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盾构隧道管片加固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7140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管片加固支撑装置,其结构包括主体、铲片、把手、摇杆,主体的前端设有铲片,把手设置在,主体的后端面,摇杆卡合于主体的侧端面,主体包括框体、滚轮、上顶装置、挪动装置,上顶装置包括安装座、升降板、上顶块、传动组,升降板包括板体、卡合块、螺纹套框、螺纹杆,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主体放置在道床的底部端面,将铲片对准道床与管片的间隙,再通过摇杆与挪动装置活动卡合带动主体进行移动,使得铲片能够进入到间隙中,最后通过上顶块将道床顶起,让工作人员将浆液注入到管片的裂缝中进行加固。行加固。行加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盾构隧道管片加固支撑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管道工程
,具体的是一种盾构隧道管片加固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管片是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隧道框架的基础,隧道框架的搭建通过多个管片拼接在隧道的侧端,对管道的内部形成防护,且管片拼接成的隧道框架为圆形,能够将隧道上的压力均匀的传递到地面,阻止轨枕纵向或横向移动,大大减少路基变形,还可在轨道框架中搭建管道进行排水,防止隧道中出现积水的情况。
[0003]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一种盾构隧道管片加固支撑装置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例如:置于隧道底部的管片在道床的冲击下容易出现开裂的情况,需要在管片的裂缝中注浆进行加固,而很多的裂缝都置于道床的下端,从而需要支撑装置将道床进行支撑才能够进行注浆加固,且支撑装置在将道床撑起的时候,由于道床与管片的间距较小,支撑装置不易卡入道床的底部,从而加大了管片加固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盾构隧道管片加固支撑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盾构隧道管片加固支撑装置,其结构包括主体、铲片、把手、摇杆,所述主体的前端设有铲片,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后端面,所述摇杆卡合于主体的侧端面,所述主体包括框体、滚轮、上顶装置、挪动装置,所述框体的前端底部连接有铲片,所述滚轮设有四个,且分别设置在框体的底部四周,所述上顶装置安装在框体的内部正中间,所述挪动装置设置在框体的内部侧端面,且与摇杆活动卡合。
[0006]进一步的,所述上顶装置包括安装座、升降板、上顶块、传动组,所述安装座设置在框体的内部底端,所述升降板设有四个,两两之间相互卡合,且底部与安装座相卡合,所述上顶块卡合于顶部的两个升降板,所述传动组设置在安装座中,且与摇杆活动卡合,所述传动组与升降板之间活动配合。
[0007]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板包括板体、卡合块、螺纹套框、螺纹杆,所述板体的底端与安装座的上端面卡合,所述卡合块将两两板体之间相连接,所述螺纹套框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位置底部的两个板体的侧端面,所述螺纹杆与两个螺纹套框活动配合,且与传动组活动配合,所述螺纹杆两端的螺纹为对称状。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上顶块包括上顶体、接触层、切槽、旋转座、卡合杆,所述上顶体设置在升降板的顶部,所述接触层位于上顶体的顶部端面,所述切槽设置在上顶体的内部底端,所述旋转座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切槽的内部两端,所述卡合杆卡合于两个旋转座中,所述上顶体的前端为倾斜状,且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所述卡合杆与升降板相卡合。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接触层包括接触体、防滑槽、稳定槽,所述接触体嵌固在上顶体的
顶部端面,所述防滑槽设有五个,且排列于上顶体的顶部端面,所述稳定槽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接触体端面的左右两端,所述稳定槽的端面为曲折状。
[0010]进一步的,所述挪动装置包括嵌固座、连接杆、卡合头、挪动块,所述嵌固座嵌固在框体的侧端面,所述连接杆贯穿于嵌固座的内部,所述卡合头连接于连接杆的一端,所述挪动块连接于连接杆的另一端,所述卡合头与摇杆活动配合。
[0011]进一步的,所述挪动块包括挪动体、焊接槽、摩擦槽,所述挪动体的端面设有焊接槽,所述焊接槽与连接杆的端面焊接连接,所述摩擦槽设有五个,且排列于挪动体的底部端面,所述挪动体为椭圆状,所述摩擦槽的端面为圆弧状。
有益效果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将主体放置在道床的底部端面,将铲片对准道床与管片的间隙,再通过摇杆与挪动装置活动卡合带动主体进行移动,使得铲片能够进入到间隙中,最后通过上顶块将道床顶起,让工作人员将浆液注入到管片的裂缝中进行加固。
[0013]本专利技术利用摆动摇杆带动卡合头进行旋转,使得连接杆也能够带动挪动块进行旋转,让挪动块与地面摩擦带动整个主体往道床与管片之间的间隙内移动,使得主体能够将道床进行支撑起来,从而让工作人员能够将浆液注入到管片的裂缝中。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盾构隧道管片加固支撑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上顶装置右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升降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上顶块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接触层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挪动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挪动块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主体1、铲片2、把手3、摇杆4、框体11、滚轮12、上顶装置13、挪动装置14、安装座131、升降板132、上顶块133、传动组134、板体a1、卡合块a2、螺纹套框a3、螺纹杆a4、上顶体b1、接触层b2、切槽b3、旋转座b4、卡合杆b5、接触体b21、防滑槽b22、稳定槽b23、嵌固座c1、连接杆c2、卡合头c3、挪动块c4、挪动体c41、焊接槽c42、摩擦槽c43。
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24]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

图6,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如下:其结构包括主体1、铲片2、把手3、摇杆4,所述主体1的前端设有铲片2,所述把手3设置在,所述主体1的后端面,所述摇杆4卡合于主体1的侧端面,所述主体1包括框体11、滚轮12、上顶装置13、挪动装置14,所述框体11的前端底部连接有铲片2,所述滚轮12设有四
个,且分别设置在框体11的底部四周,所述上顶装置13安装在框体11的内部正中间,所述挪动装置14设置在框体11的内部侧端面,且与摇杆4活动卡合。
[0025]所述上顶装置13包括安装座131、升降板132、上顶块133、传动组134,所述安装座131设置在框体11的内部底端,所述升降板132设有四个,两两之间相互卡合,且底部与安装座131相卡合,所述上顶块133卡合于顶部的两个升降板132,所述传动组134设置在安装座131中,且与摇杆4活动卡合,所述传动组134与升降板132之间活动配合,有利于通过将主体1放置在道床的底部端面,将铲片2对准道床与管片的间隙,然后通过摇杆4与挪动装置14活动卡合带动主体1进行移动,使得铲片2能够进入到间隙中,对道床进行支撑。
[0026]所述升降板132包括板体a1、卡合块a2、螺纹套框a3、螺纹杆a4,所述板体a1的底端与安装座131的上端面卡合,所述卡合块a2将两两板体a1之间相连接,所述螺纹套框a3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位置底部的两个板体a1的侧端面,所述螺纹杆a4与两个螺纹套框a3活动配合,且与传动组134活动配合,所述螺纹杆a4两端的螺纹为对称状,有利于通过螺纹杆a4正转,让上顶块133往上移动对道床进行上顶,再通过螺纹杆a4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盾构隧道管片加固支撑装置,其结构包括主体(1)、铲片(2)、把手(3)、摇杆(4),所述主体(1)的前端设有铲片(2),所述把手(3)设置在,所述主体(1)的后端面,所述摇杆(4)卡合于主体(1)的侧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包括框体(11)、滚轮(12)、上顶装置(13)、挪动装置(14),所述框体(11)的前端底部连接有铲片(2),所述滚轮(12)设有四个,且分别设置在框体(11)的底部四周,所述上顶装置(13)安装在框体(11)的内部正中间,所述挪动装置(14)设置在框体(11)的内部侧端面,且与摇杆(4)活动卡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管片加固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装置(13)包括安装座(131)、升降板(132)、上顶块(133)、传动组(134),所述安装座(131)设置在框体(11)的内部底端,所述升降板(132)设有四个,两两之间相互卡合,且底部与安装座(131)相卡合,所述上顶块(133)卡合于顶部的两个升降板(132),所述传动组(134)设置在安装座(131)中,且与摇杆(4)活动卡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管片加固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板(132)包括板体(a1)、卡合块(a2)、螺纹套框(a3)、螺纹杆(a4),所述板体(a1)的底端与安装座(131)的上端面卡合,所述卡合块(a2)将两两板体(a1)之间相连接,所述螺纹套框(a3)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位置底部的两个板体(a1)的侧端面,所述螺纹杆(a4)与两个螺纹套框(a3)活动配合,且与传动组(134)活动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坚周鲁蔡昭武吴斌刘栋刘胜利涂承富朱晶晶李俊徐广泽陈洵叶跃鸿王国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