济效益,工厂化养殖系统对蟹类和贝类进行了混合养殖的技术升级,该养殖方法能有效利用贝类吸收水体中的藻类及悬浮的有机物,进而维持水质的稳定,有效预防水质败坏。但此种混合养殖模式下,蟹类易对贝类进行捕食,贝类对蟹类溶氧竞争激烈,导致水体溶氧不足;并因此养殖模式常需大量换水导致应激,因而此混养模式往往造成产量下降。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提高蟹类和贝类共同养殖产量和品质的暂养养殖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该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的系统,解决蟹类易对贝类进行捕食,贝类对蟹类溶氧竞争激烈,导致水体溶氧不足;并因此养殖模式常需大量换水导致应激,造成混养模式产量下降的问题。
[0004]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包括养殖箱,所述养殖箱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支撑空间,所述支撑空间的左侧壁向右延伸设有上隔板,所述支撑空间的右侧壁向左延伸设有下隔板,所述上隔板与右侧壁保持5

10cm的距离,所述上隔板的端部设有开孔隔板,所述下隔板上设有底泥,所述底泥上铺设有爆气管,所述上隔板上部设有养殖纱笼,所述养殖纱笼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上边框架设在外壳上,所述框架的四个侧面与底部的外围和内部均用纱绢包裹,所述内层纱绢和外层纱绢之间铺设砾石,所述内层纱绢上面铺设细沙,所述下隔板对应的外壳外部设有聚水口,所述聚水口端部处设有出水口,所述支撑空间内自聚水口处依次使用硅藻土层、蓬松绵层、硅胶层与活性炭作为填充物进行填充。
[0005]进一步地,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设置。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下隔板的底部设有4个支撑柱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柱作为硅藻土层、蓬松绵层、硅胶层、活性炭的分隔点。
[0007]进一步地,所述硅藻土层、蓬松绵层、硅胶层、活性炭质量比为3:2:1.5

2:1。
[0008]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与上隔板相距10cm位置开始向上开设有多个孔,所述孔的直径为1

2cm,每排每列相距0.5cm。
[0009]进一步地,所述聚水口为梯形设置,所述梯形的下底为外壳,所述梯形的上底为出水口。
[0010]进一步地,所述纱绢的孔径为80

100目,所述细沙的铺设厚度为5

20cm,细沙作为蟹的遮蔽物,减少蟹类活动,并用纱娟与贝分开,大幅减少贝类被捕食风险。
[0011]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口设有螺纹,便于与外水管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养殖箱的箱体为PVCC材质,所述框架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框架使用防腐蚀漆层并外镀塑胶层。
[0013]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系统,所述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系统包括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水池和水泵,所述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水池相连,所述水泵通过管道分别与水池及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相连。
[0014]进一步地,所述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为多个,所述多个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平行并列设置或阶梯状设置。
[0015]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0016]本专利技术的模块化设计适应各种场地,可以根据场地大小更改制作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大小,最大化利用水体空间,同样的养殖面积,可同时暂养蟹贝。此养殖装置解决了蟹贝混合暂养问题、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给实验室养殖,工厂大棚暂养模式奠定了空间基础,是一套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的混合暂养系统。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的总体结构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内在套用不锈钢框架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正截面示意图;
[0020]图4为多个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平行并列设置的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系统;
[0021]图5为多个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阶梯状设置的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1

3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包括养殖箱,每个养殖箱的规格为2*2*1m3,养殖箱的外壳1是一个PVC材质的上开口外壳,外壳1的底部设有支撑空间,支撑空间的左侧壁向右延伸设有上隔板3,支撑空间的右侧壁向左延伸设有下隔板11,上隔板3与右侧壁保持5cm的距离,上隔板3的端部设有开孔隔板10,隔板10与上隔断3相距10cm左右位置开始向上开设有多个孔。孔的直径为1

2cm,每排每列相距0.5cm。下隔板3下部由4个支撑柱6支撑,下隔板11上设有底泥,所述底泥中设有爆气管,用以贝类增氧,防止里面形成小环境造成贝类缺氧或饵料不足等现象。下隔板11对应的外壳1外部设有梯形聚水口,聚水口上底即端部设有出水口9,出水口9设有螺纹便于水管外接。上隔板3上部设有养殖纱笼,养殖纱笼包括框架2,框架2是由12根不锈钢边框组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其中上边对称设置的两个边框比其他边框长,框架2架设在在外壳1上,框架2使用防腐蚀漆层,并外镀塑胶层,可以长时间地经受海水的腐蚀。框架2的四个侧面与底部的外围和内部均用80

100目纱绢包裹,内部纱绢通过收缩绳与框架2的各个顶角固定。内层纱绢和外层纱绢之间铺设砾石,内层纱绢上面铺设厚度为5

20cm细沙,即框架2底部先使用80

100目纱绢包裹,在其内部铺设一层砾石,在砾石上部再铺设一层80

100目纱绢,然后再在纱绢上部再铺设厚度为
5

20cm细沙,细沙作为梭子蟹遮蔽物体。在养殖纱笼内放置增氧设备,更大层度的保证水中含氧量充足。
[0025]如图3所示,支撑空间内自聚水口处依次用硅藻土层8、蓬松绵层7、硅胶层5与活性炭4作为填充物进行填充。其质量比比值为3:2:1.5:1,两层填充物可阻断梭子蟹捕食底部贝类。
[0026]一种包括上述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的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系统:如图4所示,一种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系统采用3个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并列设置,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中3个出水口9分别通过第一管道12连接有水池13,水池13外部通过水泵14将水池13中清水通过上方第二管道15加入到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内,以此来完成水的循环。
[0027]如图5所,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系统采用多个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阶梯状设置,可利用高低差,将上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包括养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箱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底部设有支撑空间,所述支撑空间的左侧壁向右延伸设有上隔板(3),所述支撑空间的右侧壁向左延伸设有下隔板(11),所述上隔板(3)与右侧壁保持5

10cm的距离,所述上隔板(3)的端部设有开孔隔板(10),所述下隔板(11)上设有底泥,所述底泥中设有爆气管,所述上隔板(3)上部设有养殖纱笼,所述养殖纱笼包括框架(2),所述框架(2)的上边框架设在外壳(1)上,所述框架(2)的四个侧面与底部的外围和内部均用纱绢包裹,所述内层纱绢和外层纱绢之间铺设砾石,所述内层纱绢上面铺设细沙,所述下隔板(11)对应的外壳(1)外部设有聚水口,所述聚水口端部设有出水口(9),所述支撑空间内自聚水口处依次用硅藻土层(8)、蓬松绵层(7)、硅胶层(5)与活性炭(4)作为填充物进行填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隔板(11)的底部设有4个支撑柱(6)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柱(6)作为硅藻土层(8)、蓬松绵层(7)、硅胶层(5)、活性炭(4)的分隔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蟹贝循环水混合暂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藻土层(8)、蓬松绵层(7)、硅胶层(5)、活性炭(4)质量比为3:2:1.5

2:1。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志国杨欢柳梅梅葛红星陈义华王超华史俊杰李政益谢勇许梦鸽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