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雨水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7625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雨水井,包括呈圆筒形的外井体、呈圆筒形的内井体,内井体和外井体适配,且内井体转动连接在外井体内,外井体设置有若干第一过孔,第一过孔穿过有注浆管,内井体设置有第一长孔,第一长孔和第一过孔的位置对应,第一长孔远离外井体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盖板,外井体的内侧设置有容纳槽,注浆管靠近第一过孔的一端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第一翻边设置在容纳槽内,外井体设置有第二长孔,内井体设置有第二过孔,第二长孔和第二过孔穿过有排水管,排水管和第二过孔之间设置有砂浆。本发明专利技术强度形成快,并且不容易形变。形变。形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雨水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水井
,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雨水井。

技术介绍

[0002]为了适应越来越快的变电站建设速度,目前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从而大大缩短了变电站的工期,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的建材均在工厂制作完成,制作完成的建材由运输车直接运输至工地由工人进行安装成型即可,装配式建筑具有环保以及速度快的特点。其中,为了防止变电站地面积水,需要在变电站的地面设置雨水井,现有的雨水井在施工时,先在地面挖一个基坑,然后沿基坑的内壁砌砖块,边砌边勾缝,不能有通缝,现有的雨水井施工方式需要由专业的工人进行,并且施工完成后,雨水井的强度很低,需要在雨水井的四周设置护栏,不能让路上在上面走,一般需要花数天时间养护从而使得雨水井形成强度,由于雨水井由砖块形成,所以抗剪切性能差,容易发生形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雨水井施工方式的强度形成慢并且容易形变的缺点,提出一种装配式雨水井,强度形成快,并且不容易形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雨水井,包括呈圆筒形的外井体、呈圆筒形的内井体,内井体和外井体适配,且内井体转动连接在外井体内,外井体设置有若干第一过孔,第一过孔穿过有注浆管,内井体设置有第一长孔,第一长孔和第一过孔的位置对应,第一长孔远离外井体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盖板,外井体的内侧设置有容纳槽,注浆管靠近第一过孔的一端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第一翻边设置在容纳槽内,外井体设置有第二长孔,内井体设置有第二过孔,第二长孔和第二过孔穿过有排水管,排水管和第二过孔之间设置有砂浆。
[0005]通过上述设置,本申请强度形成快,并且不容易形变。具体的,施工时先在地面挖一个和外井体适配的基坑,然后先将外井体放入基坑,然后将注浆管放入外井体并通过第一过孔将注浆管插入土体,注浆管的一端基本和外井体的内壁齐平,即第一翻边进入容纳槽,注浆管和第一过孔适配,从而使得注浆管相对第一过孔只能沿注浆管的轴线运动,注浆管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本申请在基坑中的稳定性,即本申请不容易在土体中产生位移,然后将内井体放入外井体内,第二过孔和第二长孔位置对应,第一过孔和第一长孔位置对应,此时在地面开挖沟渠并在沟渠内放入排水管,排水管通过第二长孔和第二过孔,从而使得排水管的一端能进入内井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排水管没有对准第二过孔,则可以通过转动内井体来使得第二过孔和排水管对准,最终使得排水管能顺利穿过第二过孔,然后在第二过孔和排水管之间利用砂浆填充,从而防止土体中的雨水倒灌,注浆泵可通过第一长孔和注浆管的端部连接,然后注浆泵通过注浆管向土体中压入水泥,然后在内井体的内侧安装上盖板,盖板将第一长孔封堵起来,第一,可以防止注浆管向内井体运动,第二,注浆管内部分的水泥会倒流而进入第一长孔,此时水泥会进入外井体和内井体的间隙,当
水泥凝固后,外井体和内井体之间固定,另外,进入土体的水泥充填了土体内的空隙,从而当土体内的水泥固化后,土体的强度变高,进一步使得本申请的稳定性提高。由于本申请的外井体和内井体均为一体成型结构,所以强度高,并且在注浆管的作用下,外井体在土体内稳定性好,在施工完成后,不需要在本申请的上侧设置护栏,人可直接在本申请的上侧通过,另外,外井体和内井体的强度高,不容易形变。
[0006]进一步的,注浆管包括设置在外井体的外侧的第一段、穿过第一过孔的第二段,第一段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孔,第二段的一端位于内螺纹孔内并和内螺纹孔螺纹连接,第一翻边设置在第二段远离第一段的一端。
[0007]通过上述设置,方便注浆管的安装,具体的,在安装注浆管时,第一段先通过第一过孔插入土体,具体的,可通过电锤高频小振幅将第一段锤入土体,然后第二段和第一段螺纹连接后,继续用电锤冲击第二段的尾部,直至第一翻边进入容纳槽。本申请的注浆管由第一段和第二段组成,从而使得注浆管可通过两个步骤插入土体,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长度较短,从而便于工人在外井体内操作。
[0008]进一步的,外井体的下端设置有向内延伸的第二翻边,内井体的下端和第二翻边的上侧抵接。
[0009]进一步的,盖板通过螺栓和内井体可拆卸连接。
[0010]进一步的,盖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设置在第一长孔内。
[0011]通过上述设置,限位凸起可防止注浆管进入第一长孔从,从而使得施工完成后,注浆管基本不能沿注浆管的轴线运动,从而提高注浆管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本申请的稳定性。
[0012]进一步的,内井体和外井体的材质为不锈钢。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的A

A剖视图。
[0015]图3为图1的B

B剖视图。
[0016]图4为图3的C处放大图。
[0017]图5为第一段经过第一过孔插入土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19]参见图1至图5,一种装配式雨水井,包括呈圆筒形的外井体11、呈圆筒形的内井体12,内井体12和外井体11适配,且内井体12转动连接在外井体11内,外井体11设置有若干第一过孔111,第一过孔111穿过有注浆管112,内井体12设置有第一长孔121,第一长孔121和第一过孔111的位置对应,第一长孔121远离外井体11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盖板122,外井体11的内侧设置有容纳槽113,注浆管112靠近第一过孔111的一端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1121,第一翻边1121设置在容纳槽113内,外井体11设置有第二长孔114,内井体12设置有第二过孔123,第二长孔114和第二过孔123穿过有排水管1231,排水管1231和第二过孔123之间设置有砂浆1232。
[0020]通过上述设置,本申请强度形成快,并且不容易形变。具体的,施工时先在地面挖
一个和外井体11适配的基坑,然后先将外井体11放入基坑,然后将注浆管112放入外井体11并通过第一过孔111将注浆管112插入土体,注浆管112的一端基本和外井体11的内壁齐平,即第一翻边1121进入容纳槽113,注浆管112和第一过孔111适配,从而使得注浆管112相对第一过孔111只能沿注浆管112的轴线运动,注浆管112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本申请在基坑中的稳定性,即本申请不容易在土体中产生位移,然后将内井体12放入外井体11内,第二过孔123和第二长孔114位置对应,第一过孔111和第一长孔121位置对应,此时在地面开挖沟渠并在沟渠内放入排水管1231,排水管1231通过第二长孔114和第二过孔123,从而使得排水管1231的一端能进入内井体12,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排水管1231没有对准第二过孔123,则可以通过转动内井体12来使得第二过孔123和排水管1231对准,最终使得排水管1231能顺利穿过第二过孔123,然后在第二过孔123和排水管1231之间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雨水井,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圆筒形的外井体、呈圆筒形的内井体,所述内井体和所述外井体适配,且所述内井体转动连接在所述外井体内,所述外井体设置有若干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穿过有注浆管,所述内井体设置有第一长孔,所述第一长孔和所述第一过孔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长孔远离所述外井体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盖板,所述外井体的内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注浆管靠近第一过孔的一端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外井体设置有第二长孔,所述内井体设置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长孔和所述第二过孔穿过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和所述第二过孔之间设置有砂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雨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包括设置在所述外井体的外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杰张弓詹卫军胡旭光蒋征毅李宇泽郝维瀚朱虹钱佳琦张巍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金华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