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和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5772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和用电装置,所述电池包括箱体组件,所述箱体组件内设有电池单体,所述箱体组件包括板体和固定部件,所述板体固定至所述固定部件,所述板体包括:主体部;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且围绕所述主体部设置,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加工成型件,至少一部分所述连接部的硬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以形成软区部,固定连接件适于穿过所述软区部与所述固定部件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其固定连接件能够穿过软区部以与固定部件配合,这样,在板体与固定部件进行装配时,可直接利用固定连接件穿过软区部以实现板体和固定部件的连接固定,从而降低板体和固定部件的装配难度。和固定部件的装配难度。和固定部件的装配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和用电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箱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和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动车辆主要由电池系统提供主要能源,其中,电池包的箱体是电动车辆的电池系统的核心组成部件,其主要作用是盛装和保护电芯模组,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包的箱体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0003]在电池包的箱体的装配过程中,盖体与箱体的装配难度较大,导致其装配效率较低,且工艺成本较高,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和用电装置,能够提高装配效率,且利于降低工艺成本。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箱体组件,所述箱体组件内设有电池单体,所述箱体组件包括板体和固定部件,所述板体固定至所述固定部件,所述板体包括:主体部;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且围绕所述主体部设置,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加工成型件,至少一部分所述连接部的硬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以形成软区部,固定连接件适于穿过所述软区部与所述固定部件配合。
[0006]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在连接部设置软区部,且软区部的硬度小于主体部的硬度,这样的设计能够保证主体部的硬度较大,以便于保证板体的结构强度,且软区部的硬度较小,便于固定连接件能够穿过软区部以与固定部件配合,这样,在板体与固定部件进行装配时,不需对板体进行激光开孔,可直接利用固定连接件穿过软区部以实现板体与固定部件的连接固定,从而降低板体与固定部件的装配难度,利于提高其装配效率,且利于降低工艺成本。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板体还包括过渡部,所述过渡部位于所述软区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过渡部的硬度位于所述软区部的硬度和所述主体部的硬度之间。
[0008]通过设置过渡部,且过渡部的硬度位于软区部的硬度和主体部的硬度之间,以在硬度较小的软区部与硬度较大的其它区域之间起到缓冲、过渡的作用,这样,在固定连接件穿过软区部以与固定部件相连时,能够避免软区部与其它区域之间的硬度跨度过大出现破损。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软区部对应设置所述过渡部,相邻的两个所述软区部对应的所述过渡部间隔设置。
[0010]通过将相邻的两个软区部对应的过渡部间隔开,能够减少固定连接件在穿过对应的软区部时对相邻的软区部对应的过渡部产生影响。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软区部的直径的取值范围为10mm~20mm;和/或所述过渡部的直径的取值范围为30mm~50mm。
[0012]通过限定软区部和/或过渡部的直径的取值范围,能够保证软区部和/或过渡部的大小处于合理的范围内,且便于降低加工难度。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软区部的几何中心与所述连接部的边沿之间的间距L≥25mm。
[0014]这样,使得软区部与连接部的边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避免软区部距离连接部的边沿过近而导致连接部的边沿出现破损的问题。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软区部。
[0016]通过设置多个软区部,且多个软区部间隔设置,以便于通过多个固定连接件可分别穿过相应的软区部以实现板体与固定部件的连接固定。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软区部的几何中心之间的间距H≥50mm。
[0018]通过控制相邻的两个软区部之间的间距,便于避免相邻的两个固定连接件在穿过对应的软区部时发生干涉,且便于避免相邻的两个软区部的间距过小而导致相邻的两个软区部之间的区域的硬度过小而出现破损,利于保证板体的结构强度。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于所述连接部且与所述软区部间隔设置,固定件适于穿过所述加强件固定至车身。
[0020]通过设置加强件,便于固定件穿过加强件以与车身相对固定,这样,可将电池固定于车身上,且加强件能够增强固定件穿过的区域的结构强度,从而避免连接部出现破损。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形成为环形的凸台。
[0022]这样,便于降低加强件的设计难度,一方面,便于固定件能够穿过加强件以与车身固定相连,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在固定件的周向上增强固定件穿过的区域的结构强度,从而避免连接部出现破损。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位于所述软区部的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侧。
[0024]由于板体和固定部件之间还设有密封胶,因此将加强件设置在比较远离主体部的位置,能够避免固定件在穿过加强件与车身相连时对密封胶产生影响,从而利于保证板体和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密封性。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外周沿形成为多边形,所述连接部的每条边均对应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加强件。这样,便于保证连接部的每条边均可通过固定件与车身相连。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软区部的硬度HV 1≤180 HV10。
[0027]通过控制软区部的硬度HV 1≤180 HV10,以保证固定连接件能够穿过软区部的同时,使得软区部的硬度不会过小,从而在固定连接件穿过软区部时,防止软区部出现破裂。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的硬度HV 2≥400 HV10。
[0029]通过控制主体部的硬度HV 2≥400 HV10,以保证主体部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即保证板体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防止板体出现破裂,以满足板体的使用要求。
[0030]在一些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面板,所述面板和所述连接部具有高度差;环状的围板,所述围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面板和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面板和所述围板限定出空腔。通过设置环状的围板,便于具有高度差的面板和连接部通过围板相连。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围板在朝向所述连接部的方向倾斜向外延伸。这样,便于面板与围板更好地限定出空腔,且利于围板与连接部平滑地相连。
[00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连接件为自冲铆接铆钉。
[0033]这样,便于使用SPR工艺穿透软区部,以实现板体和固定部件的连接固定,且能够保证板体和固定部件的连接稳定性,且利于保证二者的铆接质量,利于降低工艺成本。
[00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冲铆接铆钉内部具有铆接腔,所述铆接腔朝向所述固定部件的方向敞开,所述固定部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铆接腔内。
[0035]这样,使得自冲铆接铆钉能够与固定部件相连,从而实现自冲铆接铆钉与固定部件的锁止,以增强自冲铆接铆钉与固定部件的连接稳定性。
[00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冲铆接铆钉的限定出所述铆接腔的部分夹设于所述软区部与所述过渡部之间且插入到所述固定部件内。
[0037]这样,可利用自冲铆接铆钉的铆接腔的外周壁将软区部与过渡部分离,从而使得自冲铆接铆钉能够刺破软区部以与固定部件相连,且自冲铆接铆钉的限定出铆接腔的部分插入固定部件内,以实现自冲铆接铆钉与固定部件的锁止。
[0038]第二方面,本申请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1000)包括箱体组件(100),所述箱体组件(100)内设有电池单体(30),所述箱体组件(100)包括板体(10)和固定部件(20),所述板体(10)固定至所述固定部件(20),所述板体(10)包括:主体部(1);连接部(2),所述连接部(2)与所述主体部(1)相连且围绕所述主体部(1)设置,所述主体部(1)和所述连接部(2)为一体加工成型件,至少一部分所述连接部(2)的硬度小于所述主体部(1)的硬度以形成软区部(21),固定连接件(4)适于穿过所述软区部(21)与所述固定部件(20)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0)还包括过渡部(22),所述过渡部(22)位于所述软区部(21)与所述主体部(1)之间,所述过渡部(22)的硬度位于所述软区部(21)的硬度和所述主体部(1)的硬度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1000),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软区部(21)对应设置所述过渡部(22),相邻的两个所述软区部(21)对应的所述过渡部(22)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区部的直径的取值范围为10mm~20mm;和/或所述过渡部的直径的取值范围为30mm~5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区部(21)的几何中心与所述连接部(2)的边沿之间的间距L≥25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软区部(2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1000),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软区部(21)的几何中心之间的间距H≥50mm。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0)还包括加强件(3),所述加强件(3)设于所述连接部(2)且与所述软区部(21)间隔设置,固定件适于穿过所述加强件(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泽禹黄乐夏洋勇覃论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