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5602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灾害模拟装置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冲水箱,所述基座顶部另一侧设置有缓冲室,所述缓冲室与冲水箱之间通过墙板与玻璃墙连接,所述冲水箱的顶部设置有集水机构,所述墙板与玻璃墙的顶部设置有保护机构,本装置通过设置有冲水箱与水闸,便于构建山洪暴发的情景,便于体验者了解山洪的特性,掌握应对技能,提高应对时的心理素质,及安全避险妥善转移的相关演练,通过设置有透水板与收集腔,便于对水进行收集,通过设置有水泵与连接管,便于对收集腔内部的水资源的进行回收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灾害模拟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虚拟现实设备的运用非常普及,比如游戏、赛车等等。但是目前市场上没有针对于自然灾害的虚拟现实产品,对于自然灾害虚拟中,这一块的产品相对比较少,自然灾害的虚拟装置,有利于我们在真实生活中,万一遇到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不会慌乱,有一个基本的应对措施。
[0003]现有的灾害模拟装置对灾害的模拟不够逼真,对人员的保护不够全面,容易造成人员受伤的情况。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通过设置有冲水箱与水闸,便于构建山洪暴发的情景,便于体验者了解山洪的特性,掌握应对技能,提高应对时的心理素质,及安全避险妥善转移的相关演练,通过设置有透水版与收集腔,便于对水进行收集,通过设置有水泵与连接管,便于对收集腔内部的水资源的进行回收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冲水箱,所述基座顶部另一侧设置有缓冲室,所述缓冲室与冲水箱之间通过墙板与玻璃墙连接,所述冲水箱的顶部设置有集水机构,所述墙板与玻璃墙的顶部设置有保护机构;
[0007]所述冲水箱的一侧安装有控制箱,所述冲水箱的一侧设置有水闸,所述冲水箱的一侧,且位于水闸的上侧安装有第一显示屏,所述墙板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显示屏与音箱,所述缓冲室的内部一侧安装有摄像头,所述基座的顶部且位于玻璃墙的一侧设置有出入门。
[0008]作为本技术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优选的,所述集水机构包括集水箱、水泵、连接管、进水管、透水板与阀门,所述集水箱安装在冲水箱的顶部,且通过阀门相连通,所述基座的内部设置有收集腔,所述收集腔通过透水板与基座的顶部相连通,所述水泵安装在基座的一侧,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收集腔相连通,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集水箱相连通,所述集水箱的一侧安装有进水管。
[0009]作为本技术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优选的,所述保护机构包括固定杆、轨道、滑槽、滑块与安全带,多个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分别安装在玻璃墙与墙板的顶部,多个所述轨道安装在固定杆的底部,所述轨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部安装有安全带。
[0010]作为本技术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优选的,所述保护机构还包括缓冲板与弹簧,所述弹簧安装在滑槽的一端,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安装缓冲板,所述缓冲板与滑槽滑
动连接,所述缓冲板的一侧与滑块相接触。
[0011]作为本技术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优选的,所述滑块的内部两侧设置有两个滚轮,两个所述滚轮与滑槽活动连接。
[0012]作为本技术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优选的,所述缓冲室的一侧设置有安全网,所述安全网采用弹性绳索编织而成,所述安全网位于透水板的顶部。
[0013]作为本技术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优选的,所述冲水箱与集水箱的内部一侧均设置有水位传感器。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通过设置有冲水箱与水闸,便于构建山洪暴发的情景,便于体验者了解山洪的特性,掌握应对技能,提高应对时的心理素质,及安全避险妥善转移的相关演练,通过设置有透水板与收集腔,便于对水进行收集,通过设置有水泵与连接管,便于对收集腔内部的水资源的进行回收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0016]2、通过设置有保护机构,便于对体验人员进行保护,通过设置有安装带与安全网,便于辅助体验者抗击洪水,防止体验者受到猛烈冲击时摔倒,通过设置有弹簧与缓冲板,可以在滑块滑动时对滑块进行减震,增加了安全带的缓冲力,有益于对体验人员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00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第一视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第二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中保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
[0023]1、基座;2、冲水箱;20、墙板;21、缓冲室;22、水闸;23、控制箱;24、第一显示屏;25、第二显示屏;26、音箱;27、玻璃墙;28、出入门;29、摄像头;3、集水机构;31、集水箱;32、水泵;33、连接管;34、进水管;35、透水板;36、阀门;4、保护机构;41、固定杆;42、轨道;43、滑槽;44、滑块;45、安全带;46、缓冲板;47、弹簧;48、滚轮;49、安全网;5、水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如图1所示:
[0026]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包括基座1,基座1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冲水箱2,基座1顶部另一侧设置有缓冲室21,缓冲室21与冲水箱2之间通过墙板20与玻璃墙27连接,冲水箱2的顶部设置有集水机构3,墙板20与玻璃墙27的顶部设置有保护机构4。
[0027]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有冲水箱(2)便于对便于构建山洪暴发的情景,便于体验
者了解山洪的特性,通过设置有缓冲室21,便于对体验者进行保护,通过设置有玻璃墙27,便于观察内部的情况,通过设置有集水机构3,便于对水资源进行回收,通过设置有保护机构4便于对体验者进行保护。
[0028]如图1

图4所示:
[0029]基于现有的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通过设置有冲水箱2与水闸22,便于构建山洪暴发的情景,便于体验者了解山洪的特性,掌握应对技能,提高应对时的心理素质,及安全避险妥善转移的相关演练,通过设置有透水板35与收集腔,便于对水进行收集,通过设置有水泵32与连接管33,便于对收集腔内部的水资源的进行回收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0030]进一步而言:
[0031]结合上述内容,冲水箱2的一侧安装有控制箱23,冲水箱2的一侧设置有水闸22,冲水箱2的一侧且位于水闸22的上侧安装有第一显示屏24,墙板20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显示屏25与音箱26,缓冲室21的内部一侧安装有摄像头29,基座1的顶部且位于玻璃墙27的一侧设置有出入门28。
[0032]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有水闸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包括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冲水箱(2),所述基座(1)顶部另一侧设置有缓冲室(21),所述缓冲室(21)与冲水箱(2)之间通过墙板(20)与玻璃墙(27)连接,所述冲水箱(2)的顶部设置有集水机构(3),所述墙板(20)与玻璃墙(27)的顶部设置有保护机构(4);所述冲水箱(2)的一侧安装有控制箱(23),所述冲水箱(2)的一侧设置有水闸(22),所述冲水箱(2)的一侧且位于水闸(22)的上侧安装有第一显示屏(24),所述墙板(20)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显示屏(25)与音箱(26),所述缓冲室(21)的内部一侧安装有摄像头(29),所述基座(1)的顶部且位于玻璃墙(27)的一侧设置有出入门(2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横穿溪流体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机构(3)包括集水箱(31)、水泵(32)、连接管(33)、进水管(34)、透水板(35)与阀门(36),所述集水箱(31)安装在冲水箱(2)的顶部,且通过阀门(36)相连通,所述基座(1)的内部设置有收集腔,所述收集腔通过透水板(35)与基座(1)的顶部相连通,所述水泵(32)安装在基座(1)的一侧,所述水泵(32)的进水口与收集腔相连通,所述连接管(33)的一端与水泵(32)的出水口连接,所述连接管(33)的另一端与集水箱(31)相连通,所述集水箱(31)的一侧安装有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恒润博雅应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