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取力输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65956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后取力输出系统,包括齿轮轴、滑动轴瓦、后取力齿轮和输出法兰。齿轮轴固设于发动机的飞轮壳内。滑动轴瓦套设于齿轮轴上。后取力齿轮套设于滑动轴瓦上,后取力齿轮与发动机的曲轴齿轮传动连接。输出法兰固设于后取力齿轮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后取力输出系统,通过将齿轮轴固设于飞轮壳内,滑动轴瓦套设于齿轮轴上,后取力齿轮套设于滑动轴瓦上,实现后取力齿轮与飞轮壳的转动连接,相比现有技术,省去了两个轴承和后取力输出系统的外壳,从而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后取力输出系统的体积和重量。降低了后取力输出系统的体积和重量。降低了后取力输出系统的体积和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取力输出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后取力输出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后取力输出系统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中,例如水泥搅拌车、扫地车和消防车等,后取力输出系统将发动机曲轴输出的动力传递给工作装置。现有的后取力输出系统一般安装于发动机的飞轮壳上,后取力输出系统自身的壳体通过螺栓与飞轮壳固连,后取力输出系统的输出轴通过两个间隔设置的滚动轴承转动设置于壳体上,输出轴一端设置后取力齿轮,另一端设置输出法兰,后取力齿轮伸入飞轮壳内与发动机的曲轴齿轮直接啮合或通过中间齿轮间接啮合,将曲轴齿轮输出的动力经输出轴传递给输出法兰,经输出法兰输出。现有的这种后取力输出系统,结构复杂,重量大,对安装空间的要求高,不利于减重节能。
[0003]因此,亟需一种后取力输出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取力输出系统,减少零件数量,降低后取力输出系统的体积和重量。
[000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后取力输出系统,包括:
[0007]齿轮轴,其固设于发动机的飞轮壳内;
[0008]滑动轴瓦,其套设于所述齿轮轴上;
[0009]后取力齿轮,其套设于所述滑动轴瓦上,所述后取力齿轮与发动机的曲轴齿轮传动连接;
[0010]输出法兰,其固设于所述后取力齿轮的一端。
[0011]作为优选,所述齿轮轴靠近所述输出法兰的一端向远离所述齿轮轴轴线的方向凸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环绕所述齿轮轴设置,所述限位部的外径大于所述滑动轴瓦的外径。
[0012]作为优选,还包括固设于飞轮壳上的齿轮盖板,所述齿轮盖板夹设于所述后取力齿轮与所述飞轮壳之间。
[0013]作为优选,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输出法兰上的油封,所述油封夹设于所述输出法兰与所述飞轮壳之间,用于密封所述输出法兰与所述飞轮壳之间的间隙。
[0014]作为优选,还包括连接螺栓,所述齿轮轴上设置第一连接孔,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飞轮壳螺接。
[0015]作为优选,所述连接螺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连接螺栓沿所述齿轮轴的周向间隔设置。
[0016]作为优选,所述齿轮轴上设置有第一润滑油道,所述第一润滑油道一端与所述飞
轮壳上的第二润滑油道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齿轮轴与所述滑动轴瓦配合的周缘上。
[0017]作为优选,所述滑动轴瓦的内壁上设置有润滑油槽,所述润滑油槽环绕所述滑动轴瓦的内壁,所述第一润滑油道与所述润滑油槽连通。
[0018]作为优选,所述齿轮轴上设置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伸入所述第二润滑油道内,所述导油管的外壁与所述第二润滑油道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一润滑油道经所述导油管与所述第二润滑油道连通。
[0019]作为优选,所述输出法兰远离所述后取力齿轮的一端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沿所述输出法兰的周向间隔设置。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1]本技术提供的后取力输出系统,包括齿轮轴、滑动轴瓦、后取力齿轮和输出法兰。齿轮轴固设于发动机的飞轮壳内。滑动轴瓦套设于所述齿轮轴上。后取力齿轮套设于所述滑动轴瓦上,所述后取力齿轮与发动机的曲轴齿轮传动连接。输出法兰固设于所述后取力齿轮的一端。通过将齿轮轴固设于飞轮壳内,滑动轴瓦套设于齿轮轴上,后取力齿轮套设于滑动轴瓦上,实现后取力齿轮与飞轮壳的转动连接,相比现有技术,省去了两个轴承和后取力输出系统的外壳,从而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后取力输出系统的体积和重量,有利于减重节能。相比滚动轴承,滑动轴瓦与齿轮轴的配合,运行更加平稳可靠,噪声小。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取力输出系统安装于飞轮壳上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取力输出系统安装于飞轮壳上的剖视图一;
[00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取力输出系统安装于飞轮壳上的剖视图二;
[0025]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0026]图中:
[0027]100、飞轮壳;101、第二润滑油道;102、盲孔;
[0028]1、齿轮轴;11、限位部;12、第一润滑油道;13、导油管;
[0029]2、滑动轴瓦;21、润滑油槽;
[0030]3、后取力齿轮;
[0031]4、输出法兰;41、第二连接孔;
[0032]5、齿轮盖板;
[0033]6、油封;
[0034]7、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
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8]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39]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取力输出系统,包括齿轮轴1、滑动轴瓦2、后取力齿轮3和输出法兰4。齿轮轴1固设于发动机的飞轮壳100内。滑动轴瓦2套设于齿轮轴1上。后取力齿轮3套设于滑动轴瓦2上,后取力齿轮3与发动机的曲轴齿轮传动连接。输出法兰4固设于后取力齿轮3的一端。
[0040]本实施例提供的后取力输出系统,通过将齿轮轴1固设于飞轮壳100内,滑动轴瓦2套设于齿轮轴1上,后取力齿轮3套设于滑动轴瓦2上,实现后取力齿轮3与飞轮壳100的转动连接,相比现有技术,省去了两个轴承和后取力输出系统的外壳,从而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后取力输出系统的体积和重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后取力输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齿轮轴(1),其固设于发动机的飞轮壳(100)内;滑动轴瓦(2),其套设于所述齿轮轴(1)上;后取力齿轮(3),其套设于所述滑动轴瓦(2)上,所述后取力齿轮(3)与发动机的曲轴齿轮传动连接;输出法兰(4),其固设于所述后取力齿轮(3)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取力输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轴(1)靠近所述输出法兰(4)的一端向远离所述齿轮轴(1)轴线的方向凸设有限位部(11),所述限位部(11)环绕所述齿轮轴(1)设置,所述限位部(11)的外径大于所述滑动轴瓦(2)的外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取力输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设于飞轮壳(100)上的齿轮盖板(5),所述齿轮盖板(5)夹设于所述后取力齿轮(3)与所述飞轮壳(10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取力输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输出法兰(4)上的油封(6),所述油封(6)夹设于所述输出法兰(4)与所述飞轮壳(100)之间,用于密封所述输出法兰(4)与所述飞轮壳(100)之间的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取力输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螺栓(7),所述齿轮轴(1)上设置第一连接孔,所述连接螺栓(7)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飞轮壳(100)螺接。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伟韩进伟云峰王有治赵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