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流冷凝装置及生物降解测试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5809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回流冷凝装置及生物降解测试系统,回流冷凝装置包括冷源通路及回流管路,所述冷源通路设置在回流管路的内部,或者所述回流管路设置在冷源通路的内部,所述冷源通路上设有冷源入口及冷源出口,所述回流管路上设有气体入口、气体出口及回流液体出口,所述气体入口设于气体出口的下方,所述回流液体出口设置在回流管路的底部。生物降解测试系统包括空气流量控制器、二氧化碳吸收器、加湿装置、堆肥容器及回流冷凝装置,所述堆肥容器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与气体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连接方便,能将气体中的水分冷凝呈液态水进行回流,实现水分的循环利用,可持续不断为系统供应水分,满足系统恒湿条件的要求。要求。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回流冷凝装置及生物降解测试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回流冷凝装置及采用该回流冷凝装置的生物降解测试系统,属于回流冷凝


技术介绍

[0002]有研究报道,预计到2060年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塑料垃圾将达到每年1.55

2.65亿吨,废旧塑料进入环境后,一般需要长达200年

400年甚至更久时间才能分解,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由于难以降解的性质,白色污染会随着时间日益加重,不止影响当代的我们,对后代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0003]可降解塑料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行业中诸多企业已进军可生物降解材料领域,依据GB/T 19277.1.2011,生物降解测试设备能够在模拟受控堆肥条件下,通过定量测定堆肥过程中材料的二氧化碳释放量来计算其生物分解能力,从而为判断材料能够生物降解提供重要判据。在测试过程中,要求保证堆肥处于58
±
2℃的试验环境,同时试验混合物的水分含量需保持在50%,实际测试过程中,需要向高温的堆肥容器不断通入气流以补充氧气,带出二氧化碳,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大量带出堆肥中的水分,导致堆肥中水分达不到测试要求;同时一组样品的三个平行样,由于内温、气体流速、堆肥状态等差异造成的水分流失速度差异,非常容易导致平行样二氧化碳释放量出现较大偏差,测试数据无效或可信度不足的情况出现,而一次堆肥测试通常需要45

180天,一旦测试数据无效,将浪费大量的时间。
[0004]目前,市面上的生物降解测试设备或相关专利通常采用两种方式来补充或维持堆肥试验混合物的水分含量:一种方式是采用堆肥容器前连接补水装置的方式,另外一种是采用堆肥容器后连接回流装置的方式。采用前者方式,忽略了不同堆肥容器中内温、气体流速、堆肥状态等差异,无差别的对各个堆肥容器进行补水,由于无法检测堆肥容器中的水分含量,试验混合物的水分无法保证维持在50%附近,且无法维持三组平行样试验混合物的水分相当。采用后者方式,理论上能够将试验混合物的大部分水分保留在测试体系内,从而保证试验混合物的水分维持在50%附近,且三组平行样试验混合物的水分相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现有回流装置由于水蒸气冷凝效率低,并不能达到设想的效果,通常10天左右,堆肥容器中即会出现明显的水分不足,堆肥干燥的情况,特别是在夏天,室温较高,简单的回流装置对水蒸气的冷凝效果微乎其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回流冷凝装置及生物降解测试系统。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回流冷凝装置,包括冷源通路及回流管路,所述冷源通路设置在所述回流管路的内部,所述冷源通路上设有冷源入口及冷源出口,所述回流管路上设有气体入口、气体出口及回流液体出口,所述气体入口设于
所述气体出口的下方,所述回流液体出口设置在所述回流管路的底部,所述冷源入口及冷源出口分别伸出所述的回流管路。
[000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回流管路有三个支口,构成两组通路,一为气体通路,包括位于侧部靠下位置的气体入口和位于侧部靠上位置的气体出口,一为液体通路,包括回流液体出口,气体由气体入口进入回流冷凝装置后,接触冷源通路被降温,其中的水分冷凝在重力的作用下汇集在设置在回流冷凝装置的底部的回流液体出口流出,回流管路的气体通路和液体通路为垂直方向上流向相反的两个通路,液体通路和气体通路相互提供流动阻力,液体通路中冷凝液体能够缓慢冷凝并汇集到回流液体流出支口,能够确保气体通路中的气体缓慢流出冷凝装置,气体中的水分可以得到充分冷凝。本技术结构简单,连接方便,能将气体冷凝呈液态水进行回流,实现水分的循环利用,可持续不断为系统供应水分,满足系统恒湿条件的要求。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9]进一步的,所述冷源通路采用蛇形管、直形管或球形结构。
[001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置于回流管路内的冷凝通路部分可根据其容纳空间的设置选择合适形状,以便于回流管路内的气体能更大面积的接触冷凝通路获取更多的回流液体。
[0011]进一步的,所述回流管路为空心圆柱形或空心球形结构。
[001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圆柱形或球形的回流管路设计不仅满足其内容纳冷源通路部分的要求,同时还能更大面积的接触冷凝通路获取更多的回流液体。
[0013]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回流冷凝装置,包括冷源通路及回流管路,所述回流管路设置在所述冷源通路的内部,所述冷源通路上设有冷源入口及冷源出口,所述回流管路上设有气体入口、气体出口及回流液体出口,所述气体入口设于所述气体出口的下方,所述回流液体出口设置在所述回流管路的底部,所述气体入口、气体出口及回流液体出口分别伸出所述的冷源通路。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回流管路有三个支口,构成两组通路,一为气体通路,包括位于侧部靠下位置的气体入口和位于侧部靠上位置的气体出口,一为液体通路,包括回流液体出口,带有水分的气体由气体入口进入回流冷凝装置后,接触冷源通路被降温,其中的水分冷凝在重力的作用下汇集在设置在回流冷凝装置的底部的回流液体出口流出,回流管路的气体通路和液体通路为垂直方向上流向相反的两个通路,液体通路和气体通路相互提供流动阻力,液体通路中冷凝液体能够缓慢冷凝并汇集到回流液体流出支口,能够确保气体通路中的气体缓慢流出冷凝装置,气体中的水分可以得到充分冷凝。本技术结构简单,连接方便,能将气体中的水分冷凝呈液态水进行回流,实现水分的循环利用,可持续不断为系统供应水分,满足系统恒湿条件的要求。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6]进一步的,所述冷源通路为空心圆柱形或空心球形结构。
[00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圆柱形或球形结构冷源通路不仅能容纳设于其内的回流部分,而且还能满足冷源循环流动要求,为回流部分提供低温环境。
[0018]进一步的,所述回流管路采用直形管或球形结构。
[00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置于冷源通路内的回流管路可根据容纳空间
的设置选择合适形状,以便于更大面积的接触冷凝通路获取更多的回流液体。
[0020]进一步的,还包括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与所述冷源入口及冷源出口连接,并为所述的冷源通路提供冷源。
[002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制冷装置能为冷凝通路提供冷源,冷源在制冷装置与冷凝通路中循环流动,构成制冷循环线路持续为回流冷凝装置提供低温环境。
[0022]进一步的,所述制冷装置为冷阱。
[002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利用冷阱为系统提供低温环境。
[0024]本技术还涉及一种生物降解测试系统,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空气流量控制器、二氧化碳吸收器、加湿装置及堆肥容器,所述堆肥容器放置在恒温箱内,所述加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流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源通路(1)及回流管路(2),所述冷源通路(1)设置在所述回流管路(2)的内部,所述冷源通路(1)上设有冷源入口(3)及冷源出口(4),所述回流管路(2)上设有气体入口(5)、气体出口(6)及回流液体出口(7),所述气体入口(5)设于所述气体出口(6)的下方,所述回流液体出口(7)设置在所述回流管路(2)的底部,所述冷源入口(3)及冷源出口(4)分别伸出所述的回流管路(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流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通路(1)采用蛇形管、直形管或球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流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路(2)为空心圆柱形或空心球形结构。4.一种回流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源通路(1)及回流管路(2),所述回流管路(2)设置在所述冷源通路(1)的内部,所述冷源通路(1)上设有冷源入口(3)及冷源出口(4),所述回流管路(2)上设有气体入口(5)、气体出口(6)及回流液体出口(7),所述气体入口(5)设于所述气体出口(6)的下方,所述回流液体出口(7)设置在所述回流管路(2)的底部,所述气体入口(5)、气体出口(6)及回流液体出口(7)分别伸出所述的冷源通路(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流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鹏非陈宏刘德富宋红玮张生
申请(专利权)人:美瑞新材料创新中心山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